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玉

王夫玉

王夫玉,1961年出生在東海縣青湖鄉。他在《農業科技通訊》、《農村大世界》、《農村科技》、《當代農業》、《植物雜誌》、《連雲港日報》、《科技匯報》、《東海報》、《東海農技報》等期刊報紙上發表科普文章270多篇,20餘萬字。現任連雲港市政協常委、農工黨黨員、東海縣副縣長,農工黨江蘇省委秘書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夫玉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東海縣青湖鄉
  • 出生日期:1961
  • 職業:連雲港市政協常委、農工黨黨員、東海縣副縣長
人物履歷,任免信息,人物事件,

人物履歷

現任連雲港市政協副秘書長、常委、農工黨市委會副主委,東海縣人民政府副縣長,農工黨江蘇省委秘書長。

任免信息

2017年5月26日,在農工黨江蘇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任命王夫玉為秘書長。

人物事件

——記農學博士王夫玉
董入法 馮懷金
江蘇省東海縣不僅以富藏水晶聞名全國,還以盛產稻穀而蜚聲大江南北,東海縣是全國糧油雙百縣之一。然而有誰知道,這個占地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超百萬的大縣,長期以來,糧食年畝產僅在六、七百公斤之間徘徊。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而今東海縣糧食產量已有大幅度的提高,實現了大面積的噸糧田,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農民已摘掉貧困的帽子,正大步邁向小康。此時人們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為東海縣農業生產作過特殊貢獻的人——連雲港市政協副秘書長、常委、農工黨市委會副主委、東海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王夫玉博士。
(一)
上個世紀60年代初,王夫玉出生於東海縣青湖鄉一個偏僻的山村,當時的東海大地,地薄人窮,父輩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勞並不能豐衣足食。這一切在他幼小的心靈里打上深深的烙印,更激發了他改變家鄉貧窮落後的鬥志。王夫玉深深愛著這片生他養的土地,在填報高考志願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農學院”。
1981年高考,王夫玉以良好的成績考取了江蘇省重點院校——江蘇農學院學習農學專業。在校期間,他先後獲得過學院三好學生、優秀團員等稱號,光榮地出席了學院的第十一次學代會和農學系的首屆學代會,1985年7月獲農學學士學位。1993年,他考取南京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經過3年攻讀,以優異的成績獲得農學碩士學位。1999年,王夫玉又考取揚州大學首屆農學博士研究生,在讀博士研究生期間,因成績突出而獲得揚州大學2001年度朱敬文獎學金優秀獎(博士生組),為農學院唯一獲獎者。2002年7月王夫玉獲農學博士學位,成為連雲港市歷史上第一位農學博士。
王夫玉從江蘇農學院畢業後,一直沒有離開農業生產、科學研究一線,在政治、思想上能嚴格要求,在學習、科研上能刻苦鑽研,在工作、科普上能盡心盡力,較好地完成了一個農業人應盡的義務。
(二)
1985年7月,王夫玉回到了生他養他的那片飽含深情的土地,分配到東海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作栽站工作。他不拘泥於前人的模式,勇於創新,敢於進取。他在農業領域孜孜以求,上下求索,將學習、科研、生產一次次推向了新的高潮。
1988年2月到1989年2月,他駐平明鄉王烈村,吃農家飯,住農家房,進行農業科技研究和推廣。白天,他泡在田裡,踩著冰冷的泥水和農民們一起整田平地、灌水打硬、育秧栽插,觀看長勢;晚上,他伏在燈下查找資料、研究課題、書寫體會、撰寫論文。他把學得的知識套用到生產中去,在技術服務中,他推出生產上的一系列配套技術。金秋時節,稻花飄香,稻浪如潮,人們沉浸在一片豐收的喜悅之中。當年平明鄉王烈村7000畝畝產增產糧食180公斤,節省成本35萬元。在榜樣的帶動下,平明鄉的糧食生產獲得飛速發展,成為全國第一個億公斤糧鄉,先後有15個省市的數千名代表來東海參觀考察農業。
王夫玉在擔任縣農業局副局長(縣政協副主席)和分管農業的副縣長期間,都負責著全縣農業生產技術指導工作。他跑遍了全縣的山山水水,每一片有農作物生長的地方,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跡。他始終主張將研究成果套用到實際,為奪取全縣水稻的優質高產,他廣泛開展科學技術的形容與推廣工作,創造性地提出改革措施,並親自組織實施,僅用3年時間便順利完成了全縣水稻由雜交稻向粳稻的過渡,在全省率先實現了水稻生產粳稻化,20多年來,東海縣發展粳稻生產為農民帶來的直接經濟收入達數十億元。
