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王曲街道位於長安區中部,秦嶺北麓神禾原邊,距城區10千米。轄1個居委會、28個行政村。
鄉道Y238:西(安)彌(陀寺)公路,公交4-18路、4-20路貫穿全程;
市政公路:長安大道,公交500路貫穿全程;
縣道X211:何(家營)子(午)公路,公交4-04路貫穿全程。
長安八水之一的滈河過境。
民國時期黃埔軍校第七分校曾設於此,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通信學院。
有張學良和蔣介石別墅故址。
名稱由來
位於御宿川的潏河‘’北岸。自古長安八大鎮之一。西漢時名王渠,是皇家宮苑區。《漢書·哀帝本紀 》所記“王渠”,蘇林注曰:“王渠,宮渠也,猶今之御宿溝。”即御宿川。到宋代亦稱王渠,張禮《游城南記》說:他和擔行李的僕夫走失,就住在御宿川的王渠。因字音同,王渠演變成如今的王曲。
行政沿革
1944年為王曲鄉,1950年設王曲鎮,1956年合併馬廠、江兆、王曲、南堡寨4鄉成立王曲鄉。1958年建公社,1984年復改鎮。1996年,面積23.8平方千米,人口2.1萬人,轄王曲鎮1個居委會和西安通信學院1個家委會以及王曲、西王曲、晨光、中窯、南堡寨、北堡寨、藏駕莊、南江兆、中江兆、北江兆、馬場東庵、馬場堡子、馬場棗園、馬場南街、西馬場、馬場永興堡、滿江紅17個行政村。
皇甫鄉位於長安區南部,神禾原畔,距城區8千米。1950年前後為皇甫、賈里兩鄉,1958年建為皇甫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面積19.4平方千米,人口1.7萬人,轄皇甫、勝利、羅家灣、興勝、高家灣、柳家寨、魚包頭、新民、新莊、賈里北街、賈里南街、賈里東街、賈里西街、魏家河14個行政村。
2002年,長安區撤鄉並鎮,撤掉皇甫鄉併入王曲鎮,調整後,王曲鎮代碼610116105,轄王曲鎮居委會,王曲、西王曲、滿江紅、曙光、中甘、窯底、南堡寨、北堡寨、藏駕莊、南江兆、中江兆、北江兆、東庵、堡子、棗園、西馬場、永興、南街、皇甫、勝利、柳家寨、新莊、新民、興盛、羅家灣、高家灣、魚包頭、賈里28個行政村。2008年5月5日,長安區政府批覆同意撤銷王曲鎮,設立王曲街道。
新的王曲街道辦事處轄區面積43.2平方公里,人口約5.2萬。
地理概況
王曲鎮屬於溫暖帶半濕潤季風
氣候,這裡降水較少,氣溫回升快而不穩定,多風沙天氣。西安特色小吃有
麵皮、粉皮子、
梆梆面、泡饃等。
王曲鎮位於
神禾原西畔,滈水岸邊,南望終南群峰,背依神禾原,遠山近水,四時景色如畫。今西安市長安區王曲鎮政府所在地,其歷史悠久,人文淵遠,上可追溯商周,歷經漢唐,宋元明清,以至民國,代有佳話傳頌。 王曲一名的來源,傳說與漢代修御宿苑離宮有關。漢武帝修離宮時,築渠一條人們稱為王渠,後諧音為王曲,一直延用至今(事見《史記》,《漢書》,《游城南記》,《類編長安志》,《陝西通志》,《長安縣地名志》等)。
各村人口
歷史古蹟
郭家大院
是一處全面反映關中地區農耕文化的大院式民宅,歷經300年的風雨滄桑,部分房屋出現滲漏、裂縫、坍塌等現象。2007年5與月20日,記者從文物部門了解到,為了保護這處民居文化遺產,有關部門投資137萬元,對郭家大院民居進行全面維修。
郭家大院位於西安市長安區王曲鎮馬廠堡子村。郭家發家時是清康熙年間,當時郭家的當家人郭振重以萬兩銀子捐得朝議大夫二品官職。到了清宣統年間,郭家已是頗為顯赫。當時,郭家已建造宅院100多間,購置田產3000畝,民間曾有“下了王曲坡,土地都姓郭”之說。解放前,到了郭守約這一代時,郭家家業開始衰敗。解放後,郭家房屋被分給當地的貧下中農。郭家大院原有院落11組,占地20餘畝,自東向西一字排開,分別為主人居住、生活、待客、
祭祀等用房。傳說當年郭家“灶夫十二、長工三十、四匠不出門,人口近百”。據“長安馬廠民宅館”負責人介紹,隨著人們意識的提高,對民間文化的重視,1996年郭家大院從文化部門交由文物部門管理,成立“長安馬廠民宅館”機構,1999年有了正式工作人員,開始維修,整理資料,挖掘、開發其文化價值。至2007年前,西安市政府先後投資20多萬元進行了維修。為了“修復城市記憶,保護歷史遺存”,西安市對傳統民居進行了一次普查,摸清了傳統民居的家底,並進行了測繪、規劃等基礎工作,2007年從城建計畫中拿出部分資金,啟動了西安市傳統民居保護試點工程,郭家大院和大麥市街38號、蘆盪巷2號、長安區楊虎城故居等4處分別列入並開工。郭家大院民居保護工程投資137萬元,2008年正在進行。
