王民德

王民德

王民德,1963年生,山東青州人。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系書法創作方向博士生,師從胡抗美先生。

少年時代受青島書法名家張書年先生啟蒙學習書法,後受教於嚴丞村、高小岩、曹和彤、孔孚、魏啟後諸先生。1995年拜孫伯翔先生為師。2003年入北京大學書法研究生班學習,2007年入中國國家畫院沈鵬工作室書法精英班學習,得沈鵬先生指授。2009年起至今先後擔任中國國家畫院沈鵬工作室書法課題班、書法理論精英班學術助導、班主任。

書法多次參加全國展和學術邀請展,出版專著《書法的立場――一場沒有終結的對話》(2005年,與曾來德合著);《當代書法名家技法解析――王民德卷》(2008年);《中國當代名家書法作品集·王民德卷》(2012)《王民德草書》(2012年);《中國書法二十家――王民德》(2012年);著有詩集《心塬》《用方言請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民德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青州
  • 出生日期:1963年
  • 職業:藝術家
藝術思想,詩歌,人物訪談,藝術成就,王民德作品賞析,

藝術思想

書法不是觀念藝術
在書法上,我是一個技術派,我對觀念不是太關心。在唐以前,書家留下的書論,多是談技術的,像王羲之的《題衛夫人筆陣圖後》、顏真卿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歐陽詢的《八訣》,等等,很少看到書法家談玄虛的東西。
我以為書法發展到宋代是個轉折,這個轉折就是“尚意”的提出。宋代“尚意”的時風,其實與蘇東坡有極大關係。蘇在當時的影響太大,他在文學藝術上的好惡,不僅影響到整個文壇和士大夫階層,甚至影響皇帝和皇后的審美趣味。他提出“無意於佳乃佳”,聲稱“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可以想見,對當時的書風、畫風影響是巨大的。
說宋代在中國書法史上是個轉折,就是因為“尚意”論調的濫觴,書法家,文人,羞於談技術了,逸筆草草的文人畫也在這個時代成為時尚。對技術的忽視,在當時並沒有看出負面影響。因為無論是宋四家,還是同時代的其他書家,在“技術”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尤其是米南宮,在技術上不讓唐人。但是,到了明、清,“尚意”種下的種子就開始起作用了。這就像五四時期的新興學者崇尚西學一樣道理。對那些飽讀傳統詩書的學者來說,“打倒孔家店”,無疑會帶來清新的涼風,但過去大半個世紀以後,中國文化界最熱門的話題,就是對傳統中斷的憂慮,這可能是五四時期的革命者沒預料到的。回到書法上,我們看宋以後的書法,真正在技術上達到唐人高度的,我覺得僅有趙孟頫、王鐸等少數幾個人,像祝枝山、文徵明、傅山、黃道周、張瑞圖,等等,在書法技術層面上都與晉唐相差甚遠。宋以後書法氣象的整體孱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忽略了技術的錘鍊。
在今天看來,宋人“尚意”,更像一種“觀念”上的追求,而到了明末,傅山等追求“寧拙勿巧,寧醜毋媚”,更是一種“觀念”上的反叛,這種反叛,說白了,就是顛覆晉唐經典。正是這種顛覆,導致了清康乾時代的書壇重新想回到宋以前的傳統,以針時弊,但已經不可能再形成唐以前士大夫階層那種對技術刻意錘鍊的風氣了。
如果說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那么當代就是一個“尚觀念”的時代。和繪畫領域一樣,我認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書法探索,是以“觀念”來推導的。各種各樣的現代藝術觀念,為展廳時代的書法打開了巨大的探索空間,出現了很多令人尊敬的先鋒藝術家,當然也成就了各種嘴臉的投機者。真是亂鬨鬨你方唱罷我登台。其實,真正意義上的先鋒藝術家,在任何時代都是極少數,他們不僅需要天生的才華,還需要過人的膽識和魄力,他們是寂寞的拓荒者,也是大無畏的“試錯”者。但像85新潮以來的中國書壇,人人爭當先鋒派的壯觀景象,怎么看,都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文化革命,真正的先鋒藝術家,光芒反而被投機者淹沒了,這真是書壇的一種悲哀。
