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傑(山東省西張衛生服務站站長)

王培傑同志,男,醫師,墾利縣西宋鄉衛生院西張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站長,中共黨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培傑
  • 外文名:Wang peijie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個人簡介,個人成果,

個人簡介

2004年12月,被省人事廳、省衛生廳聯合授予“全省衛生系統先進個人”光榮稱號(記二等功)。2005年4月,被市衛生局授予“市衛生系統廉潔行醫先進個人”光榮稱號。
王培傑同志自參加工作以來,紮根農村,二十五年如一日,想民眾所想,急民眾所急,解病人所痛,以崇高的醫德、無私奉獻的愛心,贏得了廣大患者和人民民眾的愛戴,凝造了和諧的醫患關係,被基層民眾稱為“貼心人”和健康的“守護神”。
1980年1月,王培傑被分配到全縣最貧窮、最偏僻的原西張公社衛生院工作。1984年,因行政區劃調整,西張公社衛生院撤銷。衛生院撤走了,人員撤走了,醫療設施也撤走了,診所里只剩下孤單的王培傑一個人,還有幾個藥櫥和不多的簡單藥品。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王培傑硬是咬著牙,風裡來雨里去,苦苦支撐著診所。他在這25年的時間裡,調動工作的機會不少。可是,每當他想離開西張時,看到當地民眾一雙雙信任的目光,想到患者一張張痛苦的面孔,聽到病人一聲聲的呻吟時,他就割捨不下。強烈的責任心驅使他紮根西張,與當地民眾同甘苦,共命運。在人員紛紛調離的情況下,王培傑卻主動要求留在西張,負責西張診所日常工作,承擔起了為周圍9個村3000多名民眾提供醫療服務的重擔。
他用自己的滿腔熱情、精湛醫術和高尚醫德,為民眾送去了健康和快樂。他每天騎著腳踏車背上藥箱出診。沒白沒黑,沒有節假日、星期天、不分上下班,病人隨時需要隨時到。西張工作區村與村之間居住分散,以前村與村之間是小路、土道,好天坑坑窪窪,雨天泥濘路滑,風裡來雨里去,晴天人騎車,雨天車騎人。就這樣不分白天黑夜,穿梭於鄉村之間,25年來,僅腳踏車就騎壞了4輛。
工作環境差,生活條件苦,他至今仍居住在40年前建的原西張公社衛生院門診室里,兩間青磚房子,不足40平方米。裡間是王培傑夫婦的臥室,一張老式的木床,占了足有四分之一的空間,一張舊書櫥,裡面放滿了醫療衛生方面的書籍。外間是客廳,在一進門的地方,還安了一張床,那是兩個孩子睡覺的地方。加上破舊的沙發和立櫥, 房子裡塞得滿滿的。只有一台21英寸的彩電,算是值錢的家當。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25年來,不管是原來的鄉村診所,還是現在的衛生服務站,王培傑給鄉親們看病,不僅不多收一分錢,更從來沒有在不法商販手裡進過一粒來路不明的藥。在藥費上,王培傑總是基本按照成本價開給鄉親們,出診費從來就沒有收過。在農村,一些農民看病時,有時正好趕上手裡沒有錢,但是,來到王培傑這裡,還是給鄉親們看病要緊,錢不錢就顯得不重要了。多年來,他給鄉親們墊了多少次藥費,墊了多少藥費,王培傑自己心裡都沒有數。聽鄉親們說,只他無償給左廷奎一家墊付的藥費,就有1000多元。有時候,鄉親們為了表達對王培傑的謝意,就把自己種植的蔬菜,還有小米、綠豆什麼的給他送來,可王培傑總是不收,他對鄉親們說:“大傢伙兒種點東西不容易,留著去換個錢吧。”
二十五年來,不管颳風下雨,不論白天黑夜,病人需要隨叫隨到。凡診治不了的病人,他都親自陪護送往大醫院醫治;遇到危重病人,有時候連續守護幾天幾夜;對患慢性長年醫治的病人,他為病人吸痰、導尿,悉心守護,精心醫治,二十五年如一日,風雨無阻,從不間斷。2003年,西宋鄉衛生院準備調他到大三合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任站長,周圍村的民眾知道後,二三百人聯合上書要求將他留下,周圍4個村的村幹部也找到西宋鄉政府和鄉衛生院強烈要求把他留下。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民眾的信任和愛戴,與當地民眾形成骨肉相連、水乳交融的感情,成為民眾的貼心人、主心骨。
王培傑同志紮根農村二十五年,行醫二十五年,從來沒有星期天和節假日,只有上班,沒有下班。等病人如親人,視事業為生命。為了提高醫療技術,他勤於學習業務知識,虛心向德藝雙馨的同行學習,在乾中學,學中乾,由一個僅懂號脈扎針的門外漢成為患者信賴的全科醫生。

個人成果

王培傑同志是新時期我市廣大醫務工作者的楷模,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實踐者。他的模範事跡和高尚品質,不僅是全市廣大衛生工作者學習的楷模,也為我市廣大黨員幹部樹立了榜樣。為此,市衛生局、墾利縣委、縣衛生局分別做出向王培傑同志學習的決定。東營日報、東營電視台、東營市人民廣播電台都分別報導了王培傑同志的先進事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