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朝,男,文學博士。1965年10月生,重慶市梁平縣人。現為西南大學文學院院長、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紅岩雜誌社編委,重慶市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重慶市委副主委。
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和中國現代美學研究,關注20世紀中國文學與基督教文化關係、中國現當代文學制度等問題。出版學術專著6部,參與主編著作、教材6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等刊物上發表論文180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等刊物全文轉載、複印40多篇。被學術研究界評論和引用500多篇次。
2017年4月,入選教育部2016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本朝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重慶市梁平縣
- 出生日期:1965年10月
- 職業:西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武漢大學
- 主要成就:出版學術專著5部,主編3部。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 代表作品:《20世紀中國文學與基督教文化》《中國現代文學制度研究》等
- 獲得獎勵:教育部霍英東基金教學獎
人物經歷,任免信息,人物成就,科研獲獎,出版著作,學術論文,主持項目,工作分工,社會職務,社會活動,
人物經歷
1991—至今,西南師範大學中文系和西南大學文學院工作。
1996—1997年,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做訪問學者。
2005年3月兼任西南大學校紀委監察處副處長;西南師大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西南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
2006年任西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2011年任西南大學文學院院長,中國農工民主黨西南大學委員會主委。
2017年4月,任農工黨重慶市委副主委。
任免信息
2017年4月26日,在農工黨重慶市第五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王本朝當選副主委。
人物成就
主講本科課程:“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中國現代小說研究”等,研究生課程:“中國現代文學史比較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文化研究”、“學術研究方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專題”等。倡導“接著講——接著思——接著說”教學方法。
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和中國現代美學研究,關注中國現當代文學與現代社會的互動關係等問題,重點研究20世紀中國文學與基督教文化關係,中國現當代文學制度以及魯迅、老舍等經典作家。出版專著6部,參與主編著作5部。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民族文學研究》《社會科學研究》等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180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文學年鑑》等多家刊物轉載、複印30多篇。被學術界評論和引用400多篇次。
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和重慶市規劃項目6項。
主要研究20世紀中國文學與基督教文化,中國現當代文學制度、悲劇的文化詩學、現代浪漫詩學等問題。
2017年4月,入選教育部2016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科研獲獎
1、《中國當代文學制度研究》(1949—1976),重慶市人民政府第六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9年)。
2、《中國現代文學制度研究》,重慶市人民政府第四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5年)。
3、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三等獎(2002年)。
4、重慶市優秀教師(2003年)。
5、入選重慶市“322重點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2005年)。
6、重慶市第二屆學術技術帶頭人(2008年)。
7、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2009年)。
8、西南師範大學優秀教師。
9、“重慶市高等學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資助計畫”,2005年。
10、《中國現代文學制度研究》,榮獲第二屆重慶文學獎——優秀理論評論獎,2004年。
11、《中國現代文學制度研究》,榮獲重慶市新聞出版局、重慶出版工作者協會“優秀圖書獎”,2003年。
12、重慶市第四批高等學校中青年骨幹教師,2007年。
13、入選重慶市首批“百名學術學科領軍人才”培養人選(2012年)。
出版著作
1.《20世紀中國文學與基督教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2.《中國現代文學制度研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
3.《中國當代文學制度研究》(1949—1976),新星出版社,2007年6月。
4.《中國現代文學的文化與文本研究》,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7月。
5.《文學的現代傳統》,重慶出版社,2003年5月。
