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和民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山東商河
- 出生日期:1954年2月
- 畢業院校:中央黨校
- 信仰:共產主義
- 性別:男
- 入黨時間:1977
- 工作時間:1968
- 學歷:研究生
人物履歷,任免信息,人物論述,主要事跡,王和民:紀檢戰線上的忠誠衛士,王和民:到基層了解真正的西藏,
人物履歷
1968.12——1972.10,黑龍江省集賢縣筆架山農場知青。
1972.10——1974.10,北京市昌平秦城農場知青。
1974.10——1979.01,北京鐵路分局豐臺機務段檢修車間工人。
1979.01——1983.02,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書記員。
1983.02——1984.05,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助理檢察員。
1984.05——1985.05,北京市人民檢察院二處副處長。
1985.05——1986.12,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員(其間:1982.09—1985.09參加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黨政幹部基礎科專業學習)。
1986.12——1989.04,北京市石景山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1989.04——1989.09,監察部案件審理司二處幹部。
1989.09——1989.11,監察部案件審理司二處副處長。
1989.11——1993.01,監察部案件審理司二處處長。
1993.01——1993.02,中央紀委案件審理室調研處處長。
1993.02——1998.05,中央紀委案件審理室副主任(其間:1993.09—1994.07在中央黨校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學習;1993.09—1996.04在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班法學理論和比較法專業學習;1995.06—1998.05援藏,任中共西藏自治區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正局級>)。
1998.05——1998.11,中央紀委案件審理室正局級檢查員、監察專員兼副主任。
1998.11——2003.11,中央紀委案件審理室主任。
2003.11——2005.05,中央紀委案件審理室主任(副部長級)。
2005.05——2006.05,中央紀委案件審理室主任(副部長級)兼中央“兩案”審理辦公室主任。
2006.05——2017.04,中央紀委駐商務部紀檢組組長、商務部黨組成員。
中共第十七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2012年11月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任免信息
2017年4月,經中共中央批准:免去王和民同志的中央紀委駐商務部紀檢組組長、商務部黨組成員職務。
人物論述
商務部黨組成員、駐部紀檢組組長王和民同志,在一次紀檢幹部會議上,就加強黨內監督工作發表了講話。該講話,對於廣大黨員幹部正確理解監督、積極參與監督、自覺接受監督很有教益。講話摘登如下——
監督是黨章賦予黨的紀檢部門的重要職責,是反腐倡廉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基本內容。在更多情況下,黨內監督表現為一種善意的提醒和幫助,是對黨員幹部的一種服務,是預防腐敗的有效措施。實施黨內監督,就是針對可能出現的問題或者苗頭,通過宣傳、教育、提醒,給黨員幹部打打招呼、提提袖子;就是及時發現工作中的薄弱環節,通過建章立制堵塞漏洞,防患於未然,保證我們的黨員幹部不出問題。要讓廣大黨員幹部明白:監督不是不信任、不是束縛,而是組織的關心和愛護,如同天冷了提醒你加衣服,不然會著涼生病。如果不開展積極的監督工作,平時你好我好、放任自流,等出了問題再處理就晚了,既是我們的失職,也是對幹部的不負責任。作為紀檢幹部,也要對監督工作有正確的理解,不能把紀檢部門放在與監督對象的對立面上,不是說監督對象一定有問題、要查處別人的問題,這樣的認識是片面的,也人為地增加了監督的難度。
建國以來,我們黨成為長期執政的黨,帶領人民搞經濟建設,面臨著改革開放和長期執政的考驗。在這種情況下,加強黨內監督是非常必要的。政府機關的黨員幹部,手中擁有各種各樣的權力,比如審批權、話語權等等,這些權力與經濟利益密切相關。如何用好手中的權力,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就必須加強監督,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大量事實表明,得不到有效監督的權力,往往會出問題。我們要從增強黨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證商務事業又好又快發展、保護幹部健康成長的高度,重視黨內監督工作。