書法不是觀念藝術,無論觀念怎么變,書法一些核心的東西是一脈相承的,我以為,書法的核心就是書寫意味。舉個例子,一個西方人去創作一張抽象的現代書法,和一個經過了很深的傳統教育的中國人去創作同樣一件作品,放在一起怎么去判斷優劣呢?如果純粹以現代藝術的標準,西方人可能搞得更有意思,因為他們沒有那么多的禁錮,但西方人可能很難體會到其中的“書寫意味”。書寫的意味類似一種遊戲的快樂和魅力,不同的是,這種精神遊戲,可以把書寫者的生命狀態、情感波瀾,呈現出來,所謂“書為心跡”正是這個意思。
書寫意味,是書法區別與其他藝術的核心所在。美國詩人奈莫洛夫曾談到繪畫發展的三個向度:第一種是“精確的再現”,第二種向度是“裝飾、韻律、形式、形狀的方向”,也就是抽象性,第三種是“語言的方向,字母和符號,終極是書寫的魔術,這個過程可以在中國書法中感受得到。”按照我的理解,“書寫的魔術”也就是書寫意味,它是超越外在的形式因素的,是書寫者特定時期的生命狀態和人格精神的跡化。書法作為心靈跡化的圖像,不但要看外在的形式因素是否給人帶來美感,是否具有獨特的形式意味,還要看由筆法運動所帶來的書寫狀態。比如,我們在評判一件書法作品時,可以用“飄逸”“遒勁”“清麗”等等這樣一些美學上的概念,還可以用“從容”“流暢”這樣一些描寫運動狀態的語彙來評價,這是很有意思的。
那么,具體到一件書法作品的優劣,我通常從兩個方面來判斷:從靜止的造型藝術的角度來看,書法的造型品味是第一位的;而從動態的書寫意味來看,我更喜歡那種從容大度的優雅氣質。
至於我個人的書法,還是讓作品說話。如果作品本身發不出聲音,披在身上的華麗評說只會讓作品更沉默。
——王民德

詩歌

  • 天空
那么高
那么虛空
那么捉摸不定
有一首詩藏在我心底
遲遲沒說出來
我還想等等看
一定有更好的
愛你的方式
就像暗夜裡划過一道閃電
  • 暗夜裡聽蕭邦的人
1966年的中國
暗夜裡聽蕭邦的人
我沒有見過
那年我只有3歲
沒見過鋼琴
不知道蕭邦
但我知道,當深夜來臨
一定有一個人
一家人,一群人
拉上厚厚的窗簾
聽蕭邦的奏鳴曲
這些我不知道名字的人
黑夜裡戴墨鏡的人
天一亮就混跡於遊行隊伍
走向廣場的人
我要向你們致敬
我要告訴孩子們
有一些人
即使在1966年的中國
還深深愛著蕭邦
  • 想起傅雷
想起傅雷
自然想起他的夫人朱梅馥
一對妙人,靈魂乾淨得
令人嘆息
想起兩個人在燈下
用工整雋秀的小楷
平靜地寫遺書,交代後事
想起傅夫人
在最後一次晚餐餐桌上
用溫軟的上海話
告訴保姆周菊娣
“明天小菜少買一點”
想起她
“從一塊浦東土布
做成的被單上
撕下兩條長結,打圈
系在鐵窗橫框上
尾隨夫君而去”
誰還能忍痛把這詩
繼續寫下去啊!
註:引文來自網路,特此向不知名的作者表示敬意
  • 儲安平
直到現在
也沒有人知道他
此刻躲在哪個角落
冷眼觀察
這片令他屍骨發冷的土地
從倫敦大學出來的
費邊主義學者
一個觀察者
一塊倔強的絕望的石頭
在1966年8月31日
有人見他
把自己扔向京西的潮白湖底
半個月後失蹤,從此杳無音訊
四十四年後
我在中文百科
看過他年輕俊朗的臉
那是一張
從合影中剪貼下來的
臉,他身邊的人,連同
這個世界的背景
統統已經抹去
  • 言慧珠
面對一些消失的生命
我找不到更好的比喻
還需要找嗎?想想看
一隻百靈,花兒一樣
一天深夜
突然咬掉自己的舌頭
內心尖叫著,毀掉
自己的肉體
還有比這更有力
更殘忍的比喻嗎?
記住這些高貴的靈魂
記住在那個瘋狂年代
用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
抗爭的人,吶喊的人
“言慧珠,1919年生
言菊朋之女
梅蘭芳之徒
俞振飛之妻
1966年9月11日晚
連寫三封絕命書自殺身亡”
註:引文來自網路,特此向不知名的作者表示敬意
  • 蒙面人
我不願扯下臉上的紅布
不是我不喜歡光明
是因為我厭惡
自己這張臉
事實上我已經記不清
自己真實的面孔
也許這才是我害怕的
如果有一天
我素麵走在大街上
那些第一次
看到我臉的孩子
他們會不會驚訝得
張大嘴巴
不知失措?
