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主要作品,人物訪談,創作手記,作品評價,
人物簡介
王弘力(1927.2—),生於天津,祖籍山東蓬萊,曾受著名畫家陳緣督啟蒙,研習繪畫。後進入解放區晉冀熱遼聯合大學歷史系學習,1949年加入遼寧省文工團,擔任美術創作員,1950年起,任《遼西文藝》美編,後調入東北畫報社(遼寧美術出版社的前身)擔任連環畫創作員、美編、編審。在60多年的藝術創作,特別是連環畫創作中,形成了以重視典型人物的塑造,構圖嚴謹準確,人物生動傳神的風格。
《十五貫》堪稱王弘力連環畫的代表作,故事是根據同名崑曲改編繪畫的。雖然,整部連環畫作品只有54幅圖,但惜筆如金的大師,卻成功地塑造了況鐘、尤葫蘆父女、婁阿鼠、過於執等眾多人物,大師以近連環畫一半的篇幅來重點塑造清官況鐘這位主要人物,而其他人物的塑造和描繪也都各具特色,生動傳神。《十五貫》能從幾百部評獎作品中脫穎而出,斬獲頭獎,是王弘力對連環畫藝術長期探索、努力和不懈追求的最好證明和褒獎。
王弘力除《十五貫》外,還創作了許多連環畫,深受讀者的喜愛和歡迎,如:神話故事《天仙配》、“聊齋故事”連環畫《王者》、《嶗山道士》、《夢狼》等,大師尤其擅長《聊齋》題材連環畫的創作,他的筆墨總是能置身於清代背景中,體現原作的用心和蒲氏的風格。因此,當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於上世紀80年代出版60冊一套的系列連環畫《聊齋誌異》時,誠邀王弘力繪畫了《青梅》,這是大師闊別家鄉數十年後,為家鄉所作出的貢獻;王弘力同期為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了《水滸傳》套書之《楊志賣刀》,為此部連環畫增色。
王弘力是一位為人謙和、勤於鑽研的學者型畫家,與他接觸過的同事、朋友無不為大師的博學多才所折服,大師在創作之餘甚至在下放的歲月里,對歷史、文物、服飾、少數民族文字及地方民俗都有建樹,且有多部專著出版。
主要作品
地界 1950
小游擊隊員 1951
解仇全密 1952
開不敗的花朵 1953
獵人樹 1953
解仇合密 1954
靶場的秘密 1955
鄭成功 1955 瀏覽 下載
綠鎖鏈 1955.09
十五貫 1956 瀏覽 下載
天仙配 1956.07 瀏覽 下載
王者 1956.10 瀏覽 下載
天羅地網 1956.3
勞山道士 1957.04 瀏覽 下載
夢狼 1957.07 瀏覽 下載
魯班造鋸 1958
三義記 1958
王老媽媽 1958
一壇銀子 1958.12
十八姊妹 1959
鄉郵員 1959
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 1960.03
不平常的探險旅遊 1962
瀋陽故宮傳說 1975
張騫 1979
古人勤學的故事 1980
雪山魔笛 1981 瀏覽 下載
三探魔鬼湖 1981.04
青梅 1981.10 瀏覽 下載
楊志賣刀 1982 瀏覽 下載
女媧摶土造人 1983
閃光的足跡 1984
商人謀國 1986 瀏覽 下載
成吉思汗 1988
玄奘 1988
人物訪談
博學多才 平易近人
本文作者:何力
