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貴

王延貴,男,水利專家,山東鄆城人, 1963 年 8 月出生。主要從事渠系泥沙運動及其套用,河床演變及河岸崩塌,工程泥沙(湖泊水庫、樞紐工程、取水工程),物理模擬技術,流域水沙配置與泥沙資源化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具有數模計算、物模試驗、野外調查、工程設計等方面的科研經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延貴
  • 出生地:山東鄆城
  • 出生日期:1963年8月
  • 職業:水利專家
人物介紹,主要經歷,科研工作,獲獎情況,論著和論文,

人物介紹

王延貴,男,山東鄆城人, 1963 年 8 月出生。主要從事渠系泥沙運動及其套用,河床演變及河岸崩塌,工程泥沙(湖泊水庫、樞紐工程、取水工程),物理模擬技術,流域水沙配置與泥沙資源化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具有數模計算、物模試驗、野外調查、工程設計等方面的科研經歷。主持承擔了 20 餘項國家基金、科技攻關和重點工程研究項目, 3 項國際合作項目和 20 餘項省級生產科研任務。包括國家“七·五”攻關項目 “ 長江三峽樞紐回水變動區重慶河段泥沙問題試驗研究 ” 、國家“七·五”黃淮海平原農業開發水利示範工程、國家“八·五”攻關項目 “ 引黃渠系泥沙利用及對平原排水影響的研究 ” 、國家‘九·五'攻關項目 “ 三峽工程 175m 方案初期蓄水對重慶港的影響及整治措施初步研究 ” 、國家計委高新技術發展項目 “ 多沙河流水庫淤積對水資源、水環境及防洪減災的影響及綜合治理的研究 ” 、 塔里木河流域綜合治理專題項目“塔里木河幹流河道演變規律及整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中國工程院‘東北水資源'項目、水利部創新項目“流域水沙最佳化配置與泥沙資源化研究”等 。其中有多個項目獲水利部、北京市和中國水科院科技進步獎。共發表論文近 60 篇,合作編寫專著三部。

主要經歷

1980 年 9 月~ 1984 年 7 月 在葛洲壩水電工程學院(現為三峽大學)水工系,獲工學學士
1984 年 9 月~ 1987 年 3 月 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研究生,獲工學碩士
1999 年 9 月 ~2003 年 12 月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在職博士生,獲工學博士
1987 年 4 月~ 2001 年 12 月 中國水科院泥沙所,工程師,研究室主任,高級工程師
所學術組常委
2002 年~ 2004 年 12 月 中國水科院泥沙所,教授級高工,研究室主任,所學術組常委
1987 年 8 月~ 1988 年 7 月 中央講師團赴江西分團,教師、教學組長
1996 年 3 月~ 1996 年 6 月 在英國 HR Wallingford 進修
1990 年 10 月~ 2000 年 兼任中國水利學會青年科技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
2005 年 1 月~ 國際泥沙研究培訓中心,研究培訓處處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科研工作