6.《20世紀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下),(副主編),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
7.《20世紀中國文學作品選讀》(上、下)(副主編),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8.《大地上的事情——中國現當代散文的人文情懷》(主編),四川出版集團·天地出版社,2004年9月。
9.《中國語文》(藝術版),主編,重慶出版社,2007年8月。
10.《大學語文》,主編,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
11.《中國20世紀文學理論批評教程》(副主編),國家“十一五”普通教育規劃教材,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12.《老舍研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13.《中國現代文學觀念與知識譜系》,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
學術論文
1.哲學是文學的精神翅膀,《百家》(安徽)1988年6期。
2.論中國現代文藝思想史上的梁實秋,《學習與探索》1989年3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文藝理論》1989年7期全文轉載。
3.五四文學精神:變異、復歸與超越,《湖北大學學報》1989年3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89年7期全文轉載。
4.落日的黃昏——悲劇與荒誕審美內涵比較,《湖北大學學報》1990 年5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外國文學研究》1990年12期全文轉載。
5.詩化哲學:魯迅《野草》與尼采《查拉斯圖拉如是說》之比較,《湖北大學學報》1990年1期。
6.何處是孤獨者的巢穴——重讀《孤獨者》,《魯迅研究月刊》1990年2期。
7.基督教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學,《天津社會科學》1991年5期
8.論中國20世紀文學悲劇意識的價值內涵,《人文雜誌》1991年2期。
9.克萊奧、繆斯與人:對歷史文學理論及創作的思考,《文藝爭鳴》1991年3期。
10.論基督教文化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學術研究》1992年1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2年4期全文轉載,《1993年中國文學年鑑》“論文選摘”,《新華文摘》1992年5期“論點摘引”。
11.郭沫若與易文化,《河北學刊》1992年5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代著名作家研究》1992年2期全文轉載。
12.郭沫若與俠義精神,《文史雜誌》1992年6期。
13.論悲劇意識里的宗教內涵,《社會科學家》1993年1期。被《戲劇藝術》1993年第3期“動態之窗”摘引860字。
14.郭沫若與俠文化,《貴州社會科學》1993年3期。
15.郭沫若與基督教文化,《郭沫若學刊》1993年2期。
16.原典意義:郭沫若與傳統文化精神,《學習與探索》1993年4期。
17.隱逸與郭沫若文化心態闡釋,《社會科學家》1993年5期。
18.論中國現代自由主義文藝思想特徵,《中州學刊》1993年5期。
19.論近現代尚力美學思潮,《湖北大學學報》1993年4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美學》1993年9期全文轉載。
20.論中國現代文學悲劇意識的美學特徵,《學術研究》1993年2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6期全文轉載。
21.論中國現代文學悲劇意識的文化內涵,《江海學刊》1993年1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4期全文轉載。
22.“吃人”的寓言與象徵,《廣東社會科學》1993年1期。
23.贖罪的都市——《子夜》的象徵結構,《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993年1期。
24.遊戲、夢幻與儀式——通俗文學的文化理想及功能,《通俗文學評論》1993年1期。
25.論古代白話小說的敘述語態,《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1993年3期。
26.基督教與郭沫若文學創作的文化闡釋,《河北學刊》1994 年3期。
27.基督教文化與20世紀中國文學,《基督教與近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29.救贖與復仇—《復仇(二)》與魯迅對宗教終極價值的消解,《魯迅研究月刊》1994年10期。
30.夢繞家園,心繫雨象,《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1期。
31.論郭沫若歷史劇與俠文化的現代改造,《求索》1995 年3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戲劇戲曲研究》1995年12期全文轉載。
32.論中國現代尚力文藝思潮,《中州學刊》1995年4期。
33.基督教與魯迅文化心態闡釋,《貴州社會科學》1995年3期。
34.中西現代詩學的選擇與重建——《鳳凰涅槃》與《荒原》的比較性解讀,《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2期。
35.論藝術的商品化與商品的藝術化,《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10輯,西南師大出版社1995年。
36.論宗教文化對西方文學悲劇意識的影響,《湖北民族學院學報》1995年4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外國文學研究》1996年2期全文轉載。
37.大後方文學研究的深化與體系建構,《紅岩》1995年5期。
38.在返回語言之根的途中,《星星詩刊》1995年5期。
39.周作人與基督教文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6年1期。
40.西方文學悲劇意識的宗教背景,《文藝研究》1996年3期。
41.尚力思潮與近現代中國思想文化轉型,《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1期。
