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王樹錚民間故事精品選
- 出版社:東北大學出版社
- 頁數:257頁
- 開本:16
- 品牌:東北大學出版社
- 作者:宋長新主編 王樹錚口述
-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51702113
基本內容,編輯推薦,目錄,序言,
基本內容
王樹錚民間故事(遼寧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王樹錚是傳承兼創作型的故事家,他講述的民間故事以名人佚事、趣聞最多,也最具代表性,包括懲惡揚善類故事以及他親歷的反映東北淪陷十四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真實故事,等等。故事書卷氣十足,使聽眾在接受真善美的同時得到高雅文化的薰陶。它是民間故事中不可多得的“雅文化”,並與農耕故事、市井故事共同構建了浩瀚的民間故事體系。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民眾的道德情操、文化修養、審美旨趣,具有重要的文化史研究價值。
編輯推薦
《王樹錚民間故事精品選》編輯推薦:王樹錚是傳承兼創作型的故事家,他講述的民間故事以名人佚事、趣聞最多,也最具代表性,包括懲惡揚善類故事,以及他親歷的反映東北淪陷十四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真實故事,等等。故事書卷氣十足,使聽眾在接受真善美的同時得到高雅文化的薰陶。它是民間故事中不可多得的“雅文化”,並與農耕故事、市井故事共同構建了浩瀚的民間故事體系。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民眾的道德情操、文化修養、審美旨趣,具有重要的文化史研究價值。
目錄
人物傳說
聖人最小的老師/2
二喬的歸宿/4
使粗魯的年輕人成了大孝子/6
駱賓王和宋之問/8
紀曉嵐巧應對/10
誰是老頭子?/11
王爾烈為皇上題扇面兒/12
袁子才成人之美/14
心慈性義的陸大夫/17
福彪子榮當撫民同知/20
李龍石幼年的故事/22
養女捨生救義父/24
石達開詩退曾國藩1/28
救張勛豬倌平步青雲/31
馮玉祥被門衛罰跪/36
美術教員劉俊岫/37
生不逢時的金紹鐸/39
小唱的發家史/44
遭訛詐被迫離鄉/46
接贈衣作霖認乾爹/48
救小姐得槍馬會見王秀才/50
勇略俱全率眾突圍/54
張大帥的另一面兒/58
智籌巨款一舉多得/60
督軍進課堂平息國小潮/61
兄妹何以不相往來/64
張競渡同江省軍民英勇抗日/66
生活故事
患難與共的好妻子/72
廖知府巧破鬼王還禮案/74
人小志大才高/80
如夫人獻策連破兩疑案/82
車把式和塾師的對話/93
縣督學遭塾師訓斥/95
明柱下加個蓮花座/102
巡警張三作繭自縛/103
婆婆狀告兒媳謀害親夫/107
其貌不揚的小老頭兒/ll1
巧使倭刀殺倭寇/114
逸聞軼事
李舉人守約惹飛災/116
睹書畫祁老人益慕英才/120
話昭陵游沈城排遣憂思/124
鄭仰儒帶李母探監/128
提督夫婦董府留賓/132
名法官攻心術終成泡影/135
高問官駁斥董提督/139
董公子巧計捉正凶/142
宋屠夫圖財害人命/144
吳小姐匿跡水雲庵/146
李舉人受酷刑寧死不屈/151
高問官引咎自責銷巨案/156
神幻故事
亡靈報恩/160
佟進士兩世為人/163
除夕夜財主請狐仙/166
戲接財神/167
夜宿小姐墳/168
原來是一塊棺材板/170
夜訪學校的女鬼/171
左寶貴顯靈/173
風物傳說
興王廟的傳說/176
關於角樓的傳說/178
動物故事
狼和狽的故事/182
幽默諷刺故事
王半仙測字/184
當就當了吧/187
鯰魚喝口湯/189
聖人最小的老師/2
二喬的歸宿/4
使粗魯的年輕人成了大孝子/6
駱賓王和宋之問/8
紀曉嵐巧應對/10
誰是老頭子?/11
王爾烈為皇上題扇面兒/12
袁子才成人之美/14
心慈性義的陸大夫/17
福彪子榮當撫民同知/20
李龍石幼年的故事/22
養女捨生救義父/24
石達開詩退曾國藩1/28
救張勛豬倌平步青雲/31
馮玉祥被門衛罰跪/36
美術教員劉俊岫/37
生不逢時的金紹鐸/39
小唱的發家史/44
遭訛詐被迫離鄉/46
接贈衣作霖認乾爹/48
救小姐得槍馬會見王秀才/50
勇略俱全率眾突圍/54
張大帥的另一面兒/58
智籌巨款一舉多得/60
督軍進課堂平息國小潮/61
兄妹何以不相往來/64
張競渡同江省軍民英勇抗日/66
生活故事
患難與共的好妻子/72
廖知府巧破鬼王還禮案/74
人小志大才高/80
如夫人獻策連破兩疑案/82
車把式和塾師的對話/93