1) 科技部項目:黃淮海平原灌區泥沙災害綜合治理的關鍵技術( 2006年1月—2008年12月),負責人之一。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流域水沙資源最佳化配置 ( 調控 ) 的理論及在黃河下游的套用( 2005 年— 2007 年),主要參加人。
3) 聯合國教科文項目:黃河泥沙研究( 2005 年),主持人之一。
4) 水利部創新項目:流域水沙最佳化配置與泥沙資源化研究( 2004年1月—2005年12月),主持人之一。
5) 中國工程院‘東北水資源'項目:松花江幹流河道演變與維持河道穩定的需水量研究( 2005年),主持人之一。
6) 中國工程院‘東北水資源'項目:遼河幹流河道演變與維持河道穩定的需水量研究( 2005年),主持人之一。
7) 長江防洪大模型諮詢項目:長江防洪模型模型沙選擇的試驗研究( 2003年7月—2004年12月),項目負責人。
8) 水利部重點項目:潼關高程變化對渭河下遊河道影響的動床實體模型試驗研究( 2002 年— 2003 ),主要參加人。
9) 水利部重點項目:渭河流域綜合治理關鍵技術問題研究( 2003 年— 2004 ),主要參加人。
10) 國家重點項目塔里木河流域綜合治理專題項目“塔里木河幹流河道演變規律及整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項目負責人,項目通過水利部的鑑定驗收,取得了創新性的成果, 2004年獲中國水科院科技進步特等獎。
11) 國家重點項目塔里木河流域綜合治理專題項目:塔里木河幹流輸水堤防建成後對河道沖淤的影響( 2002年3月—2002年10月),項目負責人之一
12) 中國水科院科研專項:泥沙的資源化及其最佳化配置( 2002年7月—2003年),項目負責人。
13) 北京市應急供水項目(市計委):官廳水庫清淤應急供水工程回淤監測與分析( 2002年10月—2003年6月),項目負責人。
14) 南水北調穿黃工程諮詢項目: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黃委、長委泥沙模型試驗成果的對比分析( 2002年12月),主要參加人。
15) 國家西部大開發重點項目:塔里木河工程與非工程措施五年實施方案中有關技術問題的研究( 2001 年 8 月— 2001 年 12 ),項目負責人。
16) 國家計委高技術套用發展項目:多沙河流水庫淤積對水資源、水環境及防洪減災的影響及綜合治理的研究( 2000 年 7 月— 2002 年 7 月),項目負責人。
17) 國家‘九·五'攻關項目:三峽工程 175m 方案初期蓄水對重慶港的影響及整治措施初步研究( 1997 年 8 月- 1998 年 12 月),項目負責人。
18) 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典型灌區的泥沙與水資源利用對環境及排水河道的影響( 85-926-06-01-03 )( 1992 年 7 月 -1996 年 2 月),項目負責人。由本項目組成的專題( 85 — 926 — 06 — 01 )獲水利部 1997 年科技進步三等獎。
1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含沙水流形成機理及長距離輸送影響因素的研究(編號: 59890200 ),主要參加人。
20) 國家“七·五”黃淮海平原農業開發水利示範工程:山東鄒平縣胡樓引黃灌區水沙綜合利用( 1988 年 8 月 -1990 年 12 月),項目主持人之一。獲 1989 年水科院套用一等獎。
21) 國家“七·五”黃淮海平源農業開發水利示範工程:山東惠民地區簸箕李灌區渠首泥沙綜合治理( 1988.8-1990.12 ),項目主持人之一。
22) 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模型沙物理特性的試驗研究( 1989 年 10 月 -1990 年 11 月),項目負責人之一。
23) 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長江三峽樞紐回水變動區重慶河段泥沙問題試驗研究 ( 編號: 16-1-2-2 , 1987 年 4 月 -1990 年 12 月 ) ,主要參加人。獲 1995 年水利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24) 中日國際合作項目:複雜三維流場的實驗研究( 1996 年 11 月— 1997 年 7 月),項目負責人。
25) 中英國際合作項目:黃河引黃灌區泥沙輸送的研究( 1994 年 4 月 -1996 年 4 月 ) ,項目負責人。
26) 官廳水庫清淤應急供水工程數模計算及資料分析( 2001年3月—2001年7月), 項目負責人 。
27) 官廳水庫媯水河口挖泥疏浚整治措施物理模型試驗研究( 1999年5月—2000年5月), 項目負責人。由本課題組成的“官廳水庫疏浚整治的可行性研究”項目 2001 年獲水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及 2002 年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28) 常德電廠 取水工程泥沙物理模型試驗研究( 2004年),項目負責人。
29) 鄂爾多斯矽電取水工程泥沙物理模型試驗研究( 2003.4 — 2003 年 12 月) , 項目負責人 。
30) 西電東送重點工程:宣威電廠擴建水庫治理分水分沙樞紐模型試驗研究( 2002年4月-2002年11月),項目負責人。
31) 納雍電廠取水樞紐泥沙問題物理模型試驗研究( 2000 年 5 月— 2000 年 11 月),項目負責人,獲 2001 年水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32) 板橋峪抽水蓄能電站泥沙問題模型試驗研究( 1997 年 8 月- 1998 年 12 月),項目負責人,本項目有四份研究成果報告組成。
33) 連雲港核電站排水系統有關問題的分析計算( 1998 年 7 月- 1998 年 10 月),項目負責人。
34) 高橋電站壩區泥沙模型試驗研究( 1995 年 8 月— 1996 年 1 月),項目負責人。
35) 海南南渡江下游開發整治定床河工模型試驗研究( 1993 年 6 月 -1993 年 11 月),項目負責人。
36) 海南萬泉河加積壩改造與沙洲島開發問題試驗研究( 1993 年 6 月 -1993 年 11 月),項目負責人。試驗成果定性定量地回答了以上問題,並被甲方採用。
37) 江西豐城火電廠取水工程泥沙問題的試驗研究( 1992 年 10 月 -1993 年 5 月),項目負責人。獲水科院 1994 年科技進步套用二等獎。
38) 四川紫坪鋪水庫回水變動區泥沙淤積模型試驗( 1991 年 3 月 -1992 年 7 月),項目負責人。
39) 山東濟寧運河發電工程地表水取水口物理模型試驗研究及結構穩定性分析( 1999 年 4 月— 1999 年 8 月),主要參加人。
40) 水科院青年基金項目:水庫泥沙沖淤數學模型與物理模型成果比較及其套用( 1991 年 3 月 -1993 年 5 月),主要參加人。獲 1993 年水科院青年優秀科技成果三等獎。
41) 宣威電廠水庫治理工程分水分沙樞紐模型試驗研究( 1989 年 10 月 -1990 年 6 月),主要參加人,獲 1990 年水科院套用二等獎。
42) 襄樊火電廠取水口河段泥沙模型試驗研究( 1992 年 3 月 -1992 年 9 月),主要參加人。本試驗成果通過審查並為甲方採用,獲 1993 年水科院套用一等獎。
43) 柴家峽水電站排沙孔排沙泄水效果的試驗研究( 1992 年 10 月 -1993 年 4 月)主要參加人。試驗成果通過審查並為甲方採用。
44) 內蒙古達拉特旗火電廠取水工程中的重要問題及意見 (1991 年 11 月 ) ,主要參加人。

