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貞一司馬先生傳》是唐代李渤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王屋山貞一司馬先生傳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李渤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王屋山貞一司馬先生傳
後周琅琊公司馬裔元孫,名承禎,字子微,河內人也。少事體元先生,傳其符籙,及辟穀導引服餌之術。體元特相賞異,謂曰:“我自簡寂傳授正法,至汝六葉矣。”先生是後因浪遊,遠詣於天台山。武太后聞其名,召至都,降手詔讚美。及將還,敕李嶠餞於洛橋之東。景雲二年,睿宗令其兄子承禕就山迎至京,入宮中,問以陰陽數術。先生對曰:“經云: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且目所見者,損之尚未能已,豈復攻乎異端,而增其智慮哉?”帝曰:“治身無為,則清高矣。治國無為,如何?”對曰:“國猶身也,老君曰:游心於澹,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私焉,而天下理。《易》曰:大人與天地合其德。是知不言而信,不為而成,無為之旨,理國之道也。”帝嘆曰:“廣成之言,何以加此!”因固辭還山,乃賜寶琴一張,及霞文帔。中朝詞人贈詩者百餘首。開元九年,明皇又遣使迎至京。帝親授法籙,前後賞賜甚厚。十年駕入都,先生又請歸山。帝賦詩,於王屋山自選形勝,置壇宇以居之,先生因上言,今五嶽之神祠,皆是山林之神,非正真之神也。五嶽皆有洞府,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職,請別立齋祠。”帝從其言,因置真君祠,其形像制度,皆請先生推桉道經,創為之焉。先生頗善篆隸,寫三體《道德經》,刊正文字,著五千三百八言為真本。又撰《修真秘旨》,窺之者得其門矣。敕於先生所居置陽台觀,帝自書額,並相續賜齎甚厚。至二十三年告化,時八十九。制贈銀青光祿大夫,謚曰貞一先生。又御製碑文。先生門徒甚眾,唯李含光、焦靜真得其道焉。靜真雖稟女質,靈識自然,因精思間,有人導至方丈山,遇二仙女謂曰:“子欲為真官,可謁東華青童道君,受三皇法。”請名氏,則貞一也。乃歸而詣先生,亦欣然授之。
作者簡介
李渤(773—831)字潛之,號白鹿先生,行十,洛陽(今屬河南)人。早年隱居廬山,徙嵩山,憲宗元和九年(814)召為著作郎,敬宗時官至給事中, 因直言觸怒權要,出為桂管觀察使。文宗大和中召拜太子賓客,卒贈禮部尚書。新、舊《唐書》有傳。 《全唐詩》錄詩5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