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映樓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職業:中國現代知名文史家
- 代表作品:《王映樓書法集》、《一百六十家書法》
- 性別:男
人物簡介,基本概述,文化造詣,紀事本末,舊地故居,軼事記錄,
人物簡介
王映樓(1893~1962),名瓊燊,字伯琚,又字映樓,以字行,清惠州府城人(今惠州城區橋西)。自幼勤奮好學,博聞強記。少時就讀於惠州中學堂,學習成績優異。每到暑假,必挑一擔書前往白鶴峰,入住譚公廟靜讀。中學畢業後,先後師從秦序東和舉人吳道鎔、張衛齋,研習詩文、書法。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先後任梅縣縣長,南山管理局秘書和惠陽縣、博羅縣政府秘書等職。任博羅縣政府秘書期間,解決了該縣長期難以解決的紅白旗宗族派系械鬥問題。該縣每遭水災或土匪騷擾時,他都設法賑濟、解救和安撫百姓。王映樓為人剛直不阿。抗日戰爭初期,葉肇升任第三十五集團軍總司令,請王映樓出任總司令部少將秘書長,但由於葉肇曾反對過孫中山,王映樓連續3次拒而不就。王對上司不卑不亢,堅持原則,不委曲求全。常在《越華報》、《公平報》、《現象報》等報的小品專欄發表作品。所寫的文章多針砭時弊,言人之所不敢言。1939年(民國28年)任惠陽縣政府秘書時,見故鄉遭日軍蹂躪後滿目荒涼,民生凋敝,而當地政府官員卻依然醉生夢死,他對此十分不滿,曾賦詩以抒發其憤慨之情。詩云:“伊誰曾此誤蒼生,兒戲爭傳霸上兵。暮有啼鳥先敵退,市余敗壘斷人行。今日回鄉初願遂,茫茫無計事經營”。1941年5月惠州第二次淪陷前,專員陳驥、惠陽縣長黃佩倫等官員早已聞風而逃。日軍撤退數日仍遲遲不回署衙主持政務,維持社會治安。一時間惠州百姓惶恐不安,社會秩序一片混亂。王映樓見狀,便寫了一副對聯貼在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大門口,嘲諷陳、黃貪生怕死。聯云:“敵退三天,招魂何處尋縣長;民歸數日,問津無路泣專員”。市民為之拍手叫好。1946年(民國35年)11月,梁國材以4萬港元買得一任惠陽縣長。梁任職期間,賣官鬻爵,循私舞弊。王映樓聞訊又書一聯,張貼在府城十字路口的崗亭上,聯曰:“一竅不通,病商害民誤國;千夫所指,貪官污吏庸才”。將其面目揭露得淋漓盡致。抗日戰爭勝利後,長期從事中學語文教學,業餘愛好猜燈打謎,惠人稱其為“謎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映樓歷任惠州華僑中學校長、廣東省文史館館員。他工書法,惠州西湖風景區諸多匾牌均出自其手。其書法初學於褚遂良,繼學於黃山谷,再學於魏碑。其褚體,剛柔相濟;其山谷體,清秀矯健;其魏碑體,則“蔚然一幟成新芳”。1960年,其書法作品參加在日本東京展出的“世界漢字書法作品展覽”,被評為第二名。著有《二百四十家書法》、《王映樓書法集》。
基本概述
王映樓(1893年6月12日~1962年1月28日),乳名景祥,諱瓊燊,字伯琚,後又字映樓,以字行,惠州市人。其自幼刻苦好學,少年就讀於惠州中學堂,學文、詩於吳道熔和張衛齋,每到暑假,必挑一擔書到白鶴峰譚公廟靜讀。任博羅縣政府秘書期間,使該縣著名的長期難以解決的紅、白旗宗族派系械鬥銷聲匿跡;每當水災或土匪騷擾都解民困,賑濟、安撫百姓。由於秉公辦事,絕不徇私,受到百姓愛戴。