獲獎情況

1) 湖南長沙和常德電廠取水工程泥沙模型試驗研究, 2005年獲中國水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2) 塔里木河幹流河道演變規律及整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004年獲中國水科院科技進步特等獎。
3) 官廳水庫挖泥疏浚的可行性研究, 2001 年獲中國水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2 年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4) 納雍電廠取水樞紐泥沙問題物理模型試驗研究, 2001年獲中國水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5) 引黃渠系泥沙利用及對平原排水影響的研究, 1996 年獲水科院套用一等獎、 1997 年獲水利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6) 論文“模型沙物理特性的試驗研究及相似分析”獲 1997 年水科院論文二等獎。
7) 江西豐城火電廠取水泥沙問題的試驗研究,獲 1994 年水科院套用二等獎。
8) 水庫泥沙沖淤數學模型與物理模型成果比較及其套用,獲 1993 年水科院青年優秀科技成果三等獎。
9) 山東鄒平胡樓灌區渠首水沙資源綜合利用,獲 1989 年水科院套用一等獎。
10) 三峽工程重慶港區的泥沙模型試驗(主要參加人),獲 1995 年水利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11) 雲南宣威電廠水庫治理工程分水分沙樞紐模型試驗研究(主要參加人),獲 1989 年水科院套用二等獎。
12) 襄樊火電廠取水口河段泥沙模型試驗研究(主要參加人),獲 1993 年水科院套用一等獎。