城隍廟
王曲鎮最有名的歷史遺蹟和傳說,莫過
城隍廟,過去的城隍廟,為十三省總城隍廟。漢代,紀信救劉邦的故事在《
史記·項羽本紀》和《
漢書·高帝紀第一上》及地方相關資料上均有敘述。劉邦得天下稱帝後,厚賞、追封紀信,並賜黃袍加身,擇上林苑自己打獵休息之地(今王曲鎮),修建大型廟堂並祭祀,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祭祀,後遂成廟會。據傳“文景”二帝時期,為了順應民心、強化統治,遂將供奉的紀信封為城隍神,成為長安城的保護神。由史料記載來看,王曲城隍祭祀紀信據今已兩千餘年的歷史,比三國東吳蕪湖城隍爺周瑜和城隍廟要早四百年。
清代同治年間重修,占地六十餘畝,聞名全國。當年的建築範圍聽老人們講;結構廣闊,氣勢宏大,雕樑畫棟,泥塑彩繪,引人讚嘆,晨鐘暮鼓,聲聞數里,人們稱為西安城南第一大廟,其建築氣勢遠非三原縣城隍廟可及,足見昔日之盛。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時,
胡宗南在王曲建陸軍軍官訓練團(次年改為黃埔軍校第七分校(西安通信學院現址)時,城隍廟建築被拆毀,其地被占用。當時有民謠曰;“第七分校,不務正道。白天睡覺,晚上拆廟。不要磚瓦,光要木料。百姓叫苦,怨聲載道”。可見當年之軼事。 王曲城隍廟幾經風雨變遷,如今在故址旁又建起三間,往日的輝煌已難再了,每年一度二月初八的廟會,一直延至今日。每逢廟會可謂盛況空前,聲動西安城南,動輒數以上十萬人計,男女老幼不絕於道,交通為之堵塞。成為人們聚親會友,城鄉貨物交流,踏青散心祈福,沐浴春風,遠望終南殘雪,近觀迎春放黃的好時節。可謂王曲乃至城南一大景觀。
柳青墓
位於長安區皇甫村,背倚神禾原,南眺終南山,西臨著名的蔣介石行宮--常寧宮,俯瞰王曲Jll的美麗景致,清澈見底的滴河從前面流過。柳青逝世後,他生前的好友、曾與他共事多年的同事、原王曲區委書記孟維崗接到訃告後,淚如泉湧,即刻專程赴北京參加老朋友的追悼會。遵照柳青生前的遺囑,返回長安後,孟書記與有關領導一道,親自為老朋友選定墓址,辦理征地手續,指導工匠用水泥和機磚將墓穴建得平平整整。為了防止骨灰盒腐爛,孟書記要求預製工人做了兩個水泥外套,將骨灰盒裝在裡面。柳青的一部分骨灰存放在北京八寶山公墓,一部分存放在他曾經生活過多年的神禾原畔的皇甫村,墓旁邊還長眠著與柳青相濡以沫、在"文化大革命"中冤死的妻子馬葳。l998年柳青逝世20周年時,長安縣政府對柳青墓進行了修整,新建了圍牆,豎立碑石一通。1952年3月柳青在上海參加"五反"運動。同年5月,任《中國青年報》副刊主編,遵循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精神,離開城市,來到長安縣體驗生活,曾任縣委副書記,不久到皇甫村落戶(住中宮寺),並辭去縣委副書記職務,專門從事文學創作,被稱為"一名寫書的社員",自始至終參加了農村合作化運動。柳青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5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政協陝西省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協西安分會副主席等職。l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柳青受到殘酷迫害,身染重疾,被迫離開生活多年的長安縣,他的愛人也被害致死。1973年,在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關懷下,柳青被接到北京接受治療。l978年6月13日在北京逝世,終年62歲。柳青逝世前,曾深情地表示:"我離不開長安這塊土地,離不開長安人民,我死後把我送回長安,埋到皇甫原上",表達了對長安大地和長安人民的一片深深眷戀之情。
常寧宮---蔣介石的西北行宮
位於長安區(原長安縣城)正南五公里處,雄踞神禾塬畔,於1999年改成集餐飲、住宿、娛樂、休閒、旅遊為一體的大型度假山莊,占地300餘畝,臨山望水,景色怡人。此處原為唐朝皇家御苑,後由胡宗南將其改建為蔣介石的西北行宮。
隋朝末年,唐太宗李世民之母竇氏前往此地三觀廟降香,不幸遇匪劫駕。竇氏一行人等慌忙棄車逃命,但如何逃得過如狼似虎的劫匪?正在危急之時,忽見蒼松掩映中高崖之下有一小洞,便慌忙入洞避難。劫匪一路尋來,眼看就要捉住,憑空飛來一塊巨石,正好砸死最靠近洞口的幾名劫匪,匪徒膽戰心驚,無人再敢靠前。正在僵持時刻,大將秦叔寶、尉遲敬德飛馬趕到,竇氏夫人轉危為安,化險為夷。為感神力相助,同時求佛主保佑李唐王朝,太宗李世民謹遵母命下旨在此建造寺廟,命名常寧宮。