王夫玉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工作。1989—1996年,王夫玉負責東海縣國家黃淮海農業綜合開發、世界銀行加強中國灌溉農業項目,並在石湖萬畝白漿土實驗區承擔有關研究工作,數年間共爭取和套用各級財政資金達一億多元,創造了巨大的農業開發效益。1997年起,除了在政協任副主席外,王夫玉主要從事縣農業局農業項目、科技教育和農技推廣體系管理工作,也直接從事農業科研、開發項目的編報和實施工作,成績顯著。2002年任副縣長,分管全縣三農工作,為東海縣農業生產、農民增收、農村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
(三)
辛勤的耕耘,必有豐碩的收穫。回顧20多年來的工作、學習、科研經歷,在王夫玉博士的身後,是一條用汗水澆灌出的鋪滿鮮花的光輝之路。在完成日常工作的情況下,王夫玉充分利用業餘時間和在校學習機會,積極參加各種涉農科研活動,先後參加或主持了國家農業部、省、市、縣等科研項目近30項,許多研究成果得到了公開發表,並獲得國家農業部和省、市、縣等各級成果獎21次,其中獲得國家農業部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三項,連雲港市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自然科學論文獎一等獎各一項。作為子項目主持人而參加的江蘇省“七·五”重點攻關項目“新型耕作栽培技術及套用研究”項目,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江蘇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截止目前,已編著專著10餘部,在《中國農業科學》、《中國水稻科學》、《中國油料作物科學》、《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甘肅科學學報》、《江蘇農業科學》等學術刊物上發表相關學術論文40餘篇,涉及作物科學理論、單種群數量生態學、物種種性漂移理論、生物資訊理論和農業經濟學等諸方面,尤其在稻作科學研究方面,獨樹一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農業技術的推廣,不是靠哪一個人就能辦好的,而是要靠傳授技術,靠農民素質的提高”。這是王夫玉在農業戰線上的體會。他積極投身東海縣農技人員的學歷教育工作中去,在與南京農業大學合辦的東海農學大專班的教學中,他講授了《作物栽培學》、《植物營養與施肥》、《田間試驗及統計分析》和《農業科學論文寫作》等4門主課,並指導全班53名學員的畢業論文寫作,一些學員的畢業論文在專業雜誌上得到了發表。現在這些學員已經成為東海鄉村農業技術的骨幹,都在農技推廣戰線上發揮應有的作用。《簡明農業科學論文寫作教程》是王夫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自撰教材,先後在全縣農技幹部培訓班上兩度講授,現已充實完善成書——《農業科技論文寫作》,約15萬字,正式出版發行。
王夫玉成為遠近聞名的農技科普推廣宣傳的先行者,他充分利用當地的報紙、電台和國內的一些科普雜誌,廣泛宣傳農業科學基礎知識和一些農民致富的實用技術。據初步統計,他在《農業科技通訊》、《農村大世界》、《農村科技》、《當代農業》、《植物雜誌》、《連雲港日報》、《科技匯報》、《東海報》、《東海農技報》等期刊報紙上發表科普文章270多篇,20餘萬字。其中在《連雲港日報》上首開《季節與農事》、《專家信箱》等為農服務農業專欄,是1998—1999年《季節與農事》的專欄作者,文章影響甚廣,內容反映甚好,促進了農技的推廣和套用,為當地農業生產發展、農民科學致富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四)
成績屬於勤奮之人,勤奮者為取得的成績而付出的艱辛努力,更令人敬佩。他多次被評為東海縣先進工作者、連雲港市“科技興農先進個人”、“糧食自給工程項目先進個人”,省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為經濟建設服務“先進個人”。1997年王夫玉升任為東海縣農業局副局長,1998年初當選為縣政協副主席,被推舉為市政協常委,任縣殘聯主席,2002年出任東海鄉人民政府副縣長,2003年6月在農工黨東海縣直屬支部成立會議上當選出支部主任,2006年11月當選為中國農工民主黨連雲港市委副主委。職務變更,環境改變,社會兼職越來越多,但王夫玉仍醉心於農業科技事業,樂為大地豐收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作為市政協常委,王夫玉時刻關注著“三農”問題,有多項關於發展農業的議案被市縣黨委、政府採納,並付諸實施,造福於農民。現在王夫玉已任東海縣人民政府副縣長,負責全縣農業和民政、殘聯等工作。他在農業戰線上是行家裡手,有豐富的機關工作和經濟工作經驗。東海這方熱土正等待著他,渴望著這位從田野上走來的農學博士,用智慧去創造東海大地的美好未來……
(作者單位:連雲港市委統戰部 農工黨連雲港市委會,2007年春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