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陸

王平陸

王平陸(1902~1938),原名高永祥河北省遷安縣上梨樹峪(今屬遷西縣)人。華北抗日聯軍第3軍區1支隊司令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平陸
  • 別名高永祥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北省遷安縣
  • 出生日期:1902
  • 逝世日期:1938
  • 職業:軍人
  • 信仰:中國共產黨
  • 主要成就:冀東抗日大暴動的揭幕人
  • 性別:男 
人物生平,主要事跡,革命歷程,人物影響,人物紀念,

人物生平

193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遷安縣委書記,京東特委委員,冀熱邊特委書記、軍事部長和華北人民抗日自衛會冀東分會常委等職。1937年12月參加在多餘屯召開的冀東10縣人民抗日代表會議後,以原游擊小組為基礎創建了“華北抗日聯軍冀東第一支隊”,任支隊司令員。1938年1月7日夜,率隊攻打遷(安)青(龍)交界處的清河沿敵偽警防所時負重傷,翌日犧牲。

主要事跡

1933年下半年接任中共遷安縣委書記,在他領導下,全縣黨組織很快發展到40多個支部、400多名黨員的空前規模。遷西地區成為當時京東各縣革命基礎較好的地區。1934年1月,組織發動“遷安暴動”。1934年上半年,動員20多名黨員參加孫永勤的隊伍。5月,代表京東特委參加孫永勤的軍事會議。1935年,他又秘密活動在灤縣、樂亭等縣,幫助恢復那裡的黨組織,培植抗日力量,並藉助地方民團高志遠的勢力,策劃、刺殺了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所屬的第三保全隊隊長劉佐周。之後,將活動重心西移,開闢了黑窪、西莊、長山溝等新的立足點,逐步恢復了遷西地區的黨組織。1936年,被任命為冀熱邊特委書記,代表特委為受“左”傾錯誤排擠的原遷遵薊中心縣委、遷安縣委主要負責人李子光、韓東征恢復職務,實現了黨內同志思想的高度統一,達到了新的團結。
王平陸王平陸
“七七事變”後,冀東黨組織成立了“華北人民武裝自衛會冀東分會”,王平陸任分會常委,在黨內改任特委軍事部長,負責冀熱邊區抗日游擊戰爭的發動工作。1937年12月初,特委主持召開灤縣多餘屯會議,具體研究確定發動游擊戰爭問題。會後,他堅決執行特委決定,速返遷西,並立即行動起來,把姚依林稱之為“8支大槍、13個先驅者”的游擊隊擴充到30多人,在遷西地區的黑窪村正式組建了“華北抗日聯軍第三軍區第一支隊”,任支隊司令員。1937年12月參加在多餘屯召開的冀東10縣人民抗日代表會議後,以原游擊小組為基礎創建了“華北抗日聯軍冀東第一支隊”,任支隊司令員。
王平陸王平陸
1938年1月7日夜,王平陸帶領一支隊繞過清河沿村,突襲“清河沿國境警防所”,在戰鬥中負傷,因失血過多捐軀殉國,年僅36歲。