  • 每年
每年都有孩子長大
每年都有人愛上詩歌
每年都有人為愛情而哭
每年都有人為遠行遠行
每年都有夢碎
每年都有人老
每年都有一些日子
我把自己關在屋裡
想一想過去的日子
想一想另一個我
被我丟在
林中的哪條小徑
那條小徑上又晃動著
怎樣的背影
另一個我
是不是正向我低頭走來
  • 拜謁杜甫草堂
我和你一樣喜歡李白
也和你一樣喜歡登高
一樣的悲秋
一樣的望著窗外出神
一行白鷺,兩隻黃鸝
茅屋秋風,花徑蓬門
一樣可以穿越時空
成為我人生的風景
我承認你偉大,超級無敵
詩聖一出,江湖寂寥
可是從心底里
我為什麼就不親近你呢
為什麼呢
直到今天,在草堂
看著你瘦骨嶙峋的雕像
(其實這雕像與你無半毛關係)
我才突然明白
我本就是個
一不留神
錯把詩歌當情歌的人
就是一嫌貧愛富的混混
  • 秋風引
好名字
我一路低頭走著
一路踢踏著落葉
一路在想
秋風引,秋風引
是什麼樣情懷的人
才能想出
這么絕妙的好名兒

人物訪談

知識就是力量
——和民德兄的一次見面
吳楚宴
沒有足夠的力量作為支撐,藝術家是走不遠的。而這樣的力量,不是靠人心的靈巧、機智的才思能夠得來,力量來自一種精神的持續堅守,來自於人內心的品格化了的知識結構。
——王民德
一,見面前的看法
通過網路,認識了很多的人。在這些我印象深刻的人當中,王民德兄是較為突出的那一個。他是真心和我交流的為數不多的人之一。
幾年前,我在網路上看過王兄的作品。相對而言,當時我的感受還屬簡單。“王兄的作品我終於看到了。莊子的許多說法,在他身上能得到大度的引用,我不說是引證。關於運動狀態的語彙在藝術範疇的套用,在當代,多是被人們輕易的忽略掉,對此,我感到悲哀。然這一點恰好被王兄注意到了。對懷素、黃庭堅技法的迎用(非套用)方面,我以為他是成功的。他以平和的心來嚴格對待書寫的基本體面,就所謂的內在而言,他的作品恰好引適於高雅與平淡之意味。這也正是他失和於當代許多所謂的個性書寫方式的地方。沒人能知道自己生命結束前所能創造的一定的藝術意味。按照他現在的個人理論,我以為他只要勤奮著,很多書寫意向肯定不以所謂‘風格’為結果。他是以對生命的體驗,並對如此體驗一一表書為其結果。而就這樣的結果,或是說對自身所成就的‘痕跡’,他是看重和依戀的,他勢必以嚴於待己的高貴的姿勢來對待。這樣的代價是很大的,質對當代社會,他玩味的是什麼東西?對此,他深有思考。當然,現在我也只能按照自己的想像略書一二。在技與道之間,當代人多數還是選擇了道的說法,但就人們的思想高度而言,究竟有幾人能達到所謂道的那一層面?我不清楚。但我明白,以為自己已在道的軌跡當中的人,實在不算少數。這其中自然有許多的傳奇,或者笑話。莊子是看重技術的,然他的這一思想卻在千百年來受到奇恥般的踐踏。這真是奇恥大辱。如果書者足夠賴皮,這就相當於不勞而獲。就藝術創作,我決不(輕易地就)相信靈感一說。王兄聲稱自己是技術派,就這一點,我以為王兄說的真是道理。我以為他已在道中。撇開就勢實現一說,靈感真能保證每一作品的藝術價值?‘當代書法’究竟損失了些什麼?我認為是書家對自己的學習過程缺少大量作品的一一驗證,把這個過程凝固下來,並把其中一閃而過的對藝術的認知用心給保留下來。然而,當代很多書家是害怕人們知道他們書寫的本源的。笑話。王羲之就不懼怕人家知道他的老師。怎么說法?當代書法缺失的是人對書法的‘逐漸感悟以及筆墨的一一實現’。想靠一兩張作品,而後名揚天下的思想實在是要不得,而國展卻給人們提供了這樣的肥沃土壤。王兄是不是反對這一現象,我不知道,但從他的實在行為看來,質對當代,他確實是離經叛道的,並且已在正道當中。他喜歡用毛筆記錄自己的心得,以至於說,自然狀態下的毛筆書寫,已經成為他生命當中不能忽視的另一部分。他正走在青春的技藝之道上面。”以上是我幾年前對王兄的一些說法。雖說還屬簡單,但個人認為,我的觀感還是能對得上路的。這樣的一些看法,如今,它們真成了我們這次見面的基礎。
已經很多年沒到北京了。要見面的朋友很多,考慮到和王兄見面將花去很多的時間,所以,我把和他見面的日子推後到6月16號這一天。這也是我到北京後的第4天。
二,關於見面
王兄的住地離北京大學西門很近。我見到了王兄。他樸素,大方,富有引力。我們是一見如故,才握上手就聊了起來。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其時我們說的,多是些關於對方形象的問題。笑話也是有的,但不多,也就十來句罷。
記得之前他就對我說過,學習藝術,人得多行交流。這很重要。而這樣交流的前提是,雙方得有足夠平和的平民意識。他又說到了。開始,我還不大清楚他的後面所指。交流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似乎也是絕對存在的。再想,其實不然。在交流的時候,有幾人能把自己的態度建立在足夠平和的平民意識之上?在打算深入交流的時候,有多少人是在昧著良心說話?
