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板哉

王板哉

王板哉,著名國畫家。號語訥,又號半呆、半憨。他從小寄養於外祖父鄭松岩處,鄭松岩為當地名士,精於詩文書畫,這對少年王板哉的成長無疑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曾就讀於日照縣中、山東省立第二師範(曲阜師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板哉
  • 別名:兆均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濤雒鎮北王家村
  • 出生日期:1906年8月
  • 逝世日期:1994年7月26日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北平藝術專科學校
  • 代表作品:《木樨花》、《松》等
  • 性別:男
  • 書畫風格:“奇倔生拗”、“銀鉤鐵畫”
人物經歷,作品,個人生活,相關事件,王板哉詩書畫,教學風格,作品結構,後人評價,

人物經歷

王板哉,1933年,王先生考入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因其聰穎好學,深得齊白石的喜愛,同師事黃賓虹、聞一多諸位先生。白石老人曾為王先生制印“半憨”,後因諧音“半呆”,改名為“板哉”。1937年,王先生從北平藝專畢業,在北平舉辦個人畫展,展出八十多幅畫作。其中六十幅作有齊白石題跋,一時轟動故都。從北平藝專畢業之後,為謀生計,王先生曾經闖關東,去河南,也曾在郭沫若先生領導的三廳從事宣傳工作,但終不得志。上世紀40年代,他來到六朝舊都南京,在陰陽營一代以種菜為生,好似《儒林外史》中的賣菜翁。
直到1949年的一天,王先生賣菜歸來,恰遇表弟鄭平。此時的鄭平,已是中共蘇北行署第一任組織部長。此次不期而遇,改變了王先生的生活道路。在鄭平的建議下,王先生到華東革命大學學習。1950年,他結束在革命大學的學習,來到揚州工作,歷任《蘇北文藝》編輯、蘇北黨校教員、省立揚州中學教師。1960年,揚州國畫院成立。1962年,王先生調入畫院,從此走上了專業創作的道路,成為國家一級美術師。

作品

王先生擅長中國書畫,作品多次在海內外展出或發表,被各博物館、紀念館收藏或勒石,出版過《王板哉畫輯》。作品有《木樨花》、《松》等。他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任北京齊白石藝術開發中心副主席兼函授學院名譽教授、揚州市清代揚州畫派研究會顧問、日照市書畫院名譽院長等職務。被收錄於《中國現代美術家辭典》、《中國藝術家辭典》、《中國美術家名人大辭典》。1994年7月26日,先生病逝於揚州。

個人生活

揚州東關古街上,有一座古宅逸圃,東鄰個園。逸圃的大門呈八角形,門額嵌有“逸圃”二字刻石。逸圃曾經是揚州國畫院所在地,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逸圃中常見一位身材高大的老畫家出入於此,他就是王板哉。
王板哉身材頎長,語言詼諧。我到現在還記得,有一年春節,我和父親韋人先生一起到史公祠給國畫院的幾位老畫家拜年。父親當時是揚州文化界負責人之一。剛走進史公祠大門,我就看見一個身材高大的老者,身穿黑色的呢制大衣,早已佇立在門廳等候。他一見我們進來,便笑呵呵地迎上來,熱情地和我們握手問候。父親對我說:“這是王板哉先生。”我聽到這個熟悉的名字,急忙上前一步,握著他那雙大手,說:“王老你好!”父親當然也向王板齋介紹了我,說:“這是小兒明鏵。”王板哉仔細端詳了我一會兒,用一口山東腔說:“真是翩翩佳公子啊!”當時文革尚未結束,他終於沒有說我是“濁世佳公子”。
文化大革命後期,揚州的文化館、圖書館、國畫院、博物館四家單位合併為“毛澤東思想宣傳館”,父親擔任館長。王板哉作為原國畫院的畫師,就在我父親手下工作。父親把他們安排在史公祠後面的四方廳作畫,這裡四壁都是玻璃窗,明亮、寧靜、安詳,在那戰鬥的火紅的歲月里也算是一處難得的“避風港”。王板哉等老畫家在這裡安心書畫創作,倒也優哉游哉。他的許多傳世作品,就是那時創作的。
也許為了感謝父親對他的照應,他每次見我父親,總是說要送畫。我父親知道王板哉歲數大,也從不催促他。不久,王板哉先生遽爾去世,他最終沒有實現他對父親的許諾.
那時候文人之間互贈書畫,完全是“秀才人情紙半張”,不含任何經濟目的或政治要求。到王板哉先生的晚年,揚州的書畫市場才開始起步,他的畫也可以進入市場了。聽說其間也出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尷尬事。比如有一次,有人向王板哉訂了六張花鳥畫,畫完後大家都覺得很好。可是買主嫌其“太清淡了”,要退貨。王板哉無奈,只好在畫上這兒添上什麼花,那兒添上什麼蟲。這樣,買畫的人笑了,畫家的畫也完了。因為畫家的氣韻、個性、風格,是體現在畫家長期積澱的習慣性的空間分布之中的,多一筆、少一筆都不行。買畫人所嫌棄的“清淡”,其實正是中國的繪畫精神之所在。