一九四零年前後,國民黨黃埔系將領
胡宗南駐陝,主持西北軍政,當時兼任黃埔軍校七分校主任(因
蔣介石長期兼任黃埔軍校校長,為示對蔣的敬重,各地分校行政首長均不稱校長,稱主任),七分校在常寧宮東南方向七華里處(現解放軍通訊學院),胡宗南在巡理校政之餘便慕名來常寧宮遊覽,深感這裡風光秀麗,地勢險要,安全至
為可靠,便萌發為蔣介石建造行宮之意。自1940年起至1943年曆時兩年竣工。此後蔣介石曾於1943年至1946年間三次來陝在此居住。
一九四零年,蔣介石的二公子
蔣緯國從德國慕尼黑軍事學院學成回國,在搭乘火車時,與西北紡織實業家石鳳祥之女石靜宜小姐邂逅,四年後喜結連理,由蔣介石和宋美齡親自為他們主持婚禮,蔣緯國與石靜宜也就在此度過洞房花燭之夜,之後便成為蔣緯國夫婦的度假別墅。
張學良青龍嶺舊居
“九一八”事變後,以張學良為首的東北軍調入關中,於1935年10月駐紮在西安城南約17公里處的
長安區王曲鎮青龍嶺附近。張學良將軍為了辦公休息的需要,親自勘測了城隍廟東南約一公里的絕祿嶺,修建一座歐式住所。 住所占地約10畝左右,坐落在青龍嶺 “龍”的尾部,為工字形平房,共12間,房屋正南面為一開闊的28畝樹林,主房為歐式建築,當地百姓稱此建築為五間樓。各個房子相互連線,圍成一個整體,呈“H”形結構。出入五間樓的圓門在北邊。西邊為五個單間,供警衛和工作人員居住;東邊是一個套間,為主人的臥室;南邊為會客廳;中間是一個矩形小院。牆體為磚土結構,過道窗戶為正六邊形,居室及房間窗戶為立式矩形,房內牆壁和房頂均粉刷為白色,頂棚用麻刀白灰米質沾附在籬巴上,地面為30Х30CM方形青磚,整體青磚綠瓦,土木結構。戶外通道用鵝卵石鋪成。五間樓東邊建有一排營房,南邊修建了一個花園,緊挨花園的是一片櫻桃林,四周為杏樹,西邊植有梧桐,再向南是一個大操場,東西兩旁為皂角樹,四周修有圍牆。
張學良在官邸西北約1公里處的
王曲鎮創立了軍官訓練團(後改為東北軍官學校),兼任校長,並親自講課。匯集一批流亡愛國學生,學習進步思想和軍事知識。官邸建成後,張學良講完課後,便定居於此。閒時栽樹護花,讀書看報。1936年12月前夕,這裡曾一度成為進步勢力的活動中心。以至後來發動舉勢聞名的“西安事變”,期間要事大多商議於此。蔣介石曾親自來訓話,以恐嚇、安撫兩手企圖平息學員的不滿。為了拉攏、威逼張學良“剿共”,蔣介石及宋美齡、蔣經國、蔣緯國、蔣方良、蔣孝文等都來過此地。“西安事變”中,周恩來也曾來此,向愛國青年闡明中共建立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立場。
胡宗南任七分校主任時住此,改名興隆嶺,曾召開過重要軍事會議,接待過華萊士、陳嘉庚以及蔣介石、宋美齡、蔣經國、蔣方良、蔣緯國、石靜宜、蔣孝文、蔣孝武等很多人士,並且蔣緯國和石靜宜、胡宗南和葉霞翟的婚禮也都在這裡舉行。
青龍嶺
位於西安長安區王曲街道南江兆村和南堡寨村之間。人們傳說商朝末年,商周交兵之時,周太公姜子牙率兵圍商太師聞仲於絕龍嶺,最終聞太師兵敗自殺。這一故事歷史小說《封神演義》中有;“絕龍嶺聞仲歸天”一節。後來人們念及聞太師忠勤王事,哀其愍烈,在絕龍嶺下挖成窯洞,修建太師洞,四時祭祀。其故址在今西安市長安區王曲鎮南江兆村、藏駕莊、南北堡寨村之間。此處背倚神禾原古絕龍嶺,四季清流不絕於前,遠望終南神秀南五台,四時風物盡收眼底,最令當地人稱道的是;原太師洞頂有一棵古柏,古樹虬枝皆向東北,對人透出一種震攝之力。人們都說這種氣勢乃聞太師剛烈秉性之所使,形成的一股參天倔氣,化為此樹。
經濟發展
曙光村的韭菜種植是該村主導產業,2008年韭菜面積達500餘畝,韭黃面積200餘畝,年產青韭500餘噸,韭苔30餘噸,韭黃180餘噸,畝產收入近3000—4000餘元,韭菜生產已成為該村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為了搞好無公害韭菜生產,村委會曾多次邀請上級主管部門及政府聘請的韭菜種植專家、技術人員對村民進行專門的技術性指導,使菜農基本掌握了韭菜無公害化生產技術,生產出優質無害的韭菜產品。2008年來,在上級政府以及主管部門的指導和檢測下,被評定為“無公害韭菜”,而且有了自己的品牌“綠色園地”,並逐步打入了西安的蔬菜市場,深受西安市民及周邊城市消費者的青睞。
無公害韭菜作為該村“
一村一品”的發展目標,村委會決定:在今後的四年里,將韭菜生產每年增加100餘畝,到2010年後,全村韭菜面積爭取達到1000畝,畝產收入力爭達到5000元以上。