縣督學遭塾師訓斥/95
明柱下加個蓮花座/102
巡警張三作繭自縛/103
婆婆狀告兒媳謀害親夫/107
其貌不揚的小老頭兒/ll1
巧使倭刀殺倭寇/114
逸聞軼事
李舉人守約惹飛災/116
睹書畫祁老人益慕英才/120
話昭陵游沈城排遣憂思/124
鄭仰儒帶李母探監/128
提督夫婦董府留賓/132
名法官攻心術終成泡影/135
高問官駁斥董提督/139
董公子巧計捉正凶/142
宋屠夫圖財害人命/144
吳小姐匿跡水雲庵/146
李舉人受酷刑寧死不屈/151
高問官引咎自責銷巨案/156
神幻故事
亡靈報恩/160
佟進士兩世為人/163
除夕夜財主請狐仙/166
戲接財神/167
夜宿小姐墳/168
原來是一塊棺材板/170
夜訪學校的女鬼/171
左寶貴顯靈/173
風物傳說
興王廟的傳說/176
關於角樓的傳說/178
動物故事
狼和狽的故事/182
幽默諷刺故事
王半仙測字/184
當就當了吧/187
鯰魚喝口湯/189
序言
新民市位於遼河平原中部,距省會城市瀋陽60公里,有九條河流澆灌著3352平方公里的土地,這裡生活著70萬(漢、滿、回、朝鮮、蒙、錫伯等民族)勤勞、質樸的新民兒女。各民族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形成了新民獨特、豐富的文化格局。
新民有著1萬一3萬年的人類發展史,“高台山文化”、“偏堡子文化”作為文化類型已成為文物界定的標誌。
新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非常豐富,“譚振山民間故事”、“楊久清民間故事”、“王樹錚民間故事”、“新民傳統二人轉”、“新民民間吹打樂”等已列入各級保護名錄。
新民市文化館多年來致力於優秀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保護、傳承工作。1986年,國內開展了“民間文學集成保護工程”,新民市文化館通過長期的普查、調研、論證,推出了十位能講百則以上故事的故事大家,這一文化發掘與整理工程,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以及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烏丙安、劉希誠、關嘉祿、湯曉青、江帆、夏秋、耿英、李威、陳溢源等民俗專家、教授,對新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保護、傳承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時光如水,生命如歌,當年的十位故事家已有七位相繼過世,目前只有三位最具影響力,他們是:譚振山88歲(2011年4月16日去世),楊久清(回族)94歲,王樹錚85歲,被民俗文化研究學術界譽為“新民三寶”。譚振山民間故事(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有著關內外文化的相互依存性。譚振山祖居河北,出關後,把關內文化帶到關外,把華北平原的農耕文化帶到關外的黑土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關東文化。譚振山民間故事有其獨特的區域性,譚振山生長在遼河邊,大多數故事離不開生養他的黑土地和大遼河。特別是清朝時期的放馬廠,附近流傳著許多別處沒有的清朝人物生活故事,這也是區域性之特點。譚振山民間故事有著關東特有的農耕文化傳統的特性,保持了原有的樸實性。
楊久清民間故事(遼寧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情節曲折生動,以反映遼河兩岸的山水風物傳說、回族風俗故事以及帶有真實性質的民間傳聞、生活故事最為獨特。他以口述史的方式全方位反映了遼河兩岸民眾日常生活的知識、經驗、智慧以及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區域文化史研究價值,對研究現代化進程中東北新興小城鎮民眾共同體的價值觀念和生活狀態有著重要意義,為“大歷史”的研究提供了素材。
王樹錚民間故事(遼寧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王樹錚是傳承兼創作型的故事家,他講述的民間故事以名人佚事、趣聞最多,也最具代表性,包括懲惡揚善類故事,以及他親歷的反映東北淪陷十四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真實故事,等等。故事書卷氣十足,使聽眾在接受真善美的同時得到高雅文化的薰陶。它是民間故事中不可多得的“雅文化”,並與農耕故事、市井故事共同構建了浩瀚的民間故事體系。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民眾的道德情操、文化修養、審美旨趣,具有重要的文化史研究價值。