革命歷程

王平陸,原名高永祥,1902年出生於河北省遷安縣上梨樹峪村(現屬遷西縣)的一個富裕家庭。他正直仗義,剛正不阿,對黑暗時政深懷不滿。25歲那年,他結伴闖關東,在哈爾濱中東鐵路謀生,與蘇聯鐵路職工一同共事,朝夕相處,耳濡目染,了解十月革命,接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懂得了只有槍桿子才能推翻黑暗勢力的道理。九一八事變後,他不忍心看著日本侵略者塗炭東北同胞,懷著一腔民族義憤返回家鄉,準備舉槍抗日。高永祥回村後,走朋訪友,高談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九一八事變等,宣傳“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提出“東北成立義勇軍,口裡也得準備抗日”的主張。高永祥的言行,在山村引起反響,引起了當地黨組織的注意。中共地下黨的同志主動地接近他、關心他、培養他。1932年春,高永祥正式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化名“王平陸”。從此,他立志跟定共產黨,用槍桿子替被壓迫、被奴役的勞苦民眾打江山,開闢一條通往自由幸福的平坦之路。
王平陸入黨後,全身心地投入民族解放事業之中。當時遷西地區的革命鬥爭接連不斷,王平陸總是沖在最前列,表現了英勇的鬥爭精神和出眾的組織才能,因而不斷被上級黨組織委以重任。1933年下半年,王平陸接任遷安縣委書記職位。在他的領導下,全縣的黨組織很快發展到40多個支部、400多名黨員的空前規模。遷安西部成為當時京東各縣革命基礎較好的地區。在京東特委的督促領導下,新縣委著手組織發動農民武裝暴動。
在暴動的準備階段,王平陸首先從自家做起,動員全家人支持革命。王平陸的弟弟高永瑞入了黨,妹妹高素珍(趙平遠)入了團,父親高寶貴帶領家人節衣縮食,滿腔熱忱地協助王平陸招待地下工作者,自家以樹葉、山野菜、糠秕、爛菜等充飢,毫無怨言。暴動需用槍枝,王平陸說通父親拿出積蓄,與同村幾家大戶合股買了一支“手機關槍”。此外高家還賣了幾畝好地,從口外買來大槍和手槍。為了暴動,王平陸一家慷慨解囊,不遺餘力。
1934年1月,王平陸在他的家鄉發動了“遷安暴動”,由於受“左”傾盲動主義的影響,舉事僅三天,王平陸參加組建的“京東紅軍游擊隊”就遭到地方警團的殘酷鎮壓,暴動失敗。高永瑞等20多名黨員、骨幹被捕入獄,在鐵窗之下,這些同志們堅持鬥爭,個個堅貞不屈。關押在河北省第三監獄的遷西同志還組織起來,參加了獄中黨組織發起的絕食鬥爭。高永瑞抱病絕食,第五天就停止了呼吸。暴動失敗後,王平陸轉移到灤縣、樂亭一帶繼續活動,老父親一路乞討到熱河高里木避難,妹妹趙平遠隱居親戚家,差點給人當了童養媳,兒子高玉書躲到姨娘家,藏在柴草垛里才躲過敵人的瘋狂追殺,妻子和襁褓里的幼女顛沛流離而死。轉眼間,王平陸一家祖孫三輩五零十散,走死逃亡。在敵人“抄共”的喧囂之中,暴動區域的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遷安西部被一片白色恐怖所籠罩。
暴動的失敗,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教訓是沉痛的。對於王平陸來說,這無疑是一場極其嚴峻的考驗。王平陸的家鄉上梨樹峪村中有一棵百年老松,挺直的軀幹,兩丈有餘,茂盛的松葉像一片綠綠的雲。見到的人無不肅然起敬。王平陸的鄉親說,村中最令他們驕傲的就是這棵堅挺的百年老松和剛毅的王平陸。
王平陸具有青松一樣的品質,任憑風吹雨打。他經受住這場考驗,而且表現了清醒和頑強,以更加執著的精神堅持著秘密的武裝鬥爭。1934年上半年,王平陸聞知興隆縣黃花川的孫永勤率眾抗日,便動員了20多名黨員參加了孫永勤的隊伍。5月,他代表京東特委參加了孫永勤的軍事會議,指導其政治建軍,擴充部隊,使孫永勤領導的部隊戰鬥大大增強。1935年,他又秘密活動在灤縣、樂亭等縣,幫助恢復那裡的黨組織,培植抗日力量,並藉助地方民團高志遠的勢力,策劃、刺殺了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所屬的第三保全隊隊長劉佐周。成事之後,王平陸潛回老家,秘密收攏失散的黨員,將高永申、劉永峰、高存等人組成了晝伏夜出的游擊小組,並逐步擴大成十多人的游擊隊。與此同時,王平陸將活動重心西移,開闢了黑窪、西莊、長山溝等新的立足點,逐步恢復了遷安西部的黨組織。
1936年,中共中央北方局組織部長彭真來到冀東,傳達貫徹中央瓦窯堡會議精神,糾正了王明“左”傾錯誤在冀東黨內的不良影響。冀東黨組織總結了多年來不問條件只講鬥爭,雖堅韌奮鬥卻迭遭挫折的經驗教訓,確定了團結一切反漢奸力量,共同抗日的正確指導方針。此後,被提任為冀熱邊特委書記的王平陸,找到1933年受“左”傾錯誤排擠的原遷遵薊中心縣委、遷安縣委主要負責人李子光、韓東征,代表特委恢復了他們縣委書記的職務,實現了黨內同志思想的高度統一,達到了新的團結。
王平陸對日偽漢奸及反動勢力懷有刻骨仇恨,對黨內同志和人民民眾卻充滿無限的愛。1937年春,王平陸到九泉寺去看望剛從第三監獄釋放回家的周治國,見到周家住的廂房四面透風,一口破鍋,半張破席,一床開花的破被,他心情特別難過,留下自己的兩塊大洋,說:“買口鍋,再買張席用吧。”周治國的父親很受感動,放心地把兒子交給了王平陸。同年秋,劉永峰的妻子病了,王平陸從賣地的錢里拿出了兩塊銀元給她治病,臨走又把自己的外套披在了破衣爛衫的孩子身上。劉永峰含著淚說:“老王,你家地都快賣光了,這錢你留著是有大用的。”“這就是大用。抓幾副藥,再買點兒吃的”。王平陸又對劉妻說:“大嫂,別難過,平西鬧起了紅軍,好日子就要來了。”
不久,黨派紅軍來到了冀東,王平陸積極籌備游擊戰爭。七七事變後,中共中央洛川會議召開,作出了發動敵後抗日游擊戰爭的決議。冀東黨組織積極貫徹會議精神,成立了華北人民武裝自衛會冀東分會。王平陸任分會常委,在黨內改任特委軍事部長,專門負責冀熱邊區抗日游擊戰爭的發動工作。這年的11月底,王平陸接來了上級派來指導工作的兩位紅軍幹部。12月初,特委主持召開了灤縣多餘屯會議,冀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各方代表聚集一堂,具體研究確定發動游擊戰爭問題。會議認為,冀熱邊區處在日偽經營多年、統治嚴密的“滿洲國”和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的血腥統治之下,長城內外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千百萬同胞,儘管對日偽的統治深惡痛絕,但恐日心理還相當嚴重,全民的抗戰情緒亟待激發和引導,民心渙散消沉的局面亟待打破和改變。很明顯,面對的形勢是嚴峻的。在此關頭,為救萬民出水火,中共李運昌、王平陸等與會代表挺身而出,表示要在冀熱邊區率先發動抗日游擊戰爭。會後,王平陸首當其衝,堅決執行特委決定,速返遷西,並立即行動起來,在閻達開、魏春波、李潤民、孔慶同、劉永峰、萬國來等中堅人物的協助下,把原有八支大槍、十三個先驅者的游擊隊擴充到30多人,在遷安西部的黑窪村正式組建了“華北抗日聯軍第三軍區第一支隊”,王平陸任支隊司令員。
1938年1月1日,第一支隊集結,夜襲遵化茅山外團局,繳了團丁槍械。隨後,王平陸將襲擊目標定在了偽滿“清河沿國境警防所”。清河沿地處長城要隘擦崖子、城白嶺之外的三岔口。那裡住著三個日本人和七八個偽滿警察。他們盤查商賈,胡作非為,肆意敲詐民脂民膏,作惡多端。打他一下不僅可以為民除害,而且更主要的是可以給長城內外人民以震動,喚起民心,激發冀熱邊區人民的抗戰情緒。不幸的是王平陸司令員在6日晚的戰鬥中身負重傷,次日因失血過多,搶救無效而捐軀殉國,年僅36歲。
新中國建立後,王平陸的遺骨移葬到冀東烈士陵園。1986年11月,王平陸烈士的紀念碑矗立在他的家鄉——上梨樹。