三,關於身世,關於教育
王兄1963年生,山東青州人,詩人。在許多人那裡,他更是個極其優秀的美術評論家。他參與編輯過多部近代或當代類的藝術典籍。因為諸多機緣,書法似是主了他的道了。他勤學書法。他那樣的勤奮,我很是驚訝。在此之前,我以為自己已經是足夠勤奮的了。我暗地笑話自己,真是天外有天。在和他聊天的過程當中,感覺他真是聰明。他富有勤奮的身影,他富有智慧,出於職業習慣,我覺得他不專職於基礎教育事業,真是太可惜了。以往,我看別人的藝術作品多是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待的。對他,我還帶有些異常的佩服的情感。我當時就想了,他的身世如何?幼年時,他曾經歷過些什麼樣的教育方式?對於這些問題,我不細問。確切地說,我根本就沒問。我只是有意無意地提出一些關於教育的問題。那天我提到了家族的問題,提到了家族或宗族教育的問題。他很感興趣這個。由此,我又感受到了他深層下的另一面。他是在山東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那樣的影響,類似的影響,他多是無法避免的。
就傳統教育一說,家族或宗族的教育,或是說家族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反面的例證就不多說了。即便有,那些人物所成就的事業多屬過眼雲煙。歷史上富有成就的人,他們多是根植在深厚的家族傳統上。如皇家一說,如書香門第一說,如門派或流派等。即使開山鼻祖原無意於此,但後學的推崇卻是不可抗拒的。推崇,其實就是為了抗拒惶恐,或是說恐慌。這是其一。在民主或“半民主”的社會當中,就普通人看來,所謂民主多是以犧牲掉許多的家族的榮耀為代價的。其實不然,即使是在民主國家裡,家族類的力量依然不可忽視。這是其二。第三,提說宗族觀念的再度建立,主要是為了挽留喪失近大半的文脈和氣場。無論我們怎么反駁,若沒有足夠的宗族類的力場的支撐,再有理想的人也多是堅持不下去的。當然,虛度光陰者可以除外,行屍走肉者也可以除外。所謂宗族的力量,這一層薄紙真是被捅破了,問題也就明朗多了。王兄清醒,這樣的提倡並不是為了拉幫結派,而是為了一股更利於身心健康的力量。在國格多被忽視的場景當中,若再不堅持這一底線,人多會跨塌下去,以致精神成為虛無。
王兄生於山東,無論他具體的出身如何,他都被宗族類的教育方式感染過了。作為生長在齊魯地區的知識界的一份子,他近於本能地負有一些關乎藝術的可貴的使命感。在這次交流的過程當中,“一脈相承”就被他多次提及。對“文革”他是深有記憶的,或者說,“文革”是他關照文化傳統藝術傳統最近的伸手可及的場。他說了,他們這一代人,想要回到這個民族的古典傳統,必須要穿過“文革”的廣場,這是他們這一代知識分子所特有的生命體驗和人文立場。他說了,“文革”時期已經摧毀許多的關乎“一脈相承”的事物,現在看來,智慧型ABC等輸入法,或是說網路也有欲要把以往的剩下無幾的關乎“一脈相承”的事物統統給毀滅掉的傾向。這樣的反叛,不說其他,在書法藝術,人們所接受的將僅僅是書寫的表象。而作為基礎的宗族般精神多已經被抽空了。所以,人們雖是操了毛筆寫字,然而,多數人卻是越寫越慌。有些人成名了,卻依然越寫越慌。
撒骨灰代替了土葬,沒有足夠的鄰居,沒有足夠的鄉親,簡單的儀式代替了千百年來的情感的送別。一切都淡化了,連宗族的情感都給淡化掉了,其他類的善的情感還能強勁存在?妻子?朋友?老闆?工人?都不當家,都在外面漂著,都少顧及家鄉的墳塋。如此,少有人是腳踏實地的。在書法也一樣,精神都不當家了,國人還能把書法學好?宗族之精神都已經喪失掉了,書法還能上得台階?國格都已經不要了,所謂書者還不都是些無所憑依的幽魂嗎?其實,“溫故而知新”也是作用於一脈相承之說法的,此法的作用實屬巨大。另者,家族的教育,所謂粉本的問題,更是後者可得真傳的特定途徑。現代人倒好,除了銀行錢款,或是所謂值錢的東西外,死者一去,其他的東西都將被燒個精光。老人很快就被遺忘了。沒有去記憶先人之精神的習慣,人也不會有去記憶和留意其他實屬精神實體的習慣。這樣 的習慣是需要強大的家族情懷為基礎的,這不是一兩天就能夠學習好或掌握好的東西。沒有了那般受啟發,強記憶,多積累的習慣,人只是在成就一個實屬可笑的“自我”。王兄和我聊著這一問題,他還有一臉的沉重。
除了宗族教育,王兄還提到了,每一階段,要找好自己心靈的導師。他一再強調,老師的品格要高。這樣的老師,最好得有深厚的家族情懷。這樣的人,他們愛人,多會像愛護自己的子孫後代一樣去愛護學生,這實際上也是愛護一種傳承的文脈。其中,他還特地強調了心靈交流的重要性,以及心靈需要疏導那兩說。當代師生,人們多是以猜測過日子。所謂師生關係多是名存實亡。古代的師徒關係似是好的,同一師門,知識結構單純,講究個言傳身教。所以在那一時代,即使資質差的學生,到出師門時,雖然知識面不夠,也屬有水平者。這樣的教育方式,其實還屬家族式的教育。不過,在王兄看來,若把這樣的師徒關係和教育方式移植到所謂的大學中來,也是不現實的。他以為,大學已經不是古時候的作坊了。家長花了大筆的錢,他們只想讓孩子學到實用的東西。一出門,孩子們都自由了。他們缺少足夠的克制能力。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能忍受的人,他怎么可能忍受得了老師的管制方式?換言之,宗族教育失效後,其他的教育關係也都鬆動了,甚至是瓦解了。可以看看學生都在幹些什麼?可以看看,那些大學裡的老師都在做些什麼?
