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權(晚清學者)

王權,晚清學者。1844年中舉後,先後主講岷州文昌、天水、寧遠書院。後歷任興平、富平知縣,扶危濟困,政聲斐然。辭官回鄉後,潛心學問,閉門著書,著作10餘種。

基本介紹

  • 本名:王權
  • 字號:心如,號笠公
  • 所處時代:清末
  • 出生地:甘肅伏羌
  • 主要作品:《笠雲山房古文集》等
  • 主要成就:晚清學者
概況,生平事跡,著作,

概況

王權(公元1822年-1905年)甘谷縣人,晚清學者。1844年中舉後,先後主講岷州文昌、天水、寧遠書院,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後歷任興平、富平知縣,扶危濟困,政聲斐然。1886年辭官回鄉,潛心學問,閉門著書,著作10餘種。

生平事跡

王權少時聰穎,文章出眾。16歲應童試,受到古浪知縣陳世熔的賞識,不久考取廩生,陳世熔招他到古浪縣署讀書。陳學問宏富,誨人不倦。王權刻苦攻讀,歷時5年學問大長。
道光二十四年(1844),赴省應鄉試,中舉人。兩年後,他的老師龔衡令任興平知縣,他隨師來興平縣署讀書講學。他“善賦詩,擅古文”,後曾長時間主講於文昌、天水、正興、興文四所書院,教學“誨人不倦,文風蔚然”,在陝甘兩省頗有聲望。鹹豐八年(1853)任甘肅文縣教諭。同治五年(1866),經保準以知縣選用,任陝西延長知縣。時值回民起義,人民生活困難,他力改弊政,提倡節儉,招人墾荒,分給貧民耕牛、籽種,為當地人民做過不少好事。
同治十三年(1874),任興平知縣,為政清廉,關心民疾。當時“官差”浩繁,過往軍旅經常臨時拉差。為減輕農民負擔,他用公款買50匹馬,交城郊農民餵養。發給草料費,閒時耕田,忙時支官差。光緒三年(1877),陝西發生饑荒,他一面減輕賦稅,厘定差役,一面力請賑救,舉辦義倉,籌集錢物,開辦粥廠,親自施捨。縣內參加科舉考試的一些書生,無錢起程應考,他從自己薪俸中,捐銀一千兩資助。為教化後人,由他自己捐資,親自主持續修《興平縣誌》,並重修了槐花書院及文昌樓,大興教育之風。
王權為官剛明廉峻,不畏權勢,處處為民著想。光緒七年(1881),陝西又遭大旱,收成大減。興平縣上報的糧食產量數字最少,省當局欲隱瞞災情,讓知府出面給王權寫信,要他改動上報數字,他執意不肯。省上又要各地續捐義糧,他又據理力爭,使興平人民得以免捐緩徵。一次駐藏某大臣路過興平,隨從人員仗勢勒索錢財,被他重重打了一頓。為此,引起上司不滿,竟被罷官,興平人民數百人赴省泣留未乞。他在詩中寫到:“五載共觀摩”,“宦路棘荊稠”。從1874年到1884年的十年間,他在興平曾三任知縣,他每次去任,總有數百士民到省上懇留;每次到任,民眾都夾道歡迎。由於他為官清廉,美名遠揚而受到尊敬。陝甘總督左宗棠路過興平,王去迎接,左下車扶起對王說:“足下隴右讀書人也,宰相不為知縣下車,我為讀書人下車。”一時傳為佳話。
光緒十年(1884),他離興,任富平知縣。光緒十二年(1886),王權辭官路過興平,迎接的人群長達十多里,入城時,數千人簇擁在車子周圍。王權在詩中描述:“耆老掀帷視,群驚鬢雪堆。此生餘一面,幾載盼重來”。興平人民為了紀念王權的恩德,於光緒三十年(1904)秋,在槐巷為王權建立生祠,人稱“王公祠”。
光緒三十一年(1905),因病逝世,終年84歲。

著作

王權晚年閉戶著書,80歲時,突患中風致癱,但讀書寫作仍未停止。著《笠雲山房古文集》、《秦州直隸州新志》(與任其昌合纂)等著作10餘種。
他在《病中遺懷》中寫道:“茹痛時吟《正氣歌》,病魔其奈定僧何,文山牢獄椒山仗,苦楚都應比此多”,可見其意志之堅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