42.欲望的敘述與敘述欲望——《駱駝祥子》的敘述學闡釋,《廣東社會科學》1996年3期。
43.蕭乾:現代宗教性小說的反殖民話語,《延安大學學報》1996 年3期。
44.歷史的心跡——傷痕文學的意義,《短篇小說》1996年2期。
45.沉思的精魂——反思文學的美學追求,《短篇小說》1996 年3期。
46.應時而生的改革文學,《短篇小說》1996年4期。
47.改革文學的敘事視角,《短篇小說》1996年5期。
48.軍旅小說創作軌跡描述,《短篇小說》1996年6期。
49.理想是面不倒的旗——重讀知青小說,《短篇小說》1996 年7期。
50.文化與文學的“根”——尋根文學的意義世界,《短篇小說》1996 年8期。
51.走向個性寫作的小說,《短篇小說》1996年9期。
52.市井風俗小說,《短篇小說》1996 年10期。
53.文化轉型與先鋒小說,《短篇小說》1996年11期。
54.意義的迷失與碎片——先鋒小說的創作特點,《短篇小說》1996年12期。
55.中國當代文學辭典(參編),王慶生主編,武漢出版社,1996年2月。
56.生存邊界性的話語意義——《生死場》敘述策略,《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7年2期。
57.“新狀態”文學的自我表述,《短篇小說》1997年6期。
58.新體驗與新體驗小說,《短篇小說》1997年8期。
59.新寫實小說的敘事風格,《短篇小說》1997年4期。
60.文本遊戲的邊界與精神的救贖—先鋒小說的形式終結與轉向,《短篇小說》1997年2期。
61.新筆記小說論,《短篇小說》1997年5 期。
62.文化轉型與先鋒小說,《短篇小說》1997年11期。
63.語言遊戲與敘事革命——先鋒小說的文體實驗,《短篇小說》1997年1期。
64.回到生活深處——新寫實小說的寫實精神,《短篇小說》1997年3期。
65.新狀態文學創作描述,《短篇小說》1997年7期。
66.論端木蕻良小說創作的美學意蘊,《民族文學研究》1998年3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12期全文轉載。
67.宗教作為一種可能的現代價值資源——吳宓的宗教觀,《貴州社會科學》1998年6期。
68.吳宓與現代知識分子的生存空間,《紅岩》1998年1期。
69.老舍小說文體形式的自覺與創造,《民族文學研究》1999年1期。
70.端木蕻良小說文體的文化意味 《廣東社會科學》1999年4期。
71.語言感覺與想像的無限可能性,《紅岩》1999年1期。
72.走向大眾性、儀式性與地域性的賀歲晚會,《當代電視》1999年3期。
73.魯迅小說的精神世界,《語文教學通訊》2000年22期。
74.文學知識、文學組織和審美信念——晚清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傳統,《福建論壇》2001年4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1年10期全文轉載。收入《中國現代文學傳統》,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75.基督教與中國現代文學的文化和文體資源,《湖北大學學報》2001年2期。《新華文摘》2001年7期“論點摘編”。
76.《聖經》與中國現代文學的文體建構,《貴州社會科學》2001年1期。
77.論李金髮詩歌中的“上帝話語”,《詩畫雙馨——林鳳眠、李金髮誕生100周年紀念文集》,花城出版社2001年8月。
78.北村與基督教文化,《涪陵師專學報》2001年2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現當代文學文摘卡》2001年3期摘錄。
79.沈從文與基督教文化,《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2期。
80.曹禺與基督教文化,《常州工學院學報》2001年3期。
81.走向多元化的中國現代文學知識,《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2期。《文藝理論研究》2002年2期以“現代文學的合理性意義”為題作“論點摘編”。
82.從思想啟蒙到現代性的反思—現代性與中國文學的意義限度及可能,《文藝爭鳴》2002年5期。
83.論張曉風散文的神性情懷,《河北學刊》2002年6期。
84.曹禺與基督教文化,《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5期。
85.文學制度:現代文學的一種闡釋方式,《文藝研究》2003年4期。
86.重寫文學史:一段問題史,《廣東社會科學》2003年5期。
87.中國現代文學的《聖經》資源——以語言文體為例,《江海學刊》2003年5期。
88.文學制度與文學的現代性,《湖北大學學報》2003年6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文藝理論》2004年1期全文轉載。
89.論中國現代文學制度的生成背景,《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6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4年1期作“論點摘編”。
90.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文學研究的“問題意識”,《區域文化與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5月。
91.重寫文學史:意圖與效果,《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年3期。
92.歷史性與審美性:現代中國文學的聖經傳釋,《聖經與文學闡釋》,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6月。
93.新時期文學思潮中的西部文學,《涪陵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6期。
94.中國現代文學的生產體制問題,《文學評論》2004年2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4年6期全文轉載。
95.毛澤東文藝思想與中國當代文學的發生,《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4年3期“論點摘編”。《文藝理論研究》2004年2期以題為“對一種文學論爭機制的反思”作“論點摘編”。
96.文學傳播與中國現代文學,《貴州社會科學》2004年1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4年3期全文轉載。
