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翰寓所舊址

王樹翰寓所舊址

王樹翰在整個東北易幟過程中,是張學良的一位極其關鍵的執行者、東三省保全司令部秘書長,也曾在張作霖時期,出任過吉林省財政廳長、代理省長等要職。其寓所位於遼寧省瀋陽市瀋河區大南街般若寺巷18號,舊宅建於1894年,俗稱“王公館”。前院門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五間,正房五間;後院為西式人字頂平房一座,二層青磚小樓一座,整個建築面積約470平方米,為民國時期的代表建築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樹翰寓所舊址
  • 地理位置:瀋陽市瀋河區大南街般若寺巷18號
  • 建築面積:約470平方米
  • 時間:1894年
簡介,前院,後院,歷史變遷,王樹翰,

簡介

王樹翰寓所,又稱“王維宙官邸”、“王省長宅第”,俗稱“王公館”,其舊址位於瀋河區大南街般若寺巷16號。2004年列入瀋陽市第一批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現已公布為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王樹翰舊宅建於1894年,占地2065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平方米,南北長355米,東西寬30米,坐北朝南,由前後兩個院落組成。
王樹翰寓所老照片王樹翰寓所老照片

前院

前院為中式傳統四合院,占地面積1065平方米,建築面積470平方米。大門東西兩側有一對上馬石,兩根拴馬樁、兩頭石鼓獅。四合院為磚木結構,青脊合瓦,磨磚對縫,硬山牆,前出廊檐後出廈。有門房5間,明間為大門,東西廂房各5間,正房5間。4棟建築前均有迴廊相通。方形木廊柱和石柱礎,地面鋪花紋瓷磚。玻璃門窗,門飾雕刻,造型優美生動。四合院大門為木製,雙開,木門下部鑲鐵皮,以密集鐵釘組成“盤腸”等花紋圖案。門框外置抱鼓石。門前兩側,有上馬石,上馬石有三磴,石面雕工精美,圖案有鶴有花,示意吉祥。院內有養魚池、花壇、草坪、樹木等。這處四合院,原為清末康舉人建造,後由其次子康生甫承管。此後賣給時任奉天省財政廳廳長的王樹翰。新中國成立後,曾經有多個攝製組在此拍攝電影和電視劇。
王樹翰寓所舊址

後院

後院建築為民國年間王樹翰所建。其居中為一棟三面圍廊坡頂西式建築,又稱“洋房”,始建於20世紀20年代,面闊5間,進深3間,建在半米高的台基上,東、南、西三面出廊,圓形水泥廊柱,方形柱頭,柱間為水泥面,水泥短柱“坐凳”。南面正中突出抱廈1間,前有台階。其他建築四角也有台階。在這棟洋房的東西兩側,原來有對稱的三面圍廊坡頂的西式青磚二層樓各一座,稱“鳳凰樓”,青磚抹縫牆,新式玻璃門窗。兩樓的屋檐、走廊、樓梯、雨搭,皆飾木雕垂蘇。兩樓之間有廊相通(現在東側的樓房已被拆除)。王樹翰舊宅幾經變遷,現在前院中式傳統四合院為某商家所用;後院為居民住宅。王樹翰舊宅的四合院建築至今保存完好,展現了盛京古城傳統四合院建築的特點,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後院洋房後院洋房

歷史變遷

王樹翰寓所並不是王家所建,相傳該寓所原為清光緒二十年(1894)康姓舉人建造,死後由次子康生甫承管。“九·一八”事變前才賣給時任奉天財政廳長、後任吉林省長的王維宙。日本投降後,又轉賣給吉林稅務局長世榮亭。1952年又賣給瀋陽市煤礦設計院,先作宿舍,後改託兒所。1960年成立以設計院為中心的大社時改為辦公室至今,現在的後院仍為設計院宿舍,房產權歸瀋陽市煤礦設計院。目前王樹翰寓所保存情況良好,主體建築基本反映出清末民國初期的建築特點。
王樹翰寓所2004年列入瀋陽市第一批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現已公布為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王樹翰

這個四合院的主人——王樹翰,在歷史的長河中,惟一留下的重要業績,就是作為東北易幟談判的代表。其他時期,他當過張學良的智囊:東三省保全司令部秘書長,也曾在張作霖時期,出任過吉林省財政廳長、代理省長等要職。不過,有關在這些崗位的業績史料記載不多。
“皇姑屯事件”之後,張學良決心雪國恥報父仇,儘早實現“南北統一”。1928年7月1日,張學良發表通電,表示絕不妨礙南北統一。7月3日,蔣介石在北京,與張學良的談判代表王樹翰、邢士廉,就有關易幟問題進行了正式談判。蔣介石提出要求:東北易幟,服從三民主義。同時決定派代表到東北同張學良談判易幟之事。張學良表示同意,行動上同國民政府保持一致,為實際上之統一。
在整個東北易幟過程中,王樹翰始終是張學良身邊的一位極其關鍵的執行者。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一如所諾,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南京政府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司令長官。
1931年4月19日,張學良在北京正式成立海軍副司令行營,王樹翰任秘書長,繼續受到張學良的重用。但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囚。1937年,王樹翰赴溪口探望張學良,這也就成為了兩人一生中最後一次見面。東北淪陷期間,王樹翰不為日人利誘,始終未在偽滿政府任職。1955年2月8日,王樹翰病逝於天津寓所,終年75歲。
王樹翰王樹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