論著和論文

(一)專著
1 )胡春宏、王延貴、郭慶超、胡建華等, 《 塔里木河幹流河道演變與整治 》 ,科學出版社, 2005年10月。
2)胡春宏、王延貴、張世奇等,《官廳水庫泥沙淤積與水沙調控》,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年12月。
3)蔣如琴、彭潤澤、黃永健、王延貴等,《引黃渠系泥沙利用》,黃河水利出版社,1998年5月。
4)丁留謙、柴方昆、王延貴等編,《水利水電工程學的理論及套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年10月。
(二)論文
1) 胡春宏、王延貴、張燕菁,河流模型模擬技術的研究與發展,水文, 2006。
2) 胡春宏、王延貴,塔里木河幹流河道綜合治理措施的研究(Ⅰ)—幹流河道演變規律, 《泥沙研究》 , 2006。
3) 胡春宏、王延貴,塔里木河幹流河道綜合治理措施的研究(Ⅱ)——幹流河道整治與生態輸水措施, 《泥沙研究》 , 2006。
4) 王延貴、匡尚富, 河岸窩崩機理的探討, 《泥沙研究》 , 2006(3)。
5) 王延貴、胡春宏,流域泥沙災害與泥沙資源性的研究, 《泥沙研究》 , 2006(2)。
6) 王延貴、胡春宏,流域泥沙資源化及其途徑的研究, 《水利學報》 , 2006(1)。
7) 王延貴、匡尚富,河岸淘刷及其對河岸崩塌的影響,中國水科院學報, 2005(4)。
8) 胡春宏、王延貴、陳緒堅,流域泥沙資源最佳化配置關鍵技術問題的探討, 《水利學報》 2005(12)。
9) 胡春宏、陳緒堅、王延貴,流域水沙資源最佳化配置理論和數學模型研究,第六屆全國泥沙基本理論研究學術討論會, 2005 年 11 月,鄭州。
10) 王延貴、胡春宏,流域泥沙資源化的理論探討,第六屆全國泥沙基本理論研究學術討論會, 2005 年 11 月,鄭州。
11) 朱畢生、王延貴、李希霞等,官廳水庫流域泥沙分布及利用的研究,第六屆全國泥沙基本理論研究學術討論會, 2005 年 11 月,鄭州。
12) 李慧梅、王延貴、朱畢生等,幾種模型沙的比重、乾容重測定研究,,第六屆全國泥沙基本理論研究學術討論會, 2005 年 11 月,鄭州。
13) 張燕菁、胡春宏、王延貴,“ One-Dimensional Reservoir Sediment Mathematical Model for Heavily Sediment-Laden Rivers and its Application ”, US-China Workshop on Advanced Computational Modeling in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ept. 19~21, 2005 , Mississippi.
14) 陳燕飛、潘林勇、王延貴,洪水為變化對河岸崩塌影響機理的研究,中國農村水利水電, 2004(11)。
15) 胡春宏、王延貴,官廳水庫流域水沙最佳化配置與綜合治理措施研究Ⅰ—水庫泥沙淤積與流域水沙綜合治理方略, 《泥沙研究》 , 2004(2)。
16) 胡春宏、王延貴,官廳水庫流域水沙最佳化配置與綜合治理措施研究Ⅱ—流域水沙最佳化配置與水庫挖泥疏浚方案, 《泥沙研究》 , 2004(2)。
17) 王延貴、胡春宏等,塔里木河幹流河道的河床演變特點,《水利學報》, 2003(11) 。
18) 王延貴、胡春宏,官廳水庫淤積特點及攔門沙整治措施,《泥沙研究》, 2003(6)。
19) 王延貴、匡尚富、黃永健,洪水期岸灘崩塌有關問題的研究,中國水科院學報, 2003(2)。
20) 王延貴、胡春宏,塔里木河幹流河道治理的對策,《中國水利》( A刊),總第481期,2003.4。
21) 王延貴、胡春宏,塔里木河幹流引水灌溉及其對河道沖淤的影響,《水利水電技術》, 2003 年第 1 期。
22) 王延貴、胡春宏等,塔里木河幹流河道的河型及其成因,《泥沙研究》, 2002 年第 6 期。
23) 王延貴、萬育生等,引黃供水灌溉模式的特點及其套用前景,《泥沙研究》, 2002 年第 5 期。
24) 王延貴、胡春宏等,塔里木河幹流河道綜合治理的必要性及對策,水科院討論會, 2002。
25) 李希霞、王延貴等,板橋峪抽水蓄能電站防沙措施的試驗研究,《泥沙研究》, 2002 年第 4 期。
26) 王延貴、呂秀貞等,三峽工程 175m方案初期蓄水對重慶港的影響及整治措施初步研究,長江三峽工程泥沙問題研究(第五卷),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02.7。
27) 王延貴、匡尚富等,引黃灌區不同類型渠道沖淤特性的分析。《人民黃河》, 2002 ( 1 )。
28) Wang Yangui, Hu Chunhong et al. Study on Sedimentation and the Mouth Bar Control in Guanting Reservoir. Proceeding of 8 th ISRS, Cairo , Egypt . 3-5 Nov, 2001.
29) 王延貴、胡春宏等,官廳水庫近期淤積特點及攔門沙治理措施,全國泥沙學術討論會,南京, 2001.11 。