97.從“民族主義文藝運動”到“戰國策派”,《河北學刊》2004年2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4年5期全文轉載。
98.現代性與中國現代文學史寫作,《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4年3期。
99.網路詩歌的文學史意義,《江漢論壇》2004年5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中心《文藝理論》2004年9期全文轉載。
100.整理國故與新文學秩序的建立,《湖北大學學報》2004年6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5年2期全文轉載。
101.從現代性到全球性——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學術問題,《福建論壇》2005年10期,收入《置身於全球化的驚濤駭浪,共創現當代文學的新紀元——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汕頭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102.文學研究中的“文化”話語——以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為例,《山花》2005年12期。
103.文學審查與中國現代文學,《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第2輯,巴蜀書社,2005年12月。
104.傳統文化與基督教的相遇與交戰——林語堂與基督教關係的文化闡釋,《重慶工學院學報》2005年2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報刊文摘《哲學》)2005年02期論點摘錄。
105.中國現代詩歌中的上帝意象,《文學評論》2006年第6期。
106.論老舍文學創作的民粹思想傾向,《民族文學研究》2006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7年第3期全文轉載。
107.從晚清到五四:中國文學轉型的制度闡釋,《福建論壇》2006年第6期。
108.《西方美學史》與中國當代美學的知識建構,《湖北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109.梁實秋的文學批評與新文學秩序的重建,《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3期。
110.文學體制與當代作家的思想改造,《涪陵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111.文化空間的形成與知識分子的形成——以戰時北碚的文化生態為考察中心,《紅岩》2006年第1期。
112.沒有詩意的生活——強雯小說的荒誕感,《紅岩》2006年第1期。
113.散文作為智者的遊戲——張於散文的精神氣質,《紅岩》2006年2期。《2006重慶評論》,重慶出版社,2007年11月。
114.文學會議與當代文學體制的建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7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7年第4期全文轉載。收入《<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115.人民需要與中國當代文學對讀者的想像,《西南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現當代文學文摘卡》2007年第2期摘錄。
116.《文化批判》與中國新文學的話語革命,《廣東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
117.超越外部與內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方法轉換與互動,《貴州社會科學》2007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文藝理論》2007年第9期全文轉載。
118.文學政策與當代文學的制度闡釋,《福建論壇》2007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文藝理論文摘卡》2007年第4期摘錄。
119.中國當代民眾寫作的文學大眾化想像,《學術研究》2007年第7期。
120.基督教為何能夠進入中國現代文學,《社會科學研究》2007年第5期。
121.文體與政治:革命樣板戲的發生,《涪陵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122.文學生產資料與當代文學體制的建立,《重慶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文藝理論》2008年第1期全文轉載。
123.文學機構與中國當代文學,《揚子江評論》2007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7年第10期全文轉載。
124.《文化批判》與左翼文學的話語生產方式,《中國左翼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汕頭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125.“自我”形象的改寫與重構—關於郭沫若《創造十年》的刪改,《郭沫若學刊》2007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8年第5期全文轉載。
126.基督教文化:新時期小說的敘述與想像,《神學美學》第1輯,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12月。
127.小說的輕與重:關於莫懷戚的《和平時代》,《紅岩》2007年第4期。
128.論老舍文學創作的民粹思想傾向,《世紀之初讀老舍》,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7月。
129.文學制度取決於社會制度,《南方周末》2007年11月8日。
130.文學史觀與現代文學史的重構,《江漢論壇》2008年第5期。《學術界》2008年第4期“論點摘編”。
131.中國當代文學體制建構的蘇聯資源,《中國文學研究》2008年第1期。
132.第一次文代會與中國當代文學的發生,《廣東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