文化造詣
王映樓之子、著名書法字王俠君曾對父親做如下評價:“公少有大志,好學苦讀,守正不阿,不事權貴,更常非議當道之施政,因而開罪於當道,以至坎坷一生,懷才不遇。其雖胸懷坦然,衾影無慚,不戚戚於貧賤,然亦負其所學矣。”
紀事本末
★少有“神童”譽
王映樓自幼聰明,天賦過人。3歲就能背誦三字經、百家姓等書。8歲就能寫春聯,當時鄰居親戚的春聯多出自他手。12歲時,其舅父吳槐帶他見表親秀才胡英驤,考他學業。胡英驤問其所學,對答如流,胡英驤大為讚嘆,稱“神童也”,就令王映樓參加童子試(考秀才)。不過,由於年紀太小,被考試慣例的禮炮給嚇到了,王映樓不但遺憾於考場,後來還病了一場。隨後,科舉制廢除,王映樓便進入惠州中學堂就讀。每逢暑假,就挑上一擔書前往白鶴峰避暑讀書。其在學堂中,每試必名列前茅,得到了當時張友仁等眾老師的讚賞。
★拜師吳道熔、張衛齋
王映樓曾拜前清舉人吳道熔為師學文、詩。吳道熔在廣州任報紙主筆時,王映樓經常投稿,後得緣相見,相談甚歡。當時,吳道熔時年約60歲,在廣東詩文界已頗有名氣。他問王映樓是否肯拜師,王映樓欣然答應,當即拜師。此後,王映樓經常呈文章給老師批改,文學造詣進益良多,師生關係融洽。後來,80歲的吳道熔還提筆一聯“二十四賢山陰畢集,三百六日盛會難逢”贈與王映樓。
王映樓也曾學詩於前清舉入張衛齋先生。張衛齋曾手書吳梅村圓圓曲贈於他。
★追隨孫中山
1905年,革命同盟會成立後,孫中山計畫在惠州武裝起義。1907年8月,孫中山派同盟會會員郭公來到惠州,在惠州中學堂任職,同時進行革命宣傳。郭公的到來激起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和革命改革的渴望。王映樓亦是其中一分子,1908年,其正式加入中國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
王映樓性格剛直不阿,對於孫中山先生表現出極大的忠誠。其時,葉肇出任三十五集團軍總司令時,三次到王映樓寓所請他出任總司令部少將秘書長。雖然此時王映樓正失業,沒有經濟收入,但由於葉肇反對孫中山革命,其到訪均遭到王映樓拒見。
★妙筆諷權貴
1935年,陳濟棠的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招考秘書,投考者百餘人。王映樓也去參加了。一日,國民大學教授關文淵老師到訪王家,一見面就對王映樓大聲道賀,“恭喜恭喜,君高中狀元,而我竟只得27名耳。”是日,各大報紙均登王映樓為此次考試第一名。但等王映樓去報到時,卻被宣告得了第二名,而第一名空缺。原來,此次試卷中,王映樓所作的《登越秀山抒懷》一詩,暗勸陳濟棠應以團結抵禦日寇為重,不宜殘殺,因此得罪了陳濟棠,只得了明德分社主任的職位。其後一年,王映樓因不滿陳濟棠所為,藉機隱退而去。
另據鄰居黃定國老先生的回憶,1941年5月,日軍從樟木頭、石龍攻入惠州,而廣東第四行政區專員兼保全司令陳驥、惠陽縣縣長黃佩倫早已聞風逃走。日軍入城後恣意燒殺搶掠,金帶街、後所街一帶遍地焦土,滿目瘡痍,屍橫遍地,百姓呼號,哭聲震天。而“父母官”陳專員、黃縣長仍遲遲不敢返惠主持大局。此時,王映樓正攜眷避難回來,目睹慘狀,十分氣憤,遂憤書一聯,貼在惠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大門口。聯曰:“敵退三天,招魂何處尋縣長;民歸數日,問津無路找專員。”
