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志昌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河南省林縣陵陽鎮郎壘村
- 出生日期:1917
- 逝世日期:1948
- 職業:軍人
- 信仰:共產黨
- 性別:男
人物生平
1945年王志昌參加八路軍,被編入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三縱隊第八旅第二十三團第三營第八連集訓,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這年8月27日午夜,在山西屯留縣老爺山參加入伍以來的第一次戰鬥,阻擊敵人增援部隊。只聽連長一聲大喝:“打!”早已準備好的王志昌第一個向敵人投出手榴彈,隨著“轟”地炸響,敵群發出幾聲慘叫。這時,王志昌率先從斜路衝上山去,迎面看到窄窄的山路上撞來一隊國民黨軍。由於經驗不足,他沒來得及扳動槍栓,就握著槍朝敵人戳去,前頭的那一個立腳不穩,朝後跌倒,後面的幾個也猝不及防,跟著同伴一起哀嚎著摔落懸崖。
激戰結束,老爺山的敵人死的死,投降的投降,八路軍繳獲了大量的槍彈和馬匹。戰鬥總結會上,連長提出向新戰士王志昌學習,並提升王志昌為副班長。
第一次戰鬥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王志昌的戰鬥豪情。在連里,他虛心向連長和老戰士請教作戰技能,刻苦練習槍法和投擲。一天,他為了練習遠投,直把右臂摔得腫脹,睡覺翻身時就疼得醒了過來。同班的一個林縣老鄉勸他:“志昌,要打敵人,也要愛惜自己呀!”王志昌笑笑回答:“沒什麼,三天胳膊兩天腿,摔打摔打就好了。要知道敵人不會等咱們訓練好了再來打。”
1945年10月23日晨,經過晝夜急行軍,王志昌和戰友們已悄然打入河北磁縣的水陸重鎮馬頭村附近。
王志昌帶領全班戰士接近中馬頭村口,經偵察知道,架在護村河的石橋是通向村裡的惟一通道。八路軍在一處護村河邊架橋佯攻,吸引敵火力。此刻,王志昌帶領全班戰士突襲石橋,衝進村內,與敵展開了激烈的巷戰。
王志昌在村里越打越來勁,他見前面約有一個班的國民黨軍在巷裡倉惶逃路,就端著一挺“馬克沁”機槍,衝殺過去。國民黨軍拚命向村里跑,結果沿巷子轉來轉去,又轉到村外,是八路軍的主力包圍部隊,後邊是端著機槍等待掃射的王志昌,只聽王志昌一聲斷喝:“再不投降,俺就開火啦!”這幾個殘兵敗將見大勢已去,只好乖乖投降。
在馬頭村附近的幹道營村,國民黨軍又在糾集殘部,妄圖憑藉精良裝備和地利,組織反攻。
村東南角,硝煙瀰漫,槍聲時緊時松。一座碉堡矗立在入村口,八路軍只要一接近村邊,碉堡里就射出一條條的火舌,撤退回去後,又寂然無聲。
借著戰鬥的硝煙,王志昌迅速地衝進相持區域,沿著一條小巷,冒著呼嘯的彈雨時而躍起,時而匍匐前進,終於爬到一堵矮牆下,王志昌拉開手榴彈弦猛地擲向碉堡,正中二層炮樓的射擊孔,接著第二顆、第三顆手榴彈又在敵碉堡的另一個射擊口炸響。連長見王志昌已得手,立即組織全連戰士向碉堡發起攻擊。被王志昌炸悶的敵人只好從射擊口扔下了撕毀的白內衣,以示投降。
繞過碉堡,王志昌孤身深入靠近碉堡北面的一座青堂瓦舍的四合院,經觀察,王志昌判斷院內之敵不在少數。後援一時接濟不上,怎么辦?他思考片刻,決定智取。
他把自己帶的手榴彈和在路上撿的手榴彈集中起來,爾後,他快速地來到四合院的堂屋後,連著向堂屋摔過幾顆手榴彈,“轟轟轟!”幾聲爆炸,震得堂屋的牆土亂掉。
接著,他又到那個高台門樓下對著這座院落高喊:
“三排長,聽我口令,給南屋的敵人下餃子!”