陽春三月,在瀋陽一間整潔、明亮的居室里,筆者拜訪了滿頭白髮、七十高齡的連壇老畫家王弘力先生。
生活中的王先生精神矍鑠,言談舉止平易近人,令人感到和藹可親。當聊起有關連環畫的話題時,他顯得十分健談。
王弘力先生1927年出身於天津市的一個醫生家庭。他幼年酷愛繪畫,曾得畫家陳緣督先生啟蒙,未達而立之年已譽滿連環畫壇。
王弘力先生告訴筆者,他的第一部作品《小游擊隊員》1949年在《東北日報》上發表。接著,又出版了單行本《解仇合密》,引起東北美術界的重視。《天仙配》是他的成名作,1955年由遼寧畫報社出版。這是一部在國內較早地描繪神話愛情故事的作品。他以現實生活為依據,形象、深刻而細膩地將人情事理傾注在這部神話作品中,使得整個畫面情趣盎然。獲得了省青年美展一等獎,被譯成多國文字對外發行。
王弘力先生畫古典文學題材的連環畫,以重視典型人物的塑造和講究歷史衣冠服飾為人所稱道,對克服當時在同類題材的連環畫中存在的公式化、概念化傾向,起了很好的作用。時至今日依然是值得借鑑的優秀之作。
我問王弘力先生,在他創作的連環畫作品中,自己最滿意的是哪一部?他毫不猶豫地回答:"《王者》。"並說,他十分鐘愛《聊齋誌異》故事,尤其喜歡其中針砭時弊、鞭撻貪黷暴戾、殘民以逞的貪官污吏等。當擱筆二十載之後,他再度醞釀連環畫題材時,選擇的依然是《聊齋》故事。王弘力先生認為,蒲松齡寫花妖狐魅,不是遊戲筆墨,而是憤世嫉俗之作,其鋒芒直指清王朝封建統治集團--儘管不是十分徹底的。因此,他不象其他戲劇、繪畫那樣將《聊》故事置於一個不十分確定的時代環境中表現,而是把它的時代背景放在蒲松齡生活的歷史年代之中,都畫成清代的人物,以體現原著者的用心。
王弘力先生善於把從生活中積累起來的形象與感情的記憶融於筆端,運用傳統繪畫技巧,創作了一系列給人以深刻印象的人物形象。他談到:"我體會,性格的顯露多在姿態動作,重點在於手勢上;感情的變化多在面目,重點在眼神。"他在創作中緊緊抓住這兩個重點,適當加以誇張,以突出人物的感情和性格。
在同時代的連環畫家中,王弘力先生的作品不算很多。那時,他感到自己掌握的技法不足以表達他馳騁的創作靈感,便雄心勃勃,銳意學習古代傳統技法,也創作過很好的歷史畫。可惜,正當他將要進入創作的鼎盛時期的時候,"十年風暴"卻將他驅趕到一個偏僻的縣城去畫商標了。"文革"結束後,他才重返創作崗位。
王弘力先生博學多才,對史學、文學、戲劇、外文、少數民族文字,均有研究並有所建樹。現在,他"退"而不"休",主要從事工具書的編纂,辛勤地為年青人鋪路搭橋。編著有《宗教美術叢話》、《歷代服飾資料》、《黑白畫理》、《中外文學藝術名人肖像(首卷)》等。編譯有《包裝外文美術字》、《人體速寫技巧》等。其中,集他四十年繪畫創作經驗、體會的《黑白畫理》出版幾年來,多次再版,已成為藝術院校學生的必讀書。可見其旺盛的藝術生命力。
年已古稀的王弘力先生勤奮好學不減當年。在九十年代初,電腦尚未普及的時候,他就開始注意運用這個現代化工具。如果沒有電腦這個得力的助手,王弘力先生就不可能在四、五年里獨自完成《古篆釋源》(大16開本,76印張)這樣一部令世人關注的巨著。
王先生知識淵博,對美術更有深刻的領會。因此,他對中國古代的象形文字的理解更勝一籌,他在《古篆釋源》中糾正了包括《說文解字》在內的有關工具書中對幾百個篆字的錯誤解釋。如今,他又馬不停蹄地去填補我國的另一項空白--對佛教用語的系統解釋。