人物影響

打響冀東抗日游擊戰爭第一槍的人
王平陸王平陸
1938年1月7日,華北人民抗日聯軍冀東第一游擊支隊司令員王平陸,率隊夜襲偽滿清河沿警防所,不幸身負重傷,英勇獻身。在冀東革命史上,他被讚譽為打響冀東抗日游擊戰爭第一槍的人。冀東《子弟兵報》曾載文紀念王平陸,高度評價他打響了“冀東人民向日寇漢奸開火的第一槍”,這“一槍”,“形成了當年7月冀東人民抗日大暴動的序幕,而王平陸是當時的揭幕人”。

人物紀念

烈士安息地——冀東烈士陵園
冀東,又稱京東,它北據長城、南臨渤海、東扼遼瀋、西屏京津,是華北連線東北的要道,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冀東,是中國偉大的共產主義先驅李大釗的故鄉,是中國北方早期工人運動基地。抗日戰爭時期,冀熱遼根據地是全國19塊根據地之一,解放戰爭時期,冀東是遼瀋、平津兩大戰役的重要支撐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30年間,在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的艱難歷程中,無數共產黨人和愛國志士血灑這片熱土。為了紀念犧牲的先烈,1955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決定在唐山市興建冀東烈士陵園,1958年清明節竣工,並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冀東烈士陵園是全國烈士紀念建築保護單位。先後被國家民政部,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中共唐山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堂陳列著全國238名烈士的英名錄和遺像。他們中有早期工人運動著名領袖鄧培、早期革命家於方舟、華北抗日聯軍第一支隊司令員王平陸、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包森、國際主義戰士周文彬、抗日民族英雄節振國和民族女英雄王冊等著名烈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