133.基督教與中國文學的現代性體驗,《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
134.當代文學運動的意識形態特徵,《中國現代文學論叢》2008年第3卷第1期。
135.漢語新文學史的意義,《重慶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
136.碼頭文化:《白沙碼頭》里的重慶形象,《紅岩》2008年第6期。
137.從靈的文學到靈性文學——中國文學的神性資源問題,《東京文學》2008年第11期;收入《靈魂拯救與靈性文學》,新加坡青年書局,2009年2月。
138.《有你就有戲》與互動電視劇的意義,《當代電視》2008年第11期。《西部電視》2008年第5期,《長江傳播》2008年第4期。
139.駁雜的現代:郭沫若與中國現代批評話語體系,《當代視野下的郭沫若研究》巴蜀書社,2008年。
140.基督教與中國文學的現代性體驗,《新華文摘》2009年第1期。
141.論老舍小說的敘事倫理,《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9年第5期。
142.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反思與重建:學科還是意義?《蘭州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
143.閒適與尚力:中國現代審美價值的裂變,《貴州社會科學》2009年第12期。
144.魯迅作品中“狗”的話語譜系與國民性隱喻,《紀念魯迅定居上海80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年4月。
145.邊緣即中心:《甘肅社會科學》的學術追求,《學林華章——<甘肅社會科學>創刊30周年紀念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
146.學會與時代對話,《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12月17日,第11版。
147.重慶姿勢:關於紅岩文學獎,《紅岩·文學評論》2009年第2期。
148.文化遺址與都市文化建設:以重慶抗戰遺址保護為中心,《文化中國》(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2009年第4期。
149.“文以載道”觀的批判與新文學觀念的確立,《文學評論》2010年第1期。
150.中國現代文論的重估與民族話語重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0年第1期。
151.“主義”話語與五四新文學運動,《社會科學戰線》2010年第4期。
152.詩學的政治:京派文學的審美主義,《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第3期。
153.日本經驗與中國文學的激進主義,《晉陽學刊》2010年第3期。
154.新史料的發掘與中國現代文學的學科訴求,《甘肅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
155.View of Literary History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Issue 2 / 2010 ,Pages: 232-252
156.社會正義與個人德性:老舍文學創作的倫理訴求,《海南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老舍與民族文化——紀念老舍先生誕生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
157.中國現代悲劇觀念的發生與轉向,《藝術百家》2010年第5期。
158.詩人氣質與史家風範:陸耀東先生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0年第5期。
159.魯迅紀念中的胡風聲音(第一作者),《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
160.文學制度與中國文學的現代性,《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9月28日。
161.以美育代宗教與中國現代美學的身份認同,《藝術百家》2011年第5期。
162.評張傳敏《民國時期的大學新文學課程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第7期。
163.傳統的潛伏:蘇雪林的文筆論和道德觀,《湘潭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1年第5期全文轉載。
164.論“美”作為新文學的尺度及其限度,《廣東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1年第6期全文轉載。
165.抒情作為“主義”與新文學的自我認同,《江海學刊》2011年第2期。
166.作為“無物之陣”的流言與魯迅的精神世界,《湖北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
167.誰有話語權?——《離婚》的反諷意味,《文藝爭鳴》2011年第9期。
168.國家文化安全的價值意義,《前進論壇》2011年第9期。
169.多維視野下“十七年”文學的豐富圖景,《海南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
170.修辭還是判斷?——文學批評的身份重建,《山花》2011年第10期。
171.歷史化與經典化:中國當代文學的評價問題,《求是學刊》2011年第6期。
172.生存體驗與知識趣味:魯迅對朱光潛“靜穆”說的批評,《江漢論壇》2011年第12期。
173.“然而”與《野草》的話語方式,《貴州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
174.瀆神的詩性:《受戒》作為1980年代的文化寓言,《當代文壇》2012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2年第5期全文轉載。
175.在時代的風陵渡口:郭沫若與現代中國的權勢轉移,《福建論壇》2012年第2期。
176.歉疚與嗟悔:在父子情深的背後——《背影》的心理分析,《名作欣賞》2012年第10期。
177.悲憫的詩性:吳佳駿散文的精神氣質,《紅岩··重慶評論》2012年第4期。
178. 《<吶喊>自序》與魯迅的“五四”,《文藝爭鳴》2013年第1期。
179.身份對身體的壓抑與認同:《夜》的政治意味與哲理內涵,《名作欣賞》2013年第4期。
