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村(山東青島市中韓街道下轄村)

王家村(山東青島市中韓街道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位於嶗山區中韓街道辦事處東南8公里處, 是青島石老人國家旅遊度假區中心部位, 西距青島市政府12公里,與嶗山區政府相毗鄰,總面積114公頃,其中山林55公頃,糧田、茶園、果園39公頃,村落、街道、綠地20公頃,是一個城市化的村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家村
  • 山林:55公頃
  • 總面積:114公頃
  • 地處:嶗山區
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人物簡介,

概況

在村屬工業區內,有韓國獨資企業青島百泉電子有限公司、青島美姿製衣有限公司、青島茗文工藝品有限公司;有內資企業--青島昌泰密封件廠、青島天華印刷廠、青島新型裝飾材料廠、青島恆信裝潢有限公司。村辦集體企業有青島昌泰冷藏加工廠、青島環海冷藏廠、青島隆元液化氣有限公司等5家;另有村屬個體、私營企業30多家。總資產達2.7億元。
村內居民大都姓王,是典型的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莊。王氏先祖王漢是於明永樂年間,隨移民大潮從“雲南大槐樹”裡頭遷此定居。因當時林木繁盛、人煙稀少、狼蟲出沒,其中尤以野豬為多,先民們既要劈土造田,壘房蓋屋,維持生活,又要防範野豬的侵害。 所以,最初定名為“野豬莊”,後改現名。至2001年,全村共有730戶,1720人。 2001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3億元,利稅2400萬元,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1500萬元,全村年人均收入達到5300元。該村是嶗山區經濟20強村之一,連續多年被授予“市級文明單位”“市五個好先進黨支部”稱號。