相關事件

有一件事情,使我至今仍然感念王板哉先生。上世紀80年代初,我和父親寫成《揚州曲藝史話》一書,交由中國曲藝出版社出版。出版前,需要請名家題寫書名,我父親便想請王板哉先生題寫。那天父親到王家去,把想法同王板哉一說,他欣然應允。過了幾天,他就把寫好的書名送過來,其字蒼勁有力,一氣呵成。《揚州曲藝史話》出版時,封面上便用的王板哉先生的字。
我手邊藏有王板哉先生書寫的一幅行草,上面抄錄的是魯迅先生的一段話:“古之師道,實在也太尊,我對此頗有反感。我以為師如荒謬,不妨叛之,但師如非罪而遭冤,卻不可乘機下石,以圖快敵人之意而自救。”這一段話見《魯迅書信集·致曹聚仁》,接下來還有這樣的話:“太炎先生曾教我國小,後來因為我主張白話,不敢再去見他了,後來他主張投壺,心竊非之,但當國民黨要沒收他的幾間破屋,我實在不能向當局作媚笑。”王板哉書寫魯迅先生的這段話時,正當“文革”時期,那時候出賣師友、出賣人格、出賣靈魂者大有人在,他書寫此話顯然別有寓意。

王板哉詩書畫

王板哉先生的書畫風格,與揚州人文環境有極大關係。他的字主要得力於李北海和李復堂,而二李都是揚州人。李北海即李邕,是唐初開風氣之先的大書法家,其書法有“奇倔生拗”、“銀鉤鐵畫”之稱;李復堂即清代八怪中的李鱓,其用筆有“落筆如雲起”、“滿紙淡水光”之譽。據行家說,王板哉在揚州四十年的藝術生涯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以20世紀70年代為分水嶺。之前是藝術恢復期,之後是風格定型期,越老而越好。

教學風格

王板哉在揚中任教期間,並未忘記藝術。他講元人小令《秋思》時,先生在黑板上勾勒出纏滿枯藤的樹幹,又三筆兩畫地描出小橋及村落,接著迅疾地畫一匹弱不經風的贏馬,最後點綴出夕陽、群鴉,還有騎在馬上的遊子。畫畢,才板書小令《秋思》。這幅集書、畫、詩於一體的作品,總共用了不到五分鐘。接著,他一邊修飾,一邊講解:“這二十八個字的元曲小令,字字是景,句句是情。同學們請看,暮靄沉沉,纏滿枯藤的老樹無聲聳立……”順著他的手指,學生邊欣賞,邊吟誦:“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如臨其境。

作品結構

王板哉後期的作品,構成簡約,水墨淋漓,出筆於練富有彈性,敷色恬淡底蘊深厚。他筆下的花草樹木、草蟲飛碟,仿佛不是畫出來的,往往讓人產生錯覺,好像走進了原野花叢。他晚期的作品,往往給人不經意而為之感,據說他作畫時往往邊畫邊自言自語。然而,細細品味,筆筆精到,一派大家氣象,達到“無意於佳乃佳”、“無意於工乃工”的境界。無怪乎有人說,齊派傳人甚多,能稱得上大家者唯有兩人,一是李苦禪,一是王板哉而已。李苦禪的畫得白石老人的外張力,能於亂中取性,而王板哉的畫得力於白石老人的內斂力,能在簡中見長。
王板哉的書法在各地都見蹤影。高郵王氏紀念館有王板哉題聯云:“父子鴻儒,中外宗仰;高郵琅琊,異代齊光。”杭州西湖有道潛撰句,王板哉題聯云:“紫雲細路杳無盡;落石飛來靜有聲。”揚州港的前身是“卞港”,當年給人印象最深的不是港口的建築,而是王板哉先生題寫的“揚州港”三個大字。後來港口有了新題字,才把王板哉的題字撤掉。

後人評價

王板哉先生仙逝後,李聖和先生有挽王板哉聯云:“藝壇宗匠,白石傳人,千古流傳公不朽;畫苑知交,平生故舊,連年凋謝我何堪。”可算是對王板哉先生藝術的定評。王板哉先生以自己的如椽健筆,為自己描繪出了藝術的一生。他的人品和畫品,至今令人景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