王樹錚講述技巧高超,口齒清晰,抑揚頓挫,表情豐富,善於利用肢體語言把聽眾帶人情節之中,使聽眾自覺的去思考,品味其中意義,具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
王樹錚的儒雅故事與譚振山的農耕故事、楊久清的市井故事,基本涵蓋了中國北方民間故事的整體特徵,是一部具有人文價值和歷史價值的教科書。
新民有著1萬一3萬年的人類發展史,“高台山文化”、“偏堡子文化”作為文化類型已成為文物界定的標誌。
新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非常豐富,“譚振山民間故事”、“楊久清民間故事”、“王樹錚民間故事”、“新民傳統二人轉”、“新民民間吹打樂”等已列入各級保護名錄。
新民市文化館多年來致力於優秀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保護、傳承工作。1986年,國內開展了“民間文學集成保護工程”,新民市文化館通過長期的普查、調研、論證,推出了十位能講百則以上故事的故事大家,這一文化發掘與整理工程,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以及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烏丙安、劉希誠、關嘉祿、湯曉青、江帆、夏秋、耿英、李威、陳溢源等民俗專家、教授,對新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保護、傳承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時光如水,生命如歌,當年的十位故事家已有七位相繼過世,目前只有三位最具影響力,他們是:譚振山88歲(2011年4月16日去世),楊久清(回族)94歲,王樹錚85歲,被民俗文化研究學術界譽為“新民三寶”。譚振山民間故事(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有著關內外文化的相互依存性。譚振山祖居河北,出關後,把關內文化帶到關外,把華北平原的農耕文化帶到關外的黑土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關東文化。譚振山民間故事有其獨特的區域性,譚振山生長在遼河邊,大多數故事離不開生養他的黑土地和大遼河。特別是清朝時期的放馬廠,附近流傳著許多別處沒有的清朝人物生活故事,這也是區域性之特點。譚振山民間故事有著關東特有的農耕文化傳統的特性,保持了原有的樸實性。
楊久清民間故事(遼寧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情節曲折生動,以反映遼河兩岸的山水風物傳說、回族風俗故事以及帶有真實性質的民間傳聞、生活故事最為獨特。他以口述史的方式全方位反映了遼河兩岸民眾日常生活的知識、經驗、智慧以及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區域文化史研究價值,對研究現代化進程中東北新興小城鎮民眾共同體的價值觀念和生活狀態有著重要意義,為“大歷史”的研究提供了素材。
王樹錚民間故事(遼寧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王樹錚是傳承兼創作型的故事家,他講述的民間故事以名人佚事、趣聞最多,也最具代表性,包括懲惡揚善類故事,以及他親歷的反映東北淪陷十四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真實故事,等等。故事書卷氣十足,使聽眾在接受真善美的同時得到高雅文化的薰陶。它是民間故事中不可多得的“雅文化”,並與農耕故事、市井故事共同構建了浩瀚的民間故事體系。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民眾的道德情操、文化修養、審美旨趣,具有重要的文化史研究價值。
王樹錚講述技巧高超,口齒清晰,抑揚頓挫,表情豐富,善於利用肢體語言把聽眾帶人情節之中,使聽眾自覺的去思考,品味其中意義,具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
王樹錚的儒雅故事與譚振山的農耕故事、楊久清的市井故事,基本涵蓋了中國北方民間故事的整體特徵,是一部具有人文價值和歷史價值的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