喊聲一停,他又輕跑到南屋牆外,向南屋摔出手榴彈,“轟轟轟!”又是幾顆手榴彈在南屋頂炸響,有的手榴彈甚至越過屋頂,扔到了院子裡。
王志昌忙又就位於高台門樓下命令:
“各排聽我命令,架好機槍,準備好手榴彈!”
然後,王志昌拖著官腔威嚴地喊話:
“院內蔣軍弟兄聽著,你們四周已被我軍團團圍住,屋上又被我所占碉堡火力蓋帽,如果不投降,我們又要下餃子啦!”
稍停片刻,他朝天打了一槍。院內之敵立時慌亂起來。只聽有人喊:“我們投降,投降,千萬不要開火!”說罷,只見一支槍、一支槍地從門內擲了出來,一個個舉著手,排著隊從院子裡走出。王志昌數了數,這一下竟俘虜敵人30多人!
“孤膽英雄”王志昌隻身炸碉堡,俘群敵的英勇事跡,在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三縱隊流傳。
1946年初秋的一天,王志昌心情特別激動,從這一天起,他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員了!經過一段日子的黨校學習生活,馬列主義的革命道理、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和劉鄧首長指揮作戰的技巧使他大開了他的眼界,學員交流的戰鬥經驗,使他茅塞頓開,他渴望新的戰鬥任務的到來。
11月18日夜,按照連長的指令,王志昌帶領全班秘密摸入滑縣邵耳寨的西南角,準備偷襲敵四十七師師部占領的山炮陣地。經過偷襲前的準備、動員,王志昌帶領十餘人拐彎抹角地悄然接近敵師的前沿陣地。王志昌在一座院落里智擒一名敵排長,然後讓那個排長,命令洞裡部屬出來投降。聽到排長的命令,30多個人紛紛出來繳槍投降。王志昌班占據了山炮洞口,控制了五門山炮和300多顆炮彈。
“叭、叭、叭!”王志昌朝天連擊三槍,告訴部隊這邊已經得手。剎那間,解放軍猶如神兵從天而降,槍聲、喊殺聲震天動地。兩個先頭連及工兵分隊迅速打開外壕通路,將鹿砦炸開缺口。而後解放軍從三個突破口同時向村內突擊,分割殲敵。
19日24時,解放軍攻克邵耳寨,共俘敵1200餘人,斃敵800餘人。
滑縣戰役勝利結束,晉冀魯豫軍區隆重召開祝捷大會。王志昌等戰鬥英雄披紅戴花地站在了主席台上,軍區首長還在會上授予王志昌“殺敵英雄”的光榮稱號,並對王志昌和他的班集體記功嘉獎,同時還升任他為副排長。
1947年1月,晉冀魯豫野戰軍繼續向東挺進。
部隊在山東魚台縣陽莊,把國民黨軍某部一個特務團包圍起來。
7時許,解放軍發起總攻的軍號吹響,王志昌帶領的第三梯隊先掩護第一梯隊越過地堡,沖向村里。第二梯隊剛要上去,就被地堡里猛烈的火力阻滯在一座孤墳邊,動彈不得。衝進陽莊的第一梯隊立即控制制高點,占領了村角一帶的屋頂,集中火力向地堡射擊。但由於彈藥接濟不上,壓不住敵火力。
王志昌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和連長帶著第三梯隊,扛著彈藥,飛速繞過火力防線,朝村口地堡摔出一顆顆手榴彈,把地堡炸成了啞巴。爾後,他又和戰友向村中進攻,連克九座院落。
第三梯隊的行動,引來了敵強大的火力。他們被壓制在一個院落內,連長腿部負了重傷,王志昌前額也鮮血淋漓。院內,煙火滾滾。王志昌指揮兩個戰士把連長由堂屋暫移到東屋。不一會兒,東屋屋頂也冒火了,情勢十分危急。王志昌冷靜地分析敵情,從敵機槍的響聲判斷,估計附近有壓頂之敵。他帶領三名戰士衝出門外,果然發現在隔壁曬棚頂上有一個敵指揮官正在揮旗指揮。王志昌舉槍“叭”地一聲幹掉了敵指揮官,敵機槍沒了目標,只能胡亂掃射。