★為民怒辭官
王映樓早年和劉秉綱熟識,後來劉秉綱任南山管理局局長,就邀王映樓任秘書(第二把手)。王映樓以故交,所以欣然前往,並於此後隨劉秉綱(任縣長)回到惠陽縣任秘書。此時,正值日本退出惠州,滿目瘡痍,百廢待興。但是縣長劉秉綱並不帶領人們重建家園,反而變本加厲,魚肉百姓。
日本撤退後,街上留有日軍炸毀的汽車外殼,市民張公佑買來零部件組裝起汽車,想維持惠州、平山之間的交通,並報告劉秉綱,但卻遲遲得不到縣長批覆許可上街。於是,張公佑便試行車於公路上,不料,被警察立刻抓住,查封了車子,並把零部件變賣。諸如此類的事情不計其數,王映樓多次為民請命,甚至犯顏強辯,但終得不到回答,於是他拂袖憤而辭官。
★教書育人才
王映樓除了追隨孫中山革命,他更多的時候是一名知識分子、教育工作者。他早年任教於廣州市省立女子師範學校及惠陽縣立中學、持平中學、惠州省立第三中學,晚年任惠州華僑中學校長。主要講授古典文學、歷史。據王俠君回憶,王映樓教書從不帶課本,按句讀解讀課文,分毫不差,學生多到擠滿了教室內外。一學期下來,學生意猶未已,多有期待。
據王映樓侄子王師式回憶,1948年寒暑假,王映樓應學生要求在家中辦班開講。王映樓思想超前,他認為,中英文是基礎,即使有的同學以後無條件繼續升學,於以後的工作和發展仍然有用。於是他邀請了老朋友、時在廣州的英文大家胡慶初先生同來執教,專開中英文課,開教育先河。
抗戰勝利後,王映樓在惠州縣立中學任教,直至解放。自共產黨貫徹知識分子政策後,王映樓任廣東省文史館館員,惠州華僑中學校長,後來當選為省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抗美援朝時期,王映樓還作《紙老虎》和《解放台灣》等詩歌表達自己的政治傾向。
舊地故居
★故居已渺原址建起地委宿舍
據王映樓侄子王師式回憶,王家是從河南岸搬到更樓下大菜園居住的。記者日前去到大菜園,在小路中輾轉,周圍都是一些不舊不新的樓房,由於第九國小在這裡,到處都是雜貨店,賣些零食或學生用品。只有一段石板路還依稀看得出這裡過去的歲月。
走至更樓下大菜園,記者看到僅剩幾間舊平房藏在周圍高樓中間,記者期望能找到王家的蛛絲馬跡,但在大菜園生活了60年的黃定國老先生告訴記者,“沒有了,你看到的那幾間老房都不是了。”王師式也表示,後來房子變成了地委宿舍。而記者看到的地委宿舍都是高樓建築,不復是矮小平房。
★白鶴峰
白鶴峰是當年大文豪蘇軾在惠州期間的居住地之一,也是後來少年王映樓醉心讀書的地方。每到暑假,王映樓必挑一擔書到白鶴峰譚公廟閱讀,一則避暑,二則喜歡那裡地方清幽,適合讀書。現在這裡是惠州衛生學校的校址,除了蘇東坡當年鑿的井和東坡亭外,就無法找到譚公廟了。本地文史專家何志誠先生也證實,譚公廟早已不復存在了。不過,躲在深巷中的白鶴峰依舊清幽,難怪當年的蘇軾、後來的王映樓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在這裡居住、讀書。
★華僑中學
華僑中學是王映樓解放後任職的地方。據學校辦公室於老師介紹,華僑中學由王映樓、彭東海、余道元等人於1957年創辦,原名為惠新中學,校址初在橋西更樓下,後幾經搬遷,屬民辦性質。王映樓於1957年到1958年期間任學校的校長,當時國中4個班和附設國小3個班近400個學生。現在學校已搬遷至橋東大道,擁有24個班,近1600個學生。由於學校幾經搬遷,很難再找到王映樓當年工作過的痕跡。