長安區王曲鎮地處長安、鹹陽、戶縣交匯處,交通便利,環境優越,遠離城市污染,水源充沛,土地肥沃,適宜種植髮展無公害蔬菜、綠色蔬菜。2003年12月長安王曲鎮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通過陝西省農業廳考核認定,並被命名為陝西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基地主栽品種番茄、黃瓜、菠菜在2004年通過了國家農業部檢測認定並頒發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證書”。2008年,基地內日光溫室大棚萬餘棟,其主栽品種以番茄、黃瓜、尖椒、西葫蘆、西芹及葉類菜為主供應市場,成為陝西乃至全國行銷商信得過的農產品,消費者放心的“菜藍子”。
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位於長安區王曲鎮。“十一五”期間計畫面積2萬畝,2008年已發展到1.8萬畝,形成五席坊、車子坊、西馬坊、曹家灘四個千畝示範基地。產品已通過農業廳無公害蔬菜的產地認定和國家農業部產品認證,成為西安市場名符其實的“放心菜”。註冊的“春橋”牌商標,備受消費者青睞。
萬畝
花卉基地:位於王曲鎮。2008年面積已發展到5700畝,品種30餘個,年產鮮花1500萬支,盆花260萬盆,已有西安星辰鮮花有限公司、細柳杜鵑園藝有限公司等多家知明企業入駐,產品走俏西安西安市場,並遠銷省內外。
王曲、黃良蔬菜基地:2008年面積4000餘畝,產品已通過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定和部級產品認證。菜質鮮嫩,甜脆通過2008年的發展已成為西安地區不可缺少的“
菜籃子”。冬季韭黃是陝西省著名特產蔬菜,四季苔韭為好又多,海星等超市入櫃進入無公害專銷區,受到西安市民的青睞和好評。
文體衛生
曲鎮黨委政府根據各村當前計畫生育現狀,全力以赴搞好計生清理清查工作。鎮
計生辦出動宣傳車2輛,在28個村大街小巷宣傳計生政策、清理清查政策,懸掛過街標語45條,發放宣傳冊2000多本。並通過人口學校、廣播、黑板等渠道自主宣傳。鎮政府還組織了12人的計畫生育清理清查工作組,分片包乾,責任到人,對各村進行調查摸底,爭取做到組不漏戶,戶不漏人。為使計生政策深入人心,鎮上同時加大對計生優惠政策,為“三查”對象戶每人發放食鹽一袋,聘請專家免費普查婦科病,有力地促進了計畫生育清理清查工作的開展,半月新做計生手術22例。
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2008年開始,各級財政補助資金由40元增至80元,2009年全省農民個人繳費標準由10元提高到20元,個人繳費標準的提高必將為籌資工作加大難度。而且當前正值農村兩委會換屆,新老班子交替,也為工作增加了難度。請各單位充分認識籌資工作的艱巨性,加強對籌資工作的組織領導,各鄉街“一把手”為籌資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負責本轄區內籌資工作的組織領導,同時要確定一名副職具體落實各項工作。
明確責任,分工協作
各鄉街作為籌資工作的主體,要全員動手,集中力量、集中時間抓好參合農民的宣傳發動、資金籌集上解及參合信息錄入核對、上報工作。衛生部門除做好鄉街經辦人員的培訓工作外,要積極組織區、鄉、村衛生機構配合當地鄉街,共同做好宣傳、籌資工作。財政部門要向各鄉街及時提供省級財政部門統一印製的新農合專用收款收據,催收已收取的參合資金及時足額轉入
基金專戶,並向區政府匯報籌資工作日進度。民政和人口計生部門要及時向各鄉街提供五保戶、低保戶及計畫生育戶名單,在繳費截止之2008年必須將代繳資金足額轉入基金專戶。統計、公安部門要做好全區實有農業人口的核定工作,向各鄉街和衛生部門提供準確的基礎數據。外宣辦、電視台、報社要全力做好新農合政策、參合農民受益情況及籌資進展情況的宣傳工作。監察、審計部門要做好合療基金管理、使用的監督、審計工作。其他部門要大力支持鄉街籌資工作,發動本單位幹部職工做好農村親屬的思想工作,動員他們帶頭參合。
嚴守紀律,按時完成任務