30) 王延貴、匡尚富等,河道沖淤對沖積河流岸邊崩坍的影響,長江護岸工程(第六屆)及堤防防滲工程技術經驗交流會,武漢, 2001.12 。
31) 王延貴、吉祖穩等,官廳水庫媯水河口寬槽挖泥疏浚方案的試驗研究 ,《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泥沙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
32) 胡春宏、王延貴等,官廳水庫媯水河口清淤疏浚措施及其效果的試驗研究,《泥沙研究》, 1999 年第 6 期。
33) 王延貴、胡春宏,黃河下游引黃灌區水沙綜合利用,《泥沙研究》, 2000 年第 1 期。
34) Huang Jinchi, Wang Yangui, A Study on the Warping near Irrigation Headwork of the Lower Reach of Yellow Riv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Vol. 14, No. 2,1999.
35) 王延貴、匡尚富、李希霞, 渠道沖淤特性及灌溉方式對渠道沖淤的影響,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交流討論會, 1999 年 12 月。
36) Wang Yangui, Li Xixia, Study on Sediment Transport in Canal of Irrigation System. Proceeding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iver Sedimentation, Hong Kong , China , 16-18 Dec, 1998
37) 王延貴、李希霞等,渠道不同粒徑組泥沙的輸移特性,《泥沙研究》 1998 年第 1 期。
38) 王延貴、李希霞,渠道斷面形式對輸沙能力的影響,第七屆全國水利水電工程學青年學術討論會, 1998 年 3 月,宜昌。
39) 王延貴、李希霞等,典型引黃灌區泥沙運動及泥沙淤積成因,《水利學報》, 1997 年第 7 期。
40) 王延貴、李希霞等,典型引黃灌區引黃對環境的影響,《水利水電技術》, 1997 年第 11 期。
41) 戴清、王延貴等,高橋電站壩區取水排沙試驗研究,《泥沙研究》, 1997 年第 2 期。
42) 王延貴、李希霞等,典型引黃灌區水沙分布及其特點,《泥沙研究》, 1997 年第 2 期。
43) 王延貴、李希霞等,簸箕李灌區引水引沙的特性,《人民黃河》, 1996 年第 1 期。
44) 王延貴、蔣如琴等,簸箕李灌區泥沙遠距離輸送的研究,《泥沙研究》, 1995 年第 3 期。
45) 王延貴、王兆印,模型沙容重、流變及沉降特性的試驗研究,《水利水電技術》, 1995 年 11 月。
46) 李希霞、王延貴等,簸箕李灌區渠首沙化及其治理, << 水利水電工程學的理論及套用 >>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5 年 10 月。
47) 王延貴、蔣如琴等,簸箕李灌區水沙運動規律,第二屆全國泥沙基本理論學術討論。 1995 年 10 月。
48) Wang Yangui, Li Xixia, Effect of Diversion o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 Sino-German Workshop on Unsteady Sediment Transport(June,1994) 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Vol.9,1994.
49) 段志科、王延貴、戴清,水庫泥沙沖淤數學模型與物理模型成果比較及其套用,《泥沙研究》, 1994 年第 4 期。
50) 王延貴、王兆印等,模型沙物理特性的試驗研究及相似分析,《泥沙研究》, 1992 年第 3 期。
51) 王延貴、王兆印等,模型沙的坍落高度和水下休止角試驗研究及其相似分析,《水利水電工程青年學術論文集》,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2 年 11 月。
52) 王延貴,胡樓灌區渠首淤改工程經驗總結,《水科學青年論文集》 , 水利電力出版社, 1990 年 11 月。
53) 王延貴,長久分流後下遊河道諸因素變化,《水科院科學研究論文集》( 33 ),水利電力出版社, 1990 年 11 月。
54) 王延貴、尹學良,多沙河流分流口下遊河道的沖淤計算及其最佳化分析,三峽全國河床演變學術討論會,武漢, 1989 年 10 月。
55) 王延貴、尹學良,分流淤積的理論分析及其計算,《泥沙研究》, 1989 年第 4 期。
56) 尹學良、王延貴,關於分流淤積的一些問題,《水利學報》, 1988 年第 3 期。
57) Yin Xueliang, Wang Yangui, Siltation Caused by Flow Diversion. AIRH-CONGRES-IAIIR. 198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