目前,王弘力先生雖已不再創作連環畫,但他對連環畫事業、對連環畫收藏活動極為關心並給予熱情支持,令人感動。
創作手記
創作的第一部連環畫作品是:1951年8月在《東北日報》連載的《小游擊隊》;連環畫封筆之作是1988年重慶出版的《玄奘》、《成吉思汗》;迄今為止共創作20餘本連環畫作品;從事連環畫的時間為39年;最敬仰的人是周恩來;在從事連環畫創作中,自己化費精力最多、時間最長的是《楊志賣刀》,共一年;除繪畫之外,平時的業餘愛好有考古、研究古代文字等;走上連環畫創作道路,毛澤東的《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講話》對自己的影響最大。
作品評價
本文作者:戴敦邦
難以逾越王弘力的《十五貫》
據說一齣戲《十五貫》,救活了一個古老的劇種——戲劇之母——崑曲,一時傳頌為美談,而以據此劇改編繪製成置之不理,最初的是王弘力繪製,由遼寧美術出版社出版,這本《十五貫》竟使美術界大為折服。置之不理本為普及而大眾化的通俗讀物,但一本《十五貫》置之不理竟在塑造刻畫人物上逾越了其他任何姐妹藝術,竟創作的如此深邃感人,無疑大大超越彼時整個置之不理的創作水準,為其他美術人物畫種所瞠目。至今而言還難以企及這種超越,成為創下歷史記錄的藝術高度,王弘力的《十五貫》似乎已成為可望而不可跨越的藝術巔峰。可以說自有置之不理這種形式的圖書出現以來,大凡林林總總的作品和作者的湧現,總是後浪推前浪。青出於藍的。但惟獨王弘力的《十五貫》至今依然穩坐於這迅馳發展著的藝術舞台。愚見將為絕唱了。20餘年前有家出版社約請吾畫《十五貫》,吾不加任何思索地拒絕了,或許是自己的膽怯,也可以說是吾的狡黠吧!不能不說吾還是有自知之明的,用滬語說叫“識相”。王弘力在名噪一時後,野花似地跌入人間深淵,整整被剝奪了20餘年寶貴的繪畫創作時間,這樣他自己也失卻了再一次打破自己創下的藝術水準記錄的任何機會……
在惡夢醒來是早晨的1979年,吾與王弘力等同去敦煌等藝術聖地學習瞻仰那一座座藝術金山寶庫時,他已是早生衰發的人了,所以吾一直稱呼他為“老王”。那是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組織的歷時70餘天的學習考察。這段時期的日日夜夜裡,老王勤奮不倦的好學精神感染了絕大多數的同行者。
他那超乎常人的精力,似乎是位奇人。在這前後二個多月的日子裡,他不論何時何地只穿著短褲、汗衫和赤腳涼鞋,手拎一個布袋,內放速寫本及畫筆。他不是回民但飲食習慣卻相仿,且以素食為主,凡逢上宴請,他往往被另設一幾,吾等眾人總為他有一人向隅之感,他倒獨個自得其樂,可能人被長期地不公正待遇所致,無論何種“特殊”都習以為常了。昔日,手藝行里視同行為冤家,至今其陋習仍不時左右著圈裡道眾。但在那西北之行與老王相處日子裡他對吾,總是關切和指點。有時一天匍伏於洞窟、墓穴里,因疲憊吾對某些細枝末節的圖像總自以為均能默記了,怠惰而不作記錄,老王總以提醒和告誡:來一次不容易,以後也不大可能再有機會親臨了,應該儘量多採擷、記錄下來,日後總還能派上用處,任何疏漏導致日後的自以為是的想當然,總不如現在實地記錄下來的多多少少日後任何簡括的幾根線條都會發生出比較準確的記憶。