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擊鼓

《王敦擊鼓》出自《世說新語·豪爽》,《世說新語》是南朝宋臨川王組織編寫的一部小說集,主要記載漢末至東晉士大夫的言談、逸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敦擊鼓
  • 外文名:Wang Dun drum 
  • 出處:《世說新語·豪爽》
  • 題材:文言文
  • 道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原文,注釋,譯文,教益,賞析,

原文

王大將軍年少時,舊有田舍名,語音亦楚。武帝喚時賢共言伎藝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無所關,意色殊惡,自言知打鼓吹,帝令取鼓與之。於坐振袖而起,揚槌奮擊,音節諧捷,神氣豪上,傍若無人,舉坐嘆其雄爽

注釋

1.田舍:即田舍翁,也就是今天俗語說的“鄉巴佬
2.槌(chui):敲打用的棒,一頭大,一頭小。此處指指鼓槌兒。

譯文

大將軍王敦年輕時,原來就有鄉巴佬這個外號,說的話也是土話。晉武帝召來當時的名流一起談論技藝的事,別人大多都懂得一些,只有王敦一點也不關心這些事,無話可說,神態、臉色都很不好,自稱只懂得打鼓。武帝叫人拿鼓給他,他馬上從座位上振臂站起,揚起鼓槌,精神振奮地擊起鼓來,鼓音急促和諧,氣概豪邁,旁若無人。滿座的人都讚嘆他的威武豪爽。

教益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賞析

王大將軍即王導從兄王敦,他從小的長相就非常兇狠,時人見他後便評論道:“君蜂目已露,但豺聲未振耳。”古人常以“蜂目豺聲”形容兇惡殘忍的神態性情。成人後的王敦絕非莽撞武夫,史書稱他“口不言財利”,性尚簡略而識有鑒裁,經略指麾能使決勝千里之外,很早就為族兄王戎所驚異和賞識。即使後來手控重兵“滔天作逆”,《晉書》史臣仍然讚嘆說:“王敦歷官中朝,威名宿著,作牧淮海,望實逾隆……弼成王度,光佐中興,卜世延百二之期,論都創三分之業,此功固不細也。”
這則小品通過擊鼓的細節,為我們勾勒了王敦強悍豪邁的雄風。
文章前面三句交待王敦平的音容笑貌:“舊有田舍名,語音亦楚”——操一口土裡土氣的南蠻鄉音,看起來像個呆頭呆腦的鄉巴佬。這副模樣夾在一群風雅的名士中間,使他看起來要多滑稽就有多滑稽。
接下來的場面更讓他難堪:晉武帝司馬炎召集當世賢達一起談論歌舞藝術,每個名士都侃侃而談,大家對藝術似乎無知不知,無所不會,舉止都很優雅,談吐更是從容,唯獨王敦“都無所關”——他對人們談論的藝術都沒有涉獵過,不只看上去像個粗人,他的藝術修養也很粗鄙。作者用“意色殊惡”寫盡了他的尷尬,“殊惡”是說他的樣子特別難看。像王敦這么要強的人,怎能忍受這種被人嘲笑和蔑視氛圍?一股倔強之氣鼓動著他自告奮勇地說:“知打鼓吹。”武帝馬上命令人拿鼓給他,在這種場合要為名士們擊鼓,大家都在等著看他的笑話。意在逞強,可能出醜。
沒想到等鼓一送來,憋了一肚子氣的王敦馬上“於坐振袖而起,揚槌奮擊”,你看他那“振袖而起”的激情,那振臂“揚槌”的強勁,那“神氣豪上”的氣概,那“旁若無人”的自得,再聽他那“奮擊”而出的雷鳴鼓聲,那“音節諧捷”的隆隆音響,讓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雅士驚呆了,他們由衷地“舉坐嘆其雄爽”。轉眼之間,王敦由一個被人鄙視的粗人,變成了一個被人仰視的豪傑,由一個被冷落一邊的莽漢,變成了人們所注目的焦點。整個皇宮都響徹了他“奮擊”的鼓點,整個會場他成了主宰的中心。
抑揚頓挫的行文手法,跌宕起伏的篇章結構,簡潔峭峻的刻畫藝術,文章只用寥寥八九十字,就把這位雄豪的壯士描寫得栩栩如生,把那些文弱書生反襯得像小白臉。我們不得不讚嘆王敦男子漢的豪氣,更不得不佩服作者技巧的高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