當導師或師傅變成特定的更加具體的職業時,一切都變了。就這一世界,多是由具體的關係導致了近乎虛無的結果。我是說,古時所謂的導師或師傅,起碼還在充當著父母等的角色。把宗族的氣息都凝固去了,毀滅去了,如此,人們便有了惶恐中可以肆意妄為的沃土。惶恐來了,恐慌占據人的心靈,方向感自是出不來了。
因此我說,王兄表面上是屬新新人類,其實不然。齊魯文化對他的影響是很深刻的。所以,在那樣強大的外在力場和內在力量的支撐下,他並不惶恐。他腳踏實地。
四,關於思想基礎
在沒見面之前,我曾想問王兄,“就某些關於人的痕跡的‘顛覆性’改變,那將給人類帶來什麼後果?譬如說字型,或是繪畫的方式。同樣的,保持某些字型,或是還原某些書寫或圖畫的方式,對當代社會而言,又能有什麼樣的意義?你有沒有構想過,自己是在以往的某一個時代生活著?按你現在的看法,這樣的可能已經成為習慣的理想中的生活方式有沒有它特定的存在之意義?”我這樣的提問,當然是關乎所謂的大思想的,同時,我也似是無聊地提到了關於生活的不可能的小小細節。或許是心有靈犀吧,坐下沒多久,王兄便說起字型或字型的問題,如電腦輸入法對漢字的解構將帶來思想的大變革,且這樣的變革因為太過微妙,多不易被人所覺察到,或是輕易地就被其他現象所替代。在他看來,這種演變將造成難以看得見的無邊無際的人心之浮動,但若處理得當,這也會給某些真有大才者帶來大好的機會。想了想,也真是的。就此我還半開玩笑地說了,“現在我要做的,就是回老家養些小小的鴨子。王羲之他養得大白鵝,我境界還上不去,我還養不來白鵝。我若能達就養鴨子的境界,便已足夠。”他聽了大笑。就他歡樂的神情,看得出來,他就是一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
在王兄看來,(北)宋人尚意,迎來了書法史上又一個思想解放的時代,但“仿宋體”的出現,卻逐漸禁錮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平穩的字型結構逐漸地根植到大多數人的心中,帶來思維的超穩定結構。近些年來,智慧型ABC等輸入法開始起作用,一筆一畫的書寫,演變成智慧型符號,交流簡易了,但漢字書寫本身帶來的思維秩序卻打破了。因為打字和發表的便易,人們只要眼前有點靈光,就猛往網路上發帖。多數富有激情卻缺少智慧的文章不斷地挑逗普通網民的心理極限。很多東西搖擺了起來,或是說,那樣的言論動搖了很多東西。漢字、語言,這些令知識分子敬畏和驕傲的藝術,變味了,藝術的庸俗化,快餐化,正在到來。就這些現象,王兄思考得極其深刻。我是不敢想了,越想我越是覺得恐怖。現在看來,那樣的演變,其所誘發的場的力量都是不可低估的。就所謂的歷史觀而言,就所謂的大革命或是大運動而言,字型或字型結構的演變是太過微妙了,以致我們常人多是忽視或忽略它們的存在及其力量。然而,看歷史長河,那就是細節,那就是細節的力量。這世界,有很多的微妙的細節是不好看到的。王兄很在意這個,所以,他能在一些人們所輕視的情景中,在一些人們所忽視的細節上發現出某些歷史的癥結。他這是在把脈療傷。細節,可不是質對貶義一說,它不等同於瑣碎一說。關心細節,關心(整體)大節,都很重要,王兄能平衡這兩者,真是難得。看他在陳述自己的這一類問題時,我真是被感動了,我甚至還有鼓掌的動作。當代的書家裡頭,他實屬大胸懷者。
但王兄又說了,他的恐慌時期已經過去。這不是一句輕描淡寫的話語。如今社會,放蕩的思想導致了層出不窮的過於放蕩的書寫方式。沒錯,我只想用上這一詞語。在一望無際的曖昧的表情下面,到處是恐慌的心。呼吸,現在倒成了很多人的最奢侈的思想的塊體。有些人,他們踏實做事,卻不好做人,他們時有恐慌。還有些人,他們光知道害怕,卻不深明恐慌的成因。這更不好。王兄心脈坦然,他能自如呼吸,這是基礎。過於繁雜的觀念似乎成就了當下書法正在繁榮的表象,或是說假象,但是,這樣的繁榮多是不堪一擊的。質對網路的喧鬧,以前,人們多是敢怒不敢言,如今倒好,已經沒什麼東西是人們不敢想的,幾乎是,沒什麼事情是人們不敢做的。王兄很清楚這一點。他戲稱這又是一場異常的文化革命,書法大受其影響也是不可避免的。確切地說,字寫方式的改變大大地改變了許多的網民的思想。不經過手筆的人多了,其思想也多是變了樣了。至少,用不了再過多久,這樣的變化將會不可阻擋地突現出來。