所以說老王創作繪製的作品,但凡在畫面上呈現的一切,均系他長期的生活積累和鍥而不捨的記錄,因為他知識的廣泛所以又能恰如其分地駕馭他豐富知識的積累。老王稱得上是位學者型的畫家,他不僅識得幾門外文,又精通吾國多種少數民族文字,並撰有專著。所以他有廣博和精到的學問,這同他對掌握知識的渴求和踏實並持之以恆的積累所致的。任何智慧的掌握絕非如《嶗山道士》中那個撞得頭破血流的王七,貪婪和取巧者終究一事無成。大智慧的成就者總是那些認真而務實的“傻子”。老王就是吾們行檔里的範例。
一位有影響的藝術人才成為旗幟,其生成的原因,除個人的努力外,必有其生成的外因條件。遼寧地區的連環畫創作群體,在建國前就集中了北方地區一批專事此道的創作隊伍,成為全新美術創作的新生力量。彼時他們創作出版的連環畫作品,是當時上海地區難以項背的,儘管上海在連環畫生成發展上所處發祥地和大本營的歷史地位,但建國不久的上海連環畫界務須面臨如何適應新社會的需要有個痛苦的自我改造過程,況且更有不少自命不凡舊文人氣息者的中國畫家轉行(凡能納入連環畫繪製者必是技藝高手者,次之者唯安排畫工藝檀香扇之類了)。這不僅是思想和觀念的變遷,更是作者技藝上的破舊立新,種種自吾否定這不啻是萬難不易的變革,吾又總認為某一地域的技藝特色成為一種門派,無非是某些有共同志趣和藝術觀的作者的合眾聚集而又相互切磋、促進彼此技藝的提高,在激勵與實踐中自然產生為首者和掌門人,即為所說的各流派藝門的代表人物或被尊為一時的藝壇班頭首領。歷史上有吳門派、浙派、新安派、揚州八怪、海派等等均是繪畫創作上的多元化,能一時門派林立必是呈現百花齊放的繁榮盛世局面。老王創作的連環畫以古典題材的作品最能震懾讀者,所有的褒溢之詞已無須贅說了,但吾獨自在夜深人靜時不敢翻閱他所創作的《聊齋》系列連環畫,他在刻畫人物、營造特殊氣氛,給人那種悚然而可視的妖、神、鬼、怪氣息充溢畫面,而瀰漫空間,遠勝於原著的文字描寫,這就該是所說的藝術魅力吧!正因為是老王操筆有如此出神入化的震撼力,所以他在中國連環畫壇林立高手中能遠勝諸家一籌的獨幟可貴之處,但此超凡脫俗的感染,若從他的構圖布局,繪畫技巧運用而言,並且有什麼玄虛怪誕之外,他運用的構圖大多平直又以中景為主很少用大特寫,線條勾勒上不克求形式感,只為塑造出人物,描繪出場景等的真實感來,該描即描,需皴則皴,但他筆下所塑造的芸芸眾生的古代人物完全摒棄了已因習成俗的古裝人物的佝僂背螞蚱眼等舊模式樣和陳腔老套。同樣與現代人物畫繪製一樣的,從現實生活中擷取和積累的真實的人物形象和現實寫實的創作方法。應該說以王弘力等同仁們把創作古典歷史傳統題材連環畫拓展而開創了全新的局面(包括日後影響了其他畫種乃至姊妹藝術創作)可謂功不可沒。
連環畫是普及而通俗的出版讀物,由於客群面廣,建國後它那特殊的功效而負有的使命,由於它出色地完成各個歷史時期的任務,廣受國家與民眾的青睞,由此也促使它在藝術上的突飛猛進般的成長。又因自身的需要它能包容任何畫種、畫家在這座舞台上展示各自的才華。而那大工程量的創作勞動成為持續反覆實踐、總結、更迭的成才之道,連環畫無疑成為培養和砥勵藝術人才的園地,它曾一時成為中國億萬人民的大眾化的精神營養品。又竟無意地成就所有藝術人才起兵登上征程的航空港灣……曾輝煌的連環畫,王弘力同志所作的貢獻更是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