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領域
技術與工程哲學
創新研究與科技政策
教育背景
學歷學位
1998,
東北大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畢業並獲科技哲學博士學位
訪學經歷
工作經歷
教授課程
研究生專業課
技術與工程哲學
跨學科工程研究專題
研究生公選課
自然辯證法概論
科學技術與公共政策
學術兼職
《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雜誌主編
《工程教育評論》雜誌(英)編委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技術與社會專業委員會 副主任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技風險治理與人類安全專業委員會 副主任
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科技基礎設施專業委員會 委員
出版信息
主要著作
[1]《紮根大地的工程哲學: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建設的實踐邏輯》(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管理實踐叢書),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22(合著).
[2] 《中國大科學工程史》(中國近現代工程史研究叢書),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22.
[3]《技術、工程與哲學》(國科大文叢),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3(編).
[4]《企業創新網路:進化與治理》(創新研究文叢),北京:
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06.
[6]《技術創新與制度結構》(東北大學技術哲學博士文庫),瀋陽:
東北大學出版社,2001.
[7] 《加工生命:神奇的基因工程》(中青年科普文庫),哈爾濱:黑龍江科技出版社,2000(合著).
主要論文
[1] 工程創新視野中的套用基礎研究,《
工程研究》,2023,15(6):477-487.
[2] 工程生態:內涵分析與研究進路,《工程研究》,2023,15(5):378-389.
[3] 意象、知識與規範:工程教育的三重奏,《工程教育評論》(SMP),2023,1(1):22-26.
[4] 從脫節到融合:中國國家創新體系結構性變革探析(1992-2006),《自然辯證法通訊》,2023(8):91-104.
[5] 從工程哲學看中國風格哲學話語體系的建構,《自然辯證法研究》,2023(3):124-130.
[6] 實驗就是力量:培根的實驗哲學思想新論,《
自然辯證法通訊》,2022(9):55-62.
[7] 工程實踐何以可能:關於“我造物故我在”的拓展性分析,《工程研究》,2022(4):286-294.
[8] 實驗空間與有限責任:新興科技的倫理與治理,《高技術發展報告》(2021).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2:287-294.
[9] 工程價值創造的複雜性與生態視角,《工程研究》,2022(2):17-18.
[10] X射線與島津的科學儀器創新(1896-1945),《自然科學史研究》,2022(1):61-77.
[11] 神光系列雷射聚變實驗裝置建造的工程史考察,《工程研究》,2022(1):79-91.
[12] 走向二元治理結構:關於顛覆性裝備創新的哲學思考,《工程研究》,2021(6):533-542.
[13] 複雜工程系統的衝撞式設計方法探析,《自然辯證法研究》,2021(9):42-48.
[14] "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建造的歷史考察,《工程研究》,2020(6):617-627.
[15] 走向負責任的工程:倫理準則的解釋與內置,《
化工高等教育》,2020(3):1-7.
[16] 基於實驗思想的技術與戰法協同演進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2020(5).100-108.
[17] 技術、創新與生活世界:一個現象學分析,載王前編《中國技術哲學:經典作品與當代研究》,斯普林格,2020:183-198.
[18] 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的歷史考察,《中國科技史雜誌》,2020(1):10-21.
[20] 腦機接口負責任創新研究進展,《工程研究》,2019(4).
[21]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的歷史考察,《自然辯證法通訊》,2019(4).
[22] 走向工程實驗哲學,載米切姆等編《東西方工程哲學》,斯普林格,2018:37-50.
[23] 我國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畫的工程史考察,《工程研究》,2018(4).
[24] 關於工程創新的社會理論審視,《工程研究》,2018(3).
[25] 工程的社會評估方法論芻議,《自然辯證法研究》,2017(10).
[26] 伊甸園、圓形監獄與實驗室:中國網際網路敘事,載加西亞編《穆索與網路社會:從聖西門到網際網路》,斯普林格,2016:155-186.