正確開展監督工作,不但要有正確的監督意識和監督態度,還要把這種認識和態度體現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黨內監督是一種組織行為,要從紀檢部門的領導監督、個人監督,拓展到組織監督、集體監督,形成一種制度性的安排。駐部紀檢組、監察局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出台了《中紀委監察部駐商務部紀檢組監察局履行監督職責暫行辦法》,就是要形成一種科學的制度安排,把組織監督、集體監督用制度固定下來。在開展監督的過程中,一般監督主要是檢查上級的大政方針、重要制度規定的落實情況,工作相對容易。重點專項監督,涉及深層次問題,開展工作需要一定的外在條件,有一定難度,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監督工作是長期的、持續的,要加強計畫性,有計畫、有依據、有重點、講策略,要有備而上,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履行監督職責要結合部門的實際,在理解吃透上級精神的基礎上,從實際情況出發,抓住一個時期的傾向性問題或者一個單位的重點問題,有的放矢地開展監督工作,並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一個部門在反腐倡廉方面總出問題,紀檢監察部門就要認真反思,幫助這個單位查找原因,研究改進工作。作為紀檢部門的同志,更多地了解業務部門的實際情況,這本身也是一種監督。
監督工作的一個重點,就是對制度規章執行情況的監督。我不太主張各級單位層層建立表面好看、操作性不強的制度。在反腐倡廉戰線上,形式的東西多了,恐怕造成的危害會更大,制度也會失去應有的嚴肅性。制度很多,主要問題是執行不力、落實得不好,少數黨員幹部明知故犯、我行我素、違紀違規。我們應該協助各級黨組織建立必要的制度,但更多的是在執行好上級制定的制度上下功夫。陳部長在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嚴格遵守制度規定,切實提高執行力。作為紀檢部門,要按照部黨組的要求,加強對制度規定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保證令行禁止、雷厲風行。
開展監督工作,離不開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幹部的支持和配合,監督中發現的問題也主要靠他們去糾正、整改。反腐倡廉是全黨的任務,黨的各級組織在黨的建設和廉政建設上,目標是一致的,我們共同的職責就是建設一支廉潔奉公的幹部隊伍、形成一個乾乾淨淨的工作環境。我們在監督時要盡心盡責,在協助整改時要全心全意,這是對黨的紀檢幹部政治素質、工作水平和業務能力的實際考驗。
監督是相互的。我們在履行監督職責的同時,也要接受所在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的監督。紀檢幹部要有被監督的意識,嚴格要求自己,自覺接受大家的監督。
主要事跡
王和民:紀檢戰線上的忠誠衛士
王和民 中央紀委、監察部案件審理室主任,1954年2月生,1977年6月入黨。他嚴謹細緻,勇挑重擔秉公執紀,敢於碰硬,樹立了新時期紀檢監察幹部的良好形象。1992年被評為中央國家機關優秀共產黨員,1998年被國家民委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稱號。
紀檢戰線上的忠誠衛士2000年1月10日,中央紀委常委會議室。 中央紀委領導同志正在認真聽取案件審理室主任王和民關於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成克傑有關問題的審理報告。這是建國以來查處的涉及官員職務最高的一起腐敗案。王和民的審理報告,以確鑿的證據、準確的定性和恰當的處理意見,得到了在場領導同志的充分肯定。 乾一流工作,創一流成績,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作出貢獻,這就是共產黨員王和民的不懈追求。有了這個認真勁,才能保證案件質量1998年底,王和民被任命為中央紀委、監察部案件審理室主任。一次研究案件的會議使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那一天,王和民主持召開室務會集體研究案件。會前,他對案件作了深入的研究,一開會便首先發言,分析了案情,擺出適用黨紀政紀條規,提出了處理意見。他的發言,獲得了大家的一片贊同之聲。最後的結果也證明他的意見是正確的。但王和民意識到,對於案件審理這樣複雜的工作,單靠某個人的能力、水平是萬萬不行的,也是十分危險的,必須群策群力,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於是,他在室里提出:必須堅持集體審議案件制度,審議案件沒有職務高低之分,誰的意見對就聽誰的。同時明確規定,每一位參加案件研究的人必須闡明自己的觀點。此後,每次研究案件,王和民都不急於發言,而是先聽取大家的意見。這一來,全室同志思想活躍起來了,案件審理會上大家經常爭得面紅耳赤,他心裡踏實了。 對違犯黨紀政紀的案件進行審核處理,是紀檢監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往往要涉及到許多相關部門,審理案件時經常會在一些事實認定、處理意見上,與案件檢查室產生分歧。怎么來處理好這個關係呢?王和民認為,有爭論和分歧是個好事,說明大家想對案件負責,只要有利於保證案件的質量,就應大膽堅持。 審理湖北康賽公司股票案時,為了查找一個重要證據,王和民親自帶人趕到南京找有關當事人取證,但當事人對行賄事實矢口否認。