大事記

1400年左右,王氏先祖王漢定下“居止連茅屋,四鄰不相離”;“有財不行商,耕讀為本行”;“家家守村業,頭白不出門”等許多祖規條例。 1620年左右,因災害歉收,王氏七世祖中的二支外出逃荒,後分別落戶在今即墨市石家宋格莊和沙子口街道的獨角坡。 1933年,建王家村國小,校舍面積500平方米。 1939年,本村山林遭日軍砍伐焚毀。 1949年6月中旬,王家村農會誕生。 1949年7月, 建立村政權,稱王家村辦事處。1951年6月至1956年8月,石老人鄉政府直接領導村的工作。同月由石老人、王家村合建海峰農業社,社長孫升初。 1957年11月,由海峰農業社分出,建永勝農業社。同時建立黨組織,王澤才任黨支部書記。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後,改稱王家村生產大隊。 1958年10月,興修水利建設上岸子水庫,水庫容量1萬立方米。於1960年春完工。 1962年4月, 建變電室一處,安裝50千瓦變壓器一台,實現了全村照明及動力供電。 1966年11月,動工興建村後水庫,水庫容量11萬立方米。於1968年春完工,配套灌溉水渠800餘米,解決了農田灌溉用水。 1967年,村建拔絲廠,建築面積300平方米,年產值達8萬元,實現了村辦工業零的突破。 1976年, 投資3萬元建設知青樓1座,建築面積413平方米,吸引了一批知識青年下鄉到村。 1977年,修復大口井1眼,村民、知青共出工9000餘個,歷時達10個月。 1980年, 投資20萬元建成村磚廠一座,建築面積515平方米,窯洞26個,安排勞動力80餘人,年產值達到50萬元,利稅15萬元。 1983年,黨支部換屆選舉,年僅23歲的王旭才被選為支部書記。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解放前,屬於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全村150戶,人口600人,可耕地9 00畝, 糧食畝產110公斤。近海捕撈漁船3隻,漁民15人,每船年收入不足200元。19 54年在工作組的幫助下, 幾個互助組聯合挖井3眼。1956年初級社時,挖井2眼,有抽水機2部。 1958年至1966年修水庫3座,灌溉水渠800餘米,基本保障了農業灌溉用水,糧食畝產達到230公斤。
1966年至1976年,共整修山地6.6公頃,打大口井3眼,同時發展林果業,水果年產量達到3萬公斤。漁業生產也得到發展。有近海捕撈,漁船15隻,年收入達到7.5萬元。
1979年1月,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以責任田的形式承包到戶。
第二產業 工業。 1967年成立冷拔廠,從業人員12人,年產值6萬元。1980年成立制磚廠, 從業人員80人,實現產值50萬元,實現利稅15萬元。1986年6月,王旭才任黨支部書記後,結合當時本地區實際情況,建採石場一處,紙箱廠一處,從業人員5 7人, 年產值實現58萬元,利稅11萬餘元。1967年至1983年,村先後派出副業隊近10 0餘人,到青島顯像管廠、青島五金廠、青島紅星船廠、青島人防工程等多家單位從事工副業生產。同時,全村近200人從事家庭縫紉機刺繡加工,產品供市外貿出口。
1991年,隨著青島市對外開放形勢的發展,黨支部書記王旭才,抓住機遇,積極探索,發展招商引資,外引內聯,與台灣全統音樂有限公司合作,成立“青島全統音樂股份有限公司”,引進韓國獨資企業--青島美姿製衣有限公司、青島百泉電子有限公司、青島茗文工藝品有限公司及內資企業--青島天華印刷廠、新型裝飾材料廠、青島恆信裝潢有限公司企業,成立了青島昌泰冷藏加工廠、青島隆元液化氣有限公司、青島環海冷藏廠、青島長泰密封件廠等村辦工業。1993年,利用青島市東部開發的有利條件,結合本村農、工、商、貿、漁、建築、旅遊蓬勃發展的大好形勢,該村經嶗山區批准成立了昌泰實業總公司,下設公司企業6家,固定資產達4000萬元。2001年,全村工業從業人員達300人,實現銷售收入8300萬元,利稅2100萬元。
建築業。 1993年組建昌泰實業總公司王家建築公司,下設3個施工隊,主要承包該村居民小區、別墅小區、辦公樓、村企建設以及市內招標工程。先後招標承攬了青島供電局大麥島職工宿舍樓、青島大學宿舍樓、青島二十六中宿舍樓、沙子口軍供站辦公樓、浮山後小區部分工程等。2000年創產值1200萬元,實現利稅110萬元。
第三產業 1955年, 嶗山供銷聯社設石老人供銷社王家村代銷店,由1人經營,每年只能保住本人工資收入。1962年後,該村陸續辦起了磨坊、豆腐坊、水產品加工廠、拖拉機運輸站等。1980年後,陸續開辦了飯店、旅館、商店,從事水產品銷售、日用百貨、汽車配件、五金交電、建築材料等工業品的批發、零售,逐漸形成了該村集農、工、商、貿、漁、建築、旅遊為一體的綜合經濟結構。2001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400人,年創產值800萬元,利稅400萬元。
特色產業 1993年,先後成立昌泰冷藏加工廠、環海冷藏加工廠,依靠該村地處沿海的優勢,大力發展近海捕撈、海珍品養殖和遠海收購,發展水產品的細加工。聞名海內外的金鉤蝦米,年產高達3萬公斤,扇貝柱年產10萬公斤,鮑魚、海參年產9萬公斤,年產值高達3300萬元,利稅1500萬元。1997年,先後引進優良嶗山綠茶品種,發展高效農業、都市化農業和觀光農業,種植優質嶗山綠茶60餘畝。經過茶農們的精心培育,到2001年,茶葉生長已渡過初產期,採制的嶗山綠茶被青島市茶葉評品協會評為優質茶一等獎。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該村國小始建於1933年。 1967年擴建校舍200平方米。1995年投資20萬元改建王家村國小,設教學班6個,學前班3個,達到完全國小標準,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 2000年投資120萬元,完成三村國小合校,達到市級規範化國小標準。到20 01年,全村共有150餘名學生先後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大本生22名,大專生63名,中專生70餘名。同時,該村高度重視專業人才、技術人才的培養、培訓。舉辦了英語培訓班,聘請專業教師進行授課。與區成教中心聯合舉辦財會中專班,有35名學員領取了畢業證書和嶗山區財政局頒發的會計上崗證。
1994年成立老中青秧歌隊,自編自演秧歌舞、扇子舞、花環操等文藝節目,參加青島啤酒節大型文藝演出、青島五四廣場文藝匯演、嶗山區春節文藝匯演等大型文藝演出,多次受到嘉獎。1997~2001年,為提高居民文明素質,年年開展爭創“十佳好婆婆、 十佳好媳婦”和“十星級文明家庭”活動。1995年建設標準籃球場一處。2000年成立老年體協, 建成老年之家和民眾文化活動中心,圖書室、活動室、娛樂室、電視室、書法繪畫練習室一應俱全。
1990年以來,該村為了提高幹部職工素質,適應新時期開發建設的需要,先後選派近百名人員參加省、 市、區及大專院校的專業技術培訓和進修。到2001年,有3人獲高級職稱,13人獲中級職稱,70餘人獲初級職稱。曾先後多次被嶗山區委、區政府評為“尊師重教先進單位”“文化工作先進單位”“廣場文藝先進單位”。
人民生活 解放前,全村大多數村民過著衣不遮體,吃糠咽菜的貧苦生活,人均收入幾乎等於零,年人均糧食100公斤。1978年人均純收入210元;1988年人均純收入1 100元;2000年人均純收入4500元,人均年末存款餘額6000元,全村40%以上的村民住上了二層以上的樓房。全村擁有各種機動車輛50餘輛,其中個人30餘輛;各種機車近400餘輛;程控直撥電話600餘部,入戶安裝率達90%;手機400餘部;有線電視入戶安裝率達100%,彩電800餘台;電冰櫃700餘台。
村莊建設 解放前,村內道路泥濘坎坷,狹窄不平,茅草小屋陰暗且高矮錯落,是有名的窮野豬莊。在該村曾流傳曰:天是我的屋,月亮當蠟燭,枕著拳頭鋪著肋恥骨。有房屋居住的曰:家住屋半間,滿屋漏著天,枕著破磚頭,鋪著破席圈。人均住房面積只有3~4平方米。1968年後,全村初步進行房屋規劃,整齊排列,所建房屋全部是磚石結構。 1968年到1978年,全村按區域劃分成三片,集體規劃建築民房300餘戶,人均住房達到15~20平方米。1988~1992年建二層複式樓近40戶。1992~2001年,建二層到六層單元樓17棟, 有近140戶村民遷入新居,人均住房面積達30平方米。自1993年以來, 先後投資近150萬元,對舊村進行整理改造,拓寬街道,修建排水溝,對進村路和村內街道進行水泥路面硬化。共硬化路面2萬餘平方米,安裝路燈120餘盞,綠化街心花壇4個, 居民小區空地及道路兩側綠化面積達2000平方米。成立10人專業衛生保潔隊伍,常年淨化美化全居衛生;成立12人專業綜合治理分隊,強化社會治安及流動人口的管理。該村連續多年被評為青島市和嶗山區“文明村莊”“衛生村莊”“安全村莊標兵”。
集體福利 1978年前,全村惟一的村民福利僅為合作醫療和村補貼部分電費。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特別自1992年以來,村民安裝電話、有線電視,戶戶可享受5 0%補貼。計畫生育免費查體,獨生子女免費辦理備用金保險,戶戶免費辦理家庭財產與房屋保險。村里年年實行助學獎勵,對考上大中專的學生,分別獎勵800元、600元、 500元;部隊服役幹部、戰士立功或被評為優秀士兵、優秀班長的,分別獎勵:一等功1000元、 二等功800元、三等功500元;優秀士兵、班長200元。對見義勇為的優秀分子一次獎勵500~5000元。 到2000年, 累計獎勵達60餘人。每年投入6萬元為173 0餘村民辦理大病統籌合作醫療。 每年投入近80萬元,為1730餘村民發放糧食補貼。自1994年全村實行養老補助金制度以來,凡年滿60周歲的男性村民,55周歲的女性村民,由年補助360元逐漸增加到1999年的960元。
1999年9月,村投資560萬元,為25周歲以上的在職職工及已退休職工辦理了農工商社會統籌養老保險。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55年7月, 王澤才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該村第一名中共黨員。 1957年11月, 成立第一屆村黨支部, 王澤才任書記,有黨員3名。1957年至1983年的26年間,前後有王京開、王文太、王本義繼任支部書記,都為黨的事業做出了貢獻。 到2001年該支部黨員隊伍發展到55名。1983年6月,年僅23歲的王旭才繼任支部書記至今。2000年6月成立中共王家村居委會總支部委員會,總支成員5名,王旭才任總支部書記, 下設3個支部, 9個黨小組。該村黨總支連續多年被嶗山區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先進黨支部”稱號。被青島市授予“五個好先進黨支部”榮譽稱號。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9年7月建立村政權, 稱王家村辦事處。1956年與石老人合建海峰農業社;1957年由海峰農業社分出,自建永盛農業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改稱王家村生產大隊;1969年成立王家村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取消革命委員會,恢復生產大隊體制, 王旭才任大隊長。1984年9月建立王家村村民委員會,先後有王維壽、王茂才任村委會主任。1999年村民委員會直接選舉,主任無正職,副主任王臣才,委員王武才、王春華。團支部書記王淑玲,民兵連長、治保主任王本林,調解主任王茂才,婦女主任王春華。