思想的不穩定,並缺少能足夠包容更多事物的富有力量的大思想,因此,許多的遊戲規則便占了上風。遊戲規則的繁雜,導致了誠心或靜心的觀賞者已為稀有。我想也是,規則簡約,精益求精,這才是潛沒在欣賞者內心最深處的享受之質對。足球比賽似乎能給人民提供出一些良益的信息來。確實是的,技法的高超也能誘發所謂的民族情感,或是其他更多。如此,很多時候,作者確實不必那么樣的附帶有那么多的觀念來行書寫。所以王兄他以為,當下最必需的,是要簡化更多的所謂的觀念的東西。這也是他心路明朗後所成就的一大基礎。與別人不同,至少,這基礎已經大大的有利於他的創作活動。確切地說,這將大大地有利於他的書寫方式。
五,技法,心法等
王兄也很肯定。富有成就的藝術家,除了前面種種,一,人還得有高超的技法,二,還得有詩歌修養,並能詩意的生活,三,還得有能“成系統”的史學觀,得走大道,四,人還得勤奮、博學,並樂於印證。孔子週遊天下,就是質對這個。上述種種,似乎很多人都懂得,可是,不見有幾人真心真體力地去做了。這就是問題所在。可以這么說,懶惰和取巧謀殺了很多的所謂的聰明人。
A,技法(字法,筆法)
在我這裡,技法一說質對的是合理的附合於基本點畫的書寫方式。此說主要是質對於字法和筆法的。我所謂的字法,其多是和以下這些既矛盾又“統一”的詞語有關,如黑白、大小、粗細、長短、寬窄等。提要入紙,按要有超縱,對此王兄很有體會。提按使轉,在他那裡,都是質對於筆法來說的。與之大有關係的詞語有輕重、遲緩等。筆法,這是一樣介於我所謂的技法字法和心法之間的“橋樑”。而另外的一些看是類似的詞語,則和我後面所說的“心法”大有關係,如虛實、有無、輕重、悲喜等。王兄通透這個,實屬難得。
就此,也可見他所敬重的老師的高明之處。王兄早年就得高人指點,所以入得正道。雖是如此,但他心裡也很明白,若沒有足夠的勤奮,終將虛無。在他那裡,我找不到實屬技法的虛妄的東西。他曾經說過,說他就是個藝術上的技術派。那雖是針對於某些現象來說的,但也可見他對所謂書法思想的所抱有的謹慎的態度。其實他真是個富有思想的人,但他知道該在什麼時候節制住自己的思想,或是說放鬆下自己的思想。在錘鍊筆墨技巧的時候,他多是節制住自己的許多思想,以致形成習慣。這是一個好的習慣。書寫的時候少思想,思想多的時候少寫字,是應該如此。我以為學習繪畫也當如此。第二,在錘鍊所謂技法的過程當中,或是之前,或是之後,學者應該學會借鑑別人的語言。這樣學習主要是由“記憶”為主導的,以致形成記憶的習慣。這似乎不是技法,卻是技法。所謂記譜,就是質對這個。胸中沒譜,一切將無從談起。心裡有了譜,所謂的思想將自行把它們消化,以致形成書者或畫者的個人的東西。王兄記憶力強健,即使他記憶不好,他人也信奉這個。他信仰這個,他以為這就是傳承,絕大多數時候他就是質對這個來練習的。在他家裡,我就看到了很多的他默寫下來的傳統經典書法的臨作。第三,他細心地關心和關注經典作品當中的每一細節走向,直到其筆墨的總結。在他那裡,細心,意味著看待或是書寫每一個細節,這其實就是為了大整體的做法。這一點,我很感興趣。這恰好能說明一個人對待事物的態度,或是說明個人對待事物的細心程度。如有人看到的是一個大腦袋,而有的人,所謂腦袋,僅僅是個瞬間的印象,即刻之後,他所看到的是一個接一個的細節,如頂骨、額骨、眉弓、鼻骨等。這做法,看是小技法,實屬大技法。
B,下面要通透的,也就是心法的問題了
確切地說,是心法能否打開的問題。在我這裡,心法,是運用字法和筆法的方法。大有關係的詞語有如虛實、有無、悲喜等。
心法問題並不玄乎。只是因為關照的人少了,所以人們對此覺得有些陌生罷。心法問題,擴散了去講不好。回歸到我們的肉體上來說,當會更好。我們身上有很多部位,若不是因為其不夠健康,以致出了大的問題,我們多不會在乎它們的存在。某一皮肉不痒痒,我們多不會覺得它的存在。質對思想方面,也是一樣。一個有大胸懷的人,他必定有時常關照自身的一切的一切的好習慣。這樣的感覺精緻起來了,人的精神也必定是通透的。人體,就是個小小宇宙。質對詞語方面,也是一樣。如虛實、有無、悲喜等。就這些詞語,人們似乎是太熟悉不過的了,以致很多的人嘴上是說了,做了,卻還是忘卻了它們的存在,以及它們即時所揮發出來的力量。重新關照或關心自身肉體和以上詞語的感召,為藝者便有了最堅實的基礎。這也是所謂心法能夠得以運行的特定的基礎。