抓住這個戰機,王志昌帶著戰士們衝出院子,與衝散的第三梯隊戰士會合一處。他像血人一樣,在巷戰中七進七出,終於衝破敵人防線,與第一、第二梯隊協同作戰,並反過來將敵攔腰斬為東西兩段。西段之敵見勢不妙,繳槍投降;東段之敵負隅頑抗,被解放軍全殲。在解放軍強大攻勢下,3000多敵兵葬身陽莊。
白雪消融,寒風習習,勝利的紅旗在陽莊迎風飄揚。紅旗下,團首長任命渾身是血的王志昌為排長。
1948年11月初,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野戰軍,奉中央軍委的命令,以“隔斷徐(州)蚌(埠),殲滅劉峙主力”為總方針,拉開了淮海戰役的序幕。
隸屬中原野戰軍的王志昌率領全排指戰員冒著初冬的嚴寒,急行軍奔赴皖北,阻擊蚌埠之敵北援。
宿縣是蚌埠通往徐州的戰略要衝,固守的敵人拚死抵抗,王志昌所在部隊受命參與攻打宿縣城。
攻堅戰開始了。王志昌胸有成竹地指揮全排奪取了一個又一個陣地,直逼宿縣城下。敵人的火力十分瘋狂,王志昌命令:“集中火力封鎖一處,壓倒敵人!”繼爾,他率領戰士們冒著槍林彈雨,迅速摧毀敵火力封鎖點,打入宿縣城,奪取了制高點,為攻克宿縣城打開了一條通道。
接到解放軍占領宿縣城的報告,蔣介石急忙調遣駐守豫南的謫系部隊黃維兵團,匆忙赴皖增援徐州。
11月下旬,黃維兵團依仗優勢兵力和美式裝備,氣勢洶洶,渡河北上。擔任阻擊任務的王志昌所在部隊進行了戰前動員。王志昌鼓勵全排戰士要奮勇殺敵,向黨中央、毛主席報捷。
清晨,宿縣南平集。敵軍的炮火聲淹沒了朔風的呼嘯,但王志昌排守衛的陣地堅如磐石。敵軍頭目面對久攻不下的彈丸陣地,調遣兵力對其三面環攻,火力突擊。王志昌帶領全排指戰員以人在陣地在的決心,用猛烈的火力狠狠地還擊。王志昌抹了一把臉上的汗水,大聲向戰士們疾呼:“同志們,黨和人民考驗咱們的時候到了,給俺狠狠地打!”
時間一秒一秒過去,排里的傷亡在不斷增加。看著犧牲的戰友,想起邵耳寨戰鬥捐軀的哥哥志華,王志昌滿眼噴出憤怒的火焰。這時,命令王志昌部撤退的軍號吹響了,他果斷地命令戰士們選擇有利路線撤退。可看看身邊,全排指戰員只有紀殿元、重傷員郭二黑和他了。
王志昌迅速背起郭二黑,紀殿元跟在排長身後邊打邊撤。身後的敵人步步逼近,郭二黑懇求地說:“排長,放下我,我不行了,你的心我知道,你們能衝出去就對得住我了!”
“二黑,好兄弟,有俺在就有你在,俺絕不能把你留給敵人!”王志昌說。
三人順著戰壕,左避右閃,按照預定目標撤出陣地,5米、10米、20米……
前面橫出一條約50米寬的河流,王志昌安慰二黑說:“只要趟過澮河,就到了咱主力部隊的陣地啦!”邊說邊下河走,這時,背上一聲大叫,二黑中彈犧牲了。
王志昌悲痛地把戰友放到河岸一個隱蔽處,看看身後漸漸逼近的敵追兵,他命令紀殿元:“你快跑,俺掩護!”並向河對岸主力部隊高喊:“同志們,向敵人開火,別管俺!”說著,抄起武器,向敵人掃射。
這時“轟”地一聲,一顆炮彈在他身邊爆炸……
王志昌不幸中彈犧牲。這時,野戰軍主力圍攻殲敵的衝鋒號聲在澮河岸邊響起,戰友們吶喊著“為犧牲的戰友報仇!”沖向敵人。槍炮聲連成一片,震盪著江河大地。
上午12時,圍殲戰勝利結束,黃維兵團受到毀滅性地打擊。
澮河嗚咽,南平集傷悼。戰友們看著烈士鮮血染紅的河水,摘下了軍帽,默默地追悼著王志昌這位身經百戰、屢建奇功的好排長、好戰友。
1954年3月15日。洹河岸邊,烈士故里,林縣郎壘村全體幹部民眾集會緬懷烈士,為王志昌等12人敬立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