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寓意,製作,評價,
簡介
本世紀50~60年代,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遇到了一股反叛力量, 即反抽象藝術的"具象藝術"流派。這種"具象"(Concrete)藝術,最初是以精確輪廓線或平塗色彩的幾何形為其特徵的。
寓意
它們預示著"硬邊繪畫"、"視幻美術"以及幾何體構成雕塑。後來,一種完全以現成物品拼湊起來的所謂"波普美術"(又稱"流行美術"、"大眾美術")問世了。它具備了"具象"的吸引力。這種"波普美術"(POP Art)在1961年與1962年兩次在紐約舉行的重要展覽活動得到了初步展示。前一個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稱之為"裝配藝術";後一個在西德尼·賈尼斯美術館展出,稱之為"新現實主義者"(New Realists)。這前一個展覽,不是靠畫、描、塑或雕的藝術品,而是利用天然的或人造的材料或廢物來"裝配"。在這種"裝配藝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國女雕塑家、畫家和版畫家奈維爾遜。她的那些以幾十個獨立的箱子構成的大木牆"屏風雕塑"最為別出心裁。這件《王家的盛衰之四》就是她在60年代初所作的同名系列作品之一。
製作
這件"屏風雕塑"由無數隻木箱搭配而成。每個木箱內裝著從各處找來的金屬零件、從木器家具上拆卸的部件以及各種機械碎片。將這些廢物作精心地設計裝配,使每個木盒內的構成形式呈一獨立的幾何造型,然後統一刷上油漆,或黑色,或白色與金漆(此件作品塗以金色),壘成一扇屏風。遠遠看去,分外莊嚴,結構雅致,甚至從某種意義上,還讓觀者感受到一種懷舊心理,可謂是一種"變廢為寶"的有益嘗試。
評價
奈維爾遜的"裝配雕塑"引起了波普美術愛好者的強烈反響。許多大博物館、公司與企業大樓、私人陳列館競相預訂她的雕塑品。後來,奈維爾遜又進一步發展戶外"裝配雕塑",改用新材料,如鋁、鋼(或一種柯頓鋼Cor-ten Steel)來製作,但仍強調它的木結構特性。表面塗以透明塑性化工材料。如她於1976年作的一件《持續了二百年的黎明》,就安放在費城的美國法院入口處門廳中央。《王家的盛衰之四》的題目,無任何考證性,也許是一種諷刺。因為盒子裡的廢物象徵著封建王朝當年的榮華與今日被揚棄的沒落,它與機械文明時代所留下的廢物組合在一起,是否意味著時代的交替?她的作品標題十分古怪,如1959年的一件作品稱《通天柱的降臨》、1964年的《寂靜的音樂第2》、1978年作的《天國的大門--紐約》等等。
路易絲·奈維爾遜(1899.9~)是俄裔美國藝術家。1905年隨家人移居緬因州羅克蘭,1928年就讀於紐約美術大學生聯合會,以美國畫家肯尼斯·海斯·米勒為師;1931年去慕尼黑,投在漢斯·霍夫曼門下。從1932年起,為墨西哥壁畫家迭戈·里維拉當助手。她的最富獨創性的"裝配藝術"個人展覽,是1941年在紐約舉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