於是他又連夜趕到湖北黃石,找證人核實案情,到銀行查找賬目,終於找到了相關的證據。當他再次趕到南京時,當事人的心理防線徹底崩潰了,全部供認了行賄事實。正是這一重要證據的取得,確保了案件的準確定性。檢查室的同志感慨地說,多虧了王和民這股認真勁! 中央紀委、監察部案件審理室每年受理的申訴案件量大面廣難度高。一些受到黨紀政紀處理的黨員幹部對處理結論不服而提出申訴,處理起來相當複雜。某地一位幹部對當地紀委給予的黨紀處分不服,向中央紀委提出申訴,王和民和複查處的同志研究了申訴材料後,又從當地調來了案卷,經認真分析,認為當事人的處理確實證據不足,要求當地紀委複議。可時間過去了1個月,當地的回覆仍是維持原處分決定。有人私下給王和民打電話,要他別深究了。有知情人對他說:作出原處分決定的領導都還在位,這事恐怕有傷領導面子。王和民說,這不是針對哪一個人的問題,知錯必糾是我們黨的原則,錯了就應該改正。在王和民和複查處同志的再次督促下,當地紀委對案件進行了重新研究,作出了定性準確的處分決定,既維護了紀律的嚴肅性,又使當事人感到服氣。 正是靠這種視案件質量重於泰山的高度負責的精神,幾年來,王和民先後領導和親自審理了幾百起違紀違法案件,包括審理江西省原副省長鬍長清案,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成克傑案,公安部原副部長李紀周案,原中央候補委員、寧波市原市委書記許運鴻案,重慶市人大原副主任秦昌典案,重慶市政協原副主席王武惠案和湖北股票案等10多起大案要案,沒有出現一起錯審、誤審問題,受到中央紀委、監察部領導的充分肯定和同志們的稱讚。有了這樣的“領頭雁”,何愁沒有過硬的隊伍王和民任案件審理室主任後,在以身作則、嚴以律己的同時,十分重視幹部隊伍建設。 為了在幹部隊伍建設中引入激勵競爭機制,案件審理室率先拿出2個處長和3個副處長職位進行競聘上崗。競聘那一天,室里所有的同志都到齊了,委里的領導也來了。經過述職、演講、民主測評和評審評議,一些業務素質好、工作能力強的幹部脫穎而出。 在案件審理室,每一個同志的辦公桌上都放著一塊牌子,一面寫著這個同志的姓名職務,另一面寫著這樣一段話:“沒有堅強的黨性,做不了審理工作;沒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做不好審理工作;沒有淡泊名利的思想,做不長審理工作。”這是王和民請中央紀委原副書記陳作霖專門為案件審理室題寫的。別看這塊小小的牌子,不僅方便了前來辦事同志的監督,更主要的是增強了室內每一個同志的責任感,這塊牌子,可以時刻提醒大家不忘黨和人民交給的重任。 這些激勵約束機制的建立,充分調動了全室幹部的積極性。一個團結向上、你追我趕、勇挑重擔的良好氛圍逐步形成。 此刻,王和民又瞄準了另一個制高點。 作為紀檢監察領導機關的案件審理部門,王和民要求全室每一個幹部都要儘可能地成為某一方面案件審理專家。他在全室幹部會議上說,儘管大家的學歷很高,工作能力比較強,但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腐敗分子作案的手段也不斷趨於智慧型化,不抓緊學習就會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他鼓勵大家抓緊業務學習的同時,積極開展內部業務研討活動。還請有關專家講課,開展對疑難案件會診。這些措施有效地促進了全室同志業務水平的提高。努力鑽研業務成了大家的自覺行動,一些幹部很快成了本專業的行家裡手。 在此基礎上,王和民要求大家做好本系統的業務指導工作。他說,不能就案辦案,要把案件辦理的結果轉化為業務指導的成果。同時規定,下基層不能“單打一”,要在完成主要任務的基礎上搞好調查研究、業務指導等工作。在他的帶領下,業務指導工作實實在在地開展起來了。僅2000年就統一規範了全國紀檢監察常用審理文書格式;編寫了綜合性業務指導叢書《黨紀政紀案例參考》;編印下發了7個具有指導意義的政策性檔案。 由於案件審理室工作成績突出,被中央直屬機關工委授予“精神文明先進單位”榮譽稱號,室內有10多名同志立功受獎。有了拼搏精神,才能創造一流業績1995年6月29日,一架波音737飛機穿雲破霧降落在西藏貢嘎機場,王和民走下舷梯。作為中央國家機關第一批援藏幹部,組織上任命他為西藏自治區紀委副書記。王和民在這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工作生活了3年。 說起來,援藏這個機會還是王和民自己爭來的。1995年5月的一天,王和民陪埃及行政監察署代表團到河南考察後回到機關,正是參加援藏報名的最後一天。作為案件審理室的副主任,王和民向主任報了名,沒想到主任不同意他去。主任不同意他去西藏不僅僅是因為工作需要他,更主要的是考慮到他的身體和家庭情況。當時,王和民的胃病比較嚴重,他和愛人雙方的父母都已70多歲了,而女兒又只有十幾歲,家庭負擔較重。對此,王和民自己心裡也沒有底,在沒有最後確定之前,他一直沒有告訴家人。但他決心困難再大也要走。王和民說,黨的事業需要就是我的志願。令他感動的是,家裡得知他要援藏的訊息後,都積極支持他。面對白髮雙親的支持,王和民的眼眶濕潤了,他下決心要在西藏好好乾。 在西藏,王和民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深受當地幹部民眾的好評。他隨身帶著胃藥行程2萬餘公里,跑遍了西藏的7個地區,深入到40多個縣調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並領導查辦了20多起大案要案,圓滿完成了自治區黨委交給的任務。他還積極想辦法,創造條件完善和擴建了區紀委、監察廳幹部培