籌資工作要嚴守財經紀律,向農民收取參合資金必須出具省財政廳監製的新農合基金收入專用票據,收取的參合資金要及時轉存,確保資金安全。要堅持農民自願原則,堅決杜絕鄉街、村組、個人為完成參合任務,不切實際地估算,或未徵得農民同意代繳、代墊現象發生。2009年集中籌資時間為2008年11月,但繳費截止時間為2008年12月31日,此前,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農民繳納參合資金。
加強考核,落實獎懲
區合管辦要按《西安市長安區合管辦關於印發的通知》(長合管辦發〔2008〕8號)要求,加強對各單位籌資工作的督促考核,對領導重視、操作規範、目標任務完成好的鄉街要給予通報表揚,並給予一定獎勵。對領導重視不夠、工作措施不力、完不成目標任務的鄉街要給予通報批評。對在籌資過程中違規操作造成嚴重後果的,將依法依紀嚴肅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農村改革
準確把握農村改革發展的歷史方位
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全會突出強調,在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的新形勢下,必須毫不動搖地推進農村改革發展。
“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這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總要求,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總體部署貫穿了這一總要求。全會強調,繼續解放思想,必須結合農村改革發展這個偉大實踐,“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農村發展難題”;堅持改革開放,必須把握農村改革這個重點,“在統籌城鄉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動科學發展,必須加強農業發展這個基礎,“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促進社會和諧,必須抓住農村穩定這個大局,“為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打下堅實基礎”。
“中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個“發展階段”、一個“關鍵時刻”、一個“重要時期”,全會閉幕時發表的公報用簡潔的語言,科學概括了當前中國農村改革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
對歷史方位的準確把握,是作出戰略決策的前提和基礎。專家認為,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對當前中國農村改革發展歷史方位的科學判斷,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中國當前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中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關鍵環節和突出矛盾,有了更為深刻、透徹的認識和把握,意味著在新的更高的歷史起點上推進中國農村改革發展意義更加重大、時機更加緊迫、任務更加繁重。農村改革仍然是中國改革的關鍵環節,農村農業發展仍然是中國發展的戰略
基礎。
全面描繪農村未來美好圖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之時,中國農村的面貌將會怎樣?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到2020年中國農村改革發展6方面的基本目標任務,讓廣大農民清晰地看到了未來生活的美好圖景,“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顯著進展”,“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民民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農村社會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基本形成,