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魯迅:詩學互訓

王國維魯迅:詩學互訓

《王國維魯迅:詩學互訓》是2007年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孟澤。

基本介紹

  • 書名:王國維魯迅:詩學互訓
  • 作者:孟澤
  • ISBN:7801957148, 9787801957146
  • 頁數:  251頁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年9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叢書名:中國詩歌研究文庫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媒體評論,目錄,

作者簡介

孟澤,1963年10月生於湖南雙峰。1979年入湘潭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1983年師從羊春秋教授習古典文學,1986年獲碩士學位,2001年師從吳思敬教授習文藝學,2004年獲博士學位。1999年評為教授。現任職於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比較文學系,系中國韻文學會理事,《中國韻文
學刊》《新詩界》編委。出版有《中國歷代狂士》(1993年)、《無我有我之境》(1996年)、《兩歧的詩學》(2006年)等。

內容簡介

以《人間詞話》與《摩羅詩力說》為基本語言形態的王國維、魯迅詩學,在中國現代詩學史上具有最顯著的“兩歧性”特徵。王國維、魯迅的詩學內部,同時存在著與他們所處時代的思想狀態,與他們的文化身份相一致的“兩歧性”。“兩歧性”的詩學,基於他們各自的生命歷程與學術歷程,其內在氣質與精神,有著深刻的一致性。這種“兩歧性”和“一致性”所顯示的內涵與張力,構成了中國現代詩學在展開過程中的基本趨勢,表征著它所能夠擁有的可能性範圍與豐富性程度。從整體上看,王國維、魯迅的“詩學”不是純粹的知識之學,也並不只是純粹的審美之學,而更接近於一種與“立心”“立人”相關、“知”“行”一體、 “人”“文”共生的“文”“學”與“文章”之學。純粹文人或學者的名號也不足以稱言王國維、魯迅,他們是抵達了現代中國精神最高點的開創性的不世大儒。

媒體評論

《王國維魯迅詩學互訓》從20世紀兩位最偉大的思想家王國維、魯迅的思想狀況與文化身份的共同結構特徵——兩歧性人手,對他們的學術實踐,特別是詩學,進行了別具一格的互訓,於常人不留意或以為無可著手處,另闢險徑,並終於通幽,這既得力於作者異於常人的運思能力,更受益於作者稟持之敏銳聰慧的生命感受,加之文字靈動而富穿透力,終於寫出了這篇才氣橫溢的論文。
——陶東風
在20世紀前期文壇的思想者中,作為承繼前賢、文明開新之兩翼,魯迅與王國維無疑是具有“兩歧”和“對照”意味的個案。《王國維魯迅詩學互訓》在進行比較研究時,超越了以往關於一個是“真的猛士”、一個是“純的學者”的意見,從生命哲學人手,對二者的文化身份、思想抱負、情感底色、性靈氣質及其詩學內涵,作了全面而較為深入的探詢。作者不滿足於對魯、王二氏理論旨趣與表達方式的抽象比勘,而是在解剖兩個活生生的靈魂,既揭示了其“兩歧性”的精神特徵,更窺測到其深在的“一致性”。而對於兩人在承擔時代困境過程中文化身份的“且介性”和話語立場的“悖論性”的申述,當屬作者獨立思考的成果。文章富思辯色彩,且有不少閃光的筆墨。
——楊匡漢
(《王國維魯迅詩學互訓》是一個具有較大難度的研究課題,這不光因為王、魯是充滿矛盾的思想者,不光因為他們的詩學與現實語境構成了巨大的矛盾和張力,而且還由於,他們與舊學和西學之間有著複雜而深沉的關聯。作者以開闊的視野,論述了王國維魯迅詩學的“情感底色”“內外困境”與“悖論立場”,認為,揭示二人詩學的“兩歧性”,並不是要彰顯其不可通約的敵對關係,而是要詮釋這種“兩歧性”的文化依據與精神動力,了解這種“兩歧性”在同一種文化語境中的一致與衝突。上述見解,是十分深透和富有啟發性的。
——程光煒

目錄

第一章 引論:王國維、魯迅詩學互訓的前提、依據與使命
(一)“兩歧性”與“復調性”
(二)對立的詮釋與互動的詮釋
第二章 “詩力”與“境界”:王國維、魯迅接近文學的初衷以及他們對於文學的基本設定
(一)“人生之第一義”:從科學到文藝
(二)“國民之首義”:種族、心聲、詩歌、人格的邏輯關係
(三)“不用之用”
(四)“意力”的喚起與“意志”的解脫
(五)“無用之用”
(六)在“可愛”與“可信”之間
(七)“階級”與“境界”
第三章 “人間”與“兩間”:王國維、魯迅詩學的情感底色
(一)“憂生”“憂世”解:憂生憂世與“擔荷人類罪惡之意”
(二)“憂生”“憂世”解:“補天事業”與“憂國情懷”
(三)“祛魅”與“返魅”
(四)遺民美學:詩學變遷的情感軌跡
(五)“文章誤我”
(六)“轉俗成真,回真向俗”
(七)“心裡受傷,永不痊癒”
(八)“歐穆亞”與屈子性情:魯迅審美姿態的一種解釋
第四章 審美的傾斜與審美的異化:魯迅、王國維詩學的內在困境與外在困境
(一)審美主體與歷史認識主體
(二)“陽性”或者“陰性”:作為情感與作為美感
(三)“人為美而存在”或者“美為人而存在”
(四)以文擬人:一種“有機主義”的審美方式
(五)有機主義與審美主義:“無我”與“大我”
(六)有機主義與審美主義:“永遠的正義”與“詩歌的正義”
第五章 “且介”身份與“悖論”立場:詩學與詩學之外
(一)“思古之情”與“求新之念,,
(二)“自我克服”與“自我憎恨”
(三)文章與文學——文體的選擇與精神動力:在審美與反審美之間
(四)否定中的建構:從“對立的立論”到“取消的立論”
餘論 作為“大儒”的王國維、魯迅
參考文獻
有“困難”的人(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