軼事記錄
★與愛狗“知的”心有靈犀
王映樓有一隻狗,名喚“知的”。“知的”是“中外合資”的血統,身上披著黃棕色的長髮,身材挺拔,體態裊娜,還真有點洋妞的風韻。
“知的”十分忠於職守,王映樓在家時“知的”總是伴其左右。它昂著脖子,伸著舌頭,豎起耳朵,像士兵一樣立正等候將軍的號令。王映樓書法名噪一時,不少名人雅士慕名前來索取墨寶。特別是寫商店招牌,字型較大,王映樓要紙裁方塊,往往地上擺滿了紙張。“知的”就來回巡邏,生怕別人擾動。有時風一吹,吹亂了地上剛寫好的字。“知的”就會很生氣,吠而不止。
“知的”和王映樓感情很深,好像還和他心有靈犀。無論他什麼時候回來,“知的”總是能敏銳地察覺,提前等在門口把主人接回來。而王映樓不管到市區喝茶,或應朋友的飯局,總不忘把肉骨頭帶回來,作為“知的”的見面禮。
★遇罕見洪災痛失手稿
王映樓由於經濟拮据,便把更樓下自己的房子賣了,租住其附近大菜園邊一間殘舊小屋。據侄子王師式回憶,屋子很小,除了層層疊疊滿屋滿地書籍以外,父子4人只能擠在一起。但有書為伴,王映樓總能從中找到一絲樂趣與自慰。這些書除了古代經史子集,就是他多年寫作未發表的手稿、抄本和書法原作。這是王映樓一生的心血,比他的生命還重要。
1959年夏天,一場多年罕見的大洪水把整個大菜園街區變成了澤國,殘破的小屋再也經不起水浸雨潑,頹然倒塌,父子轉往高處,暫時免遭其害,而飽含自己一生心血的書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被衝到水裡去了。據王師式回憶,“從此,伯父總是悶悶不樂,有時還黯然垂淚。”
★酒樓猜謎請朋友“白吃”
王映樓是猜謎高手,被稱為“謎聖”。上個世紀30年代,廣州大三元酒家為了招攬生意,推出了一個“猜謎有獎”遊戲。酒樓里四周掛滿了五顏六色的謎語條子,凡猜中一條,獎兩個銀元,不套現,可抵飯錢。很快,酒樓便高朋滿座,大家都躍躍欲試要來猜謎語中銀元,但老闆出的題目很刁鑽,能猜中的很少。
不久,這事讓王映樓知道了。一日,他約幾位好友上酒樓,點了一桌子菜。朋友知道王映樓沒帶錢,準備靠猜謎語中獎,都不敢下筷。哪知道,王映樓只瞄瞄對面的謎語一眼,就去摘下拿給櫃檯,很快就回來笑笑說,“中了,兩條四個銀元,夠吃了。”
以後,王映樓常常請朋友去猜謎吃飯,但每次只解兩個謎底,夠買單就罷了。但酒店還是吃不消,老闆連忙備了上好的酒席,請王映樓吃飯,懇求其高抬貴手。而王映樓也答應了,此後再也沒去猜謎請客了。
★日機轟炸下仍淡然自若
日寇踐踏惠州時,常有飛機轟炸,百姓十分惶恐不安。一日,日本12架敵機大舉轟炸惠州地區。王映樓在緊急警報拉響時就安排好縣府的工作人員疏散完畢,而自己卻獨自留守。其間無聊,便到縣府後廳寫字。一行字還沒寫完,敵機就大作。更要命的是,其中一敵機的炸彈不偏不倚地投中了縣府前廳,後廳也被震動得很厲害,灰塵掉了滿紙。王映樓神態自然、若無其事,將紙上的灰塵拂去,繼續寫字。此時,縣府一廚師未及時離開,正要倉惶逃走,見在後廳的王映樓正泰然寫字。廚師見後,就說,“秘座不走,我又何避為?”即回到廚房炒菜去了。直到敵機離開後,縣府的人員才陸續回來,見王映樓神態自若,書寫不已,都十分驚愕,為人所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