若人已經習慣過,或是說掌握好足夠的知識等,心法還是未能打開,之後,人應該集中精神於筆端,略略一靜,再後,可按序多加體味以下的這幾個詞語,如集中、一點、感應、順應、源源不斷、自然而然。感應什麼?感應自己所接觸過的良善。順應什麼?順應自己細緻的連貫的似是同一的難以割捨的動作。源源不斷?是為自身無為的開始,然後想像氣脈綿延不絕的進行下去。自然而然?不自欺,不欺人,隨機應變,隨遇而安。“標準”是有的,“過了就不好”。如“出門就到菜市場”,“吃了,人立馬長肉”,諸如此類的說法,都不靠理。“最初的一筆畫,以致最細緻的部位,以致成就全部”。這樣的感覺大體上是對路的。寫不好不能說明這感覺和方向是錯的。聖人說了,“溫故而知新”。此說是為能支撐一切感知和知識的最大法寶。重溫,我們新生。
以上,王兄深有見地。他說自己這是在行一次回家的感覺。他是在隱喻回歸心靈的感覺的存在。釋意很多,但智者終歸聽得明白。有心之人能聽得明白,良善之人能聽得明白,能感受自己感受的人,更是能聽得明白。
C,通得技法心法還不行,為藝者還得跳得出來,並富有成系統的史學觀,得走大道
這裡所謂的史學觀,主要有兩方面內容:一是為什麼要重新來審視書法史,這是最根本的;第二,該如何看待書法史。當代書壇鬧騰的厲害,若不觀史,人不冷靜,人易昏庸。至於如何來看待書法史,王兄只說了“系統”二字。很明顯,取巧做法可要不得。如此,他多有心得。聽來,我很有收穫。
王兄曾經有說,如立志在書法上有所作為,學者應該找好一條更寬點的路,並寂寞地走下去。他一再強調,到了一定階段,一個好的書家應該對未來一段時間書法發展的潮流,有一個清晰的判斷,這樣才能找到自己的路徑和空間。他認為在未來一個時期當中,書法將進入法晉唐草書的時代。
他認為,自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一些前衛的書法家開始自覺地在形式構成上進行探索,出現了一批優秀的藝術家。但如今,主要的方向在於對傳統經典帖學的研究和探尋。他在為陳忠康寫的一篇短文中有提到:對經典帖學諸種形式因素的探究,和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的現代藝術探索同樣具有開拓性的意義,因為我們離開神秘的傳統太遠了。
前些年,在和邱振中先生聊天時,他還談到一個觀點,說今天很多的書家對現代藝術的發展幾近無知,他們沒有享受到(甚至看不懂)現代書法和現代藝術的探索成果,所以也就不會認識到傳統的重要,這些人對傳統的學習只是一種姿態,因為他們沒有現代藝術這個重要的、最貼近我們情感方式的參照,怎么會對傳統有深切的認識呢?聽一位學生介紹,日前國內一位著名書法家在上課時有談到,曾經用幾刀宣紙做現代書法的實驗,結果發現,現代書法是很難的。王兄聽說此事之後,他為此感到悲哀。在他看來,這種實驗,應該是二十幾歲的人做的事情,一個六十幾歲的著名書法家,應該有自己的方向,他的那樣做法和說法,說明他對近三十年來的現代書法探索並沒有足夠的認識。王兄一再說了,唯有經典的帖學是繞不過去的。而在帖學上,晉唐草書的空間最大,且根本不需要擔心出帖和創新的問題。他這話富有智慧的光芒。
如此這般,人還得勤奮、博學,並樂於印證。孔子週遊天下,就是質對這個。王兄通明此理,真可謂是有心之人。
D,有能成系統的史學觀,為藝者還得富有音律和詩歌方面的修養,並能詩意地生活
後面那句“能詩意地生活”,尤為重要。王兄有說,“40歲以後,要簡化,如簡化生活,簡化自己的行為,乃至簡化自己的觀念”。(大意)就這一句話,王兄多次向我提及。特別是質對觀念一說。在他看來,太多的即時的觀念介入,所謂的詩意地生活將不復存在。或可說,是所剩無幾。因為寄託的點不夠單純,所以,樂於苦修的觀念便占了上風。這樣的觀念恰好有礙於畫面或是書寫的展開。