180. 冰心散文風格的傳統資源,《蘇州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181.題材中心論:重慶小說的得與失,《重慶社會科學》2013年第3期。
182. 白話文運動中的文章觀念,《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7期。
主持項目
1、中國現當代文學制度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批准號:11AZD064,2011年。
2、文學秩序與中國社會主義文學價值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批准號:07XZW011,2007年。
3、20世紀中國文學生產方式與文學意義和形式,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編號:NCET—10—0661,2010年。
4、現代浪漫詩學研究,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2006年。
5、中國現當代文學,重慶市精品課程,2005年。
6、20世紀大學生人文精神教育研究與實踐,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2007年。
7、“現代文學觀念與文學體制的關係研究”,中央統戰部“華夏英才基金”出版支助。2005年。
工作分工
1.全面負責學院行政管理工作;
2.分管學院學科建設工作;
3.分管學院研究工作;
4.負責學院財務管理。
社會職務
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
中國老舍研究會常務理事
中國郭沫若研究會理事
海峽兩岸梁實秋研究學會理事
重慶市現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
“王瑤學術基金獎”專家評選委員會成員
西南大學第二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西南大學第二屆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西南大學第二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西南大學第二屆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中國聞一多研究會理事
四川郭沫若研究會理事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外審專家
貴州文史館《貴州文史叢刊》學術委員會委員
國家社科基金通訊評審專家
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通訊評審專家
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通訊評審專家
紅岩雜誌社編委
重慶市第二屆政協委員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社會活動
1、2003 年 11 月 3 — 5 日,出席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溫州師範學院和溫州市山水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 “21 世紀中國現代詩第二屆研討會 ”,提交並宣讀論文“網路詩歌的文學史意義”。
2、2003年12、24——26,出席華中師範大學舉辦的“毛澤東文藝思想於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研討會,提交並宣讀論文“毛澤東文藝思想與當代文學的發生”。
3、2004年1月,參加汕頭大學舉辦的“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現代文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提交論文“從現代性到全球性——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資源問題”。
4、2004、11、5——8,出席蘇州大學、北京大學舉辦的“中國文學史百年研究(1904)2004)國際學術討論會”,作“文學史的還原與啟蒙精神的追求——80年代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5、2005、7、6——9,出席南開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舉辦的“紀念朱維之百年誕辰暨基督教文化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並宣讀論文“基督教與新時期文學的價值觀問題”。
6、2006年7月9——12日,參加由中國老舍研究會主辦、山東聊城大學文學院承辦的“第四屆老舍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提交論文《論老舍文學創作的民粹思想傾向》,並就該論題在小組會上發言,在大會上作《關於老舍研究的斷想》的發言。
7、2006年10月12——15日,到大連參加由遼寧師範大學承辦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第9屆年會”。
8、2007年4月13——16日,去揚州大學參加“鄉下人進城:現代化背景下的城鄉遷移文學研討會”,在會上做“鄉下人進城:新世紀文學敘事的意識形態問題”。
9、2007年8月8——10日,去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參加“現代中國文學學科觀念與方法”學術討論會,在大會上做《現代歷史觀與現代文學觀念的重構》的發言。
10、2008年3月21——24日,出席由南京大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召開的“民族認同、啟蒙思潮與百年中國文學”國際學術討論會。
11、2008年5月4——7日,出席由澳門中國比較文學學會主辦,澳門大學中文系承辦的“漢語新文學講堂系列——第二屆當代詩學論壇(澳門)暨張默作品研討會”,主持會議,並做“漢語新文學史的意義”的大會發言。
12、2008年10月14——16日,參加由河北大學主辦的“中國現代文學第10屆理事會”。做“作為知識學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與教學”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