[27] 我國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研製狀況及政策建議,《工程研究》,2016(4).
[28] LAMOST工程的立項、建設與運行,《工程研究》,2016,8(1):107-122.
[29] 社會中的工程事故:中美鐵路事故調查比較,《社會中的技術》(愛思唯爾),2015,43:69-74.
[30] 人工製品現象學:一個新的分析框架,《哲學研究》,2015(6).
[31] 中美重大工程事故調查模式比較分析,《自然辯證法通訊》,2015(2).
[32] 科研機構技術支撐人員:概念、角色與激勵,《自然辯證法研究》,2013(10).
[33] 從工程事故中學習的過程及其制度安排,《工程研究》,2013(3).
[34] 複雜工程系統自組織問題研究綜述,《工程研究》,2012(3).
[35] 工程傳播與公眾理解工程,載賈廣社等編《工程哲學新觀察》,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36] 為了學術創新,該反思課題制了,《科學文化評論》,2011(4).
[37] 我國大型科學儀器設備使用狀態分析及政策含義,《工程研究》,2010(3).
[38] 在學術與商業之間:中美大學案例比較,《自然辯證法通訊》,2007(3).
[39] 企業創新網路的進化機制分析,《
科學學研究》,2006(5).
[40] 試論工程創新的一般性質,《
科學中國人》,2006(5).
[41] 企業創新網路治理模式分析,《中國創新管理前沿》(第2輯),北京: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06:131-138.
[42] 跨國創新網路中的企業技術學習,《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15-19.
[43] 在工程與哲學之間,《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7).
[44] 關於大學技術轉移的一個解讀,《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5(2).
[45] 技術哲學、技術實踐與技術理性,《哲學研究》2004(11).
[46].聯網與創新:雙黃連粉針劑開發案例分析. 《科學管理研究》,2004(5):116-120.
[47] 關於大學科技園的一個網路分析,《科學學研究》2004(2).
[48] 走向技術認識論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2).
[49] 再論創新視野中科學與技術的關係,《技術哲學年鑑》(2001),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
[50] 組織創新、經濟場域與企業技術創新,《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9).
[51] 企業創新網路的進化與治理:一個文獻綜述,《科研管理》2001(5)
[52] 風險投資與高技術新創企業的治理,《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1(5)
[53] 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對知識的運用:中西比較與啟示,《科學管理研究》,2001(4).
[54] 高技術新創企業的治理:美國矽谷的創新網路及其啟示,《決策借鑑》,2001(4).
[55] 國有企業步入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互動過程的障礙與對策,《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3):51-57.
[56] 科學、技術與經濟間關係的制度分析,《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1).
[57] 論技術知識的難言性,《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1(1).
[58] 企業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互動機制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2001(1).
[59] 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現狀分析,《中國軟科學》,2000(4).
[60] 美日信息產業技術創新的模式比較及其啟示,《情報學報》,2000(3).
[61] 制度安排與持續創新,《科研管理》,2000(3).
[62] 企業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載陳曉田等編,《技術創新十年》,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63] 持續創新與企業成長,《科研管理》,1999(1).
[64] 企業技術創新的知識維度,《自然辯證法研究》,1998(5).
[65] 技術知識與創新組織,《自然辯證法通訊》,1998(1).
[66] 關於產業R&D合作的幾個認識問題,《自然辯證法研究》,1997(3).
[67] 所有制、企業家與企業技術創新,《
中國科技論壇》,1997(2).
[68] 制度、技術與創新——技術創新研究迫切需要開拓的一個新視野,《自然辯證法通訊》,1996(6).
[69] 西方技術社會學中的作用子網路理論,《
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3(4):34-39.
在研項目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工程科學哲學基本理論問題研究(主持)
中國工程院重點項目:工程生態論理論體系研究(主要成員)
中國工程院重點項目:重大工程建設管理方法論與價值觀研究(主要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