王兄富有詩人氣質。確切地說,他人是冷靜且浪漫。和他聊天,人還能感受到些許的調皮之意味。他真實,他實在,富有質地。想來,他的詩文如此突出,都該是他得益於我所謂的源源而出的痕跡一說。這情景,都是他在簡化自身構造後所達就的。簡化就是為了突出應該豐富的那一部分。那一部分不是其他,是浪漫而自由的情懷。他富有那樣的情懷。因為那樣的情懷,所以他感動了最冷凍的我。
E,之後,其所質對的就是境界一說了。王兄所求境界,是為寧靜而肅穆的狂
藝術創作本就是人生活或生活著的一部分。有成就的書畫家,藝術創作甚至能占去他生活的絕大部分。這現象,在古代中國和西方很普遍。在我中國,懷素、智永和米芾等,似乎還要更加的典型一些。再細想,那也不是質對於所謂個體的文化現象,它該是個人許多的生活經歷所積累起來的結果。王兄也追求這個,所以他多是有意無意地提到“痕跡”一說,提到累積自己痕跡的那一說。王兄的態度靠於祥和。另外,痕跡一說能泯沒人身上的許多過分的東西。當痕跡積累到一定程度後,世俗所認為的境界就出來了。它們多是作為參照其境界的特殊存在。
所謂境界,有二:一,質對於藝術創作和作品;二,質對於人生的全部。
透了心法,許多的思想接著就通了,許多的做法也就順了。“綿延不斷,用之不竭;隨機應變,運用自如”。此兩說,似已經是王兄最突出的內在特點。同時,他“追求卓越但不好高騖遠,持之以恆但不愚頑固執”,他“精力旺盛但不亢奮激越,通觀全局但不粗枝大葉”。這已經很難得了。如此這般,王兄下來所要體驗的,多是平靜地去體味並樂於表現一些關於哀而不傷的事物。我有理由肯定的是,他有很多的作品已經體現出來這一點。
王兄走的是一條艱難的路。他樂於書寫狂草,但是,書寫過程當中,他不求大起大落,他想自然而然。如前面所說,他求的是為寧靜而肅穆的狂。懷素僧或是王獻之是有狂,但他們並不是當下的那般大起大落的狂。在他那裡,這都是他跟古人對話,跟大自然對話後的所得結果。為此我問了,“此說可有操作性?”他說有。進入“狂”的狀態,一,可藉助酒精;二,可由宗教體驗進入。他更看重由純然宗教(精神)進入的那一說。其理想是:達就唐人或晉人的那般狂的狀態。寫字的過程當中,過度依靠外在的,筆墨過於跳躍的,不大自然的,都是大有問題的。這樣的書寫能得喝彩聲,但卻傷害了人的最美好的情感。感應內在的源源不斷的自然而然的力量,所謂的狂的字的意象,將可謂是威龍,而不是惡龍。王兄追求的正是這般意象,即寧靜而肅穆的狂的書寫意象。甚至是,他將達就寧靜而肅穆的狂的人生之境地。
結束語
晚飯,我們都不飲酒。吃飯,我們耗時約30分鐘。這次交流,從下午2點30分開始,一直到我們討論結束,計有7個半小時。
走前,我問他能否構想,將來的書家該是個什麼樣子?
王兄引用了一句:“做回你自己。”
我又問了,“發現你很關心某些年輕人的發展狀況,這是不是和你的某些經歷有關?你怎么看待那些不甘寂寞的年輕人?”
“沒錯。我關注年輕一代,其實是為了印證自己。土地、城市和鄉村,它們養育了不同的身軀,但我發現真正在藝術上有成就的人,其實是在走著相同的路,即使前人已經印證的錯誤,我們也會再去重犯一次,這恰恰是人生最不可思議也是最玄妙的所在。至於說,年輕人不甘寂寞,是沒問題的。這很正常。而甘於寂寞的人,他確實是能超越於人的常態的。能否甘於寂寞,幾乎是判斷一個人能否成就心靈史的最基本的標準。”
我很感動。“這次談話之後,突然間,我們似是一下子老了好多。你看?”不過,這話我並沒有說出口。或許他會答我,“沒有。我和你一樣年輕。沒想到吧?”然後,他是一個頑皮的笑臉。
(吳楚宴,畫家,詩人,現居海南。本文選自《吳楚宴日記——一個年輕畫家的心靈史》中國文藝出版社,2011年出版)

藝術成就

書法多次參加全國展和學術邀請展,出版專著《書法的立場——一場沒有終結的對話》(與曾來德合著)、《當代書法名家技法解析——王民德卷》《當代書法名家——王民德卷》,著有詩集《心塬》《用方言請安》等。

王民德作品賞析

作品欣賞
錦泉齋美術館代理推薦王民德書法欣賞錦泉齋美術館代理推薦王民德書法欣賞
錦泉齋美術館代理推薦王民德書法欣賞錦泉齋美術館代理推薦王民德書法欣賞
錦泉齋美術館代理推薦王民德書法欣賞錦泉齋美術館代理推薦王民德書法欣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