人物簡介

王鶴麟(?~?) 明代武舉,曾隨戚繼光轉戰東南沿海,抵禦倭寇,三次捎家信傳捷報,立有軍功,在千總任上陣亡。其時,戚繼光下令在野豬莊王氏祠堂前立雙旗桿褒獎,相傳後世,以示敬仰。雙旗桿解放後毀壞。
王京叢(1944.10~1967.5) 1965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7年2月隨部隊參加抗美援越,時任通訊連戰士。1967年5月20日在執行架設通訊線路任務時,遭敵機轟炸,為了完成任務,放棄了進貓兒洞隱蔽的機會,不幸被炸犧牲,時年23歲。
王京開 1940年生,1960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6月任黨支部書記至1970年11月。 他積極倡導組織工副業生產,先後組織200餘人外出發展副業,增加經濟收入,鼓勵一批人員參加支邊建設和外出就業,為該時期村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王旭才 1958年5月生, 大專文化程度,經濟師。1977年任村團支部書記,1978年任大隊主管會計;1980年任大隊長;1983年任村黨支部書記;1993年兼任昌泰實業總公司總經理,他擔任村領導幹部十幾年如一日,兢兢業業,不斷探索,勤奮向上,帶領全村黨員幹部民眾抓工業生產,抓技術進步,積極發展招商引資,外引內聯,大力提倡走集農、工、商、貿、漁、房產開發、建築、旅遊為一體的綜合經濟之路,使該村逐步走上了勤勞致富、強村富民的道路,成為嶗山區聞名的經濟二十強村。1985年被團省委授予“山東省青年突擊手”稱號;1996年被評為青島市鄉鎮企業優秀青年經理;青島市鄉鎮企業家協會理事;嶗山區九屆人大代表;連續多年被授予嶗山區、街道優秀黨支部書記稱號;五星黨員戶、十星文明家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