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從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並明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到十六屆六中全會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促進社會和諧的一項重要措施,再到黨的十七大對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專家梳理這一脈絡後認為,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涉及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各個方面,是我們黨對農村改革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想的進一步細化,為8億農民提出了具體而明確的奮鬥目標。
全會還確立了進一步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並在總結30年來農村改革發展經驗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農村改革發展必須遵循的5項重大原則。專家表示,這一指導思想的確立和5項重大原則的提出,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確保了新一輪農村改革發展始終在正確的軌道上向前推進。
為農村改革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關鍵在黨。堅持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黨的一個傳統和重大原則,也是建設
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保證。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緊緊抓住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主線,著眼於增強各級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和不斷提高黨領導農村工作水平,對全面推進農村黨的建設作出系統部署,全會強調,要完善黨領導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強化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財力投放、幹部配備上切實體現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層組織建設,始終是做好黨管農村工作的基礎。全會提出,要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加強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建設,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推動科學發展、帶領農民致富、密切聯繫民眾、維護農村穩定的堅強領導核心”。
全會還明確提出要“加強農村黨風
廉政建設,推進農村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專家表示,農村黨風廉政建設是整個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形勢下,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將以維護農民權益為重點,加強監督檢查黨的農村政策落實情況,切實糾正損害農民利益的突出問題,嚴肅查處涉農違紀違法案件。全會作出的這一系列具體部署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必將對建設文明、清廉、和諧的鄉村產生重大而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