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師渡漢水經襄陽》是隋末唐初詩人李百藥在隋煬帝奪了他的爵位、並貶為桂州司馬的那一次取道襄陽時所作。這首詩寫隨王師渡漢江時的所見所聞與所感。先從大處落墨,寫江漢沮漳、荊楚大地,境界壯闊。次寫漢水徑流襄陽,帶出杜預沉碑、游女弄珠故事。最後寫所感,觸景傷懷,望峴沾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王師渡漢水經襄陽》
- 創作年代:隋朝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排律
- 作者:李百藥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王師渡漢水經襄陽
導漾疏源遠①,歸海會流長。
延波接荊夢②,通望彌沮漳③。
高岸沉碑影④,曲漵麗珠光⑤。
雲昏翠島沒,水廣素濤揚。
閱川已多嘆,遐睇幾增傷⑥。
臨溪猶駐馬⑦,望峴欲沾裳⑧。
喬木下寒衣,亭林落曉霜。
山公不可遇,誰與訪高陽⑨。
注釋譯文
②荊夢:泛指荊州雲夢一帶。
③沮漳:即沮漳河,泛指荊襄一帶。荊楚:荊州、雲夢。沮漳:沮水出湖北保康縣西南、東南流與漳水合,又東南流經江陵縣西境入於長江。漳水源出湖北南漳縣西南之蓬萊洞,東南流經鐘祥、當陽合沮水為沮漳河。這裡泛指荊襄一帶。《左傳·哀公六年》:“江、漢、沮、漳,楚之望也。”
④高岸沉碑:即杜預沉碑事。杜預,西晉時著名的政治家、學者,滅吳統一戰爭的統帥之一。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長期駐襄陽。襄陽城西北十里有萬山;其下有沉碑潭。《晉書·杜預傳》:“預好為後世名,常言:‘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刻古為二碑,紀其勳績,一沉萬山之下,一立峴山之上,曰:‘焉知此後不為陵谷乎’!”為人所傳聞。
⑤曲漵麗珠:曲,河灣。漵,水邊。此處有解佩渚。流經萬山腳下的漢水邊有解佩渚。據《襄陽府志》載:鄭交甫在這裡遇二女佩兩珠,大如荊雞之卵。交甫索佩 ,二女解佩以贈,轉身走了十來步,佩和二女皆不見了。另《列仙傳》載:“江濱二女者,不知何許人,步漢江濱,逢鄭交甫挑之。不知神人也。女遂解佩與之,交甫悅,受佩而去,數十步,空懷無佩,女亦不見。”這一故事成為典故在文學作品中運用。詳見《臨漢文史考析·穿天節與解佩渚》。
⑥遐睇:向遠處流盼探望。
⑦溪:檀溪,在襄陽西。古時為湖沼深溪。《三國志·先主傳》注引曰:“備屯樊城,劉表禮焉,憚其為人,不甚信用。曾請備宴會,蒯越、蔡瑁欲因會取備,備覺之,偽如廁,潛遁出。所乘馬名的盧,騎的盧走,墮襄陽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備急曰:‘的盧,今日厄矣,可努力!’的盧乃一踴三丈,遂得過”。“臨溪駐馬”,是化用這個典故,寫自己憑弔檀溪遺蹟。
⑧峴:指峴首山。《晉書·羊祜傳》載:“祜樂山水,每風景,必造峴山,置酒言詠。”嘗對從事鄒湛等說:“自有宇宙,便有此山。古來今往不知有好多人登臨此山,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如死後有知,我魂魄猶登此山。”湛說:“公德冠四海,威望學問,令人敬佩,必與此山俱傳。”羊祜死後,為紀念他的政績,“襄陽百姓於峴山祜平生遊憩之所建碑立廟,歲時饗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預因名之為墮淚碑。”《晉書·羊祜傳》載:“祜樂山水,每風景,必造峴山,置酒詠。”嘗對從事鄒湛等說:“自有宇宙,便有此山。古來今往不知有好多人登臨此山,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如死後有知,我魂魄猶登此山。”湛說:“公德冠四海,威望學問,令人敬佩,必與此山俱傳。”羊祜死後,為紀念他的政績,“襄陽百姓於峴山祜平生遊憩之所建碑立廟,歲時饗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預因名之為墮淚碑。”
⑨山公、高陽:即山簡、高陽池。《襄陽耆舊記》載:“山簡,字季倫,司空濤(竹林七賢之山濤)子。永嘉三年(309),出為征南將軍,假節,鎮襄陽。於是,四方寇亂,天下分崩,王威不振,朝野危懼。簡優遊卒歲,唯酒是耽。諸習氏,荊土豪族,有佳園池。簡每出嬉遊,多之池上,置酒輒醉,曰:‘此我高陽池也!’”。《史記·酈生陸賈傳》載,漢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謁劉邦受到禮遇,助漢軍占齊七十餘城。後遂以為詠豪放嗜酒之士的典故。
作品鑑賞
此詩主要是寫景抒懷,語言剛健洗鍊,多用襄陽掌故。有人認為這首詩並非李百藥所寫,而是王師所寫,即此詩的標題應為王師《渡漢水經襄陽》,這種說法並非沒有道理,因為《全唐詩》中此類的張冠李戴的失誤很多。但是,從語言風格上看,這首詩其實應為李百藥所作。他非常熟諳襄陽的掌故,此詩使用襄陽掌故頗多,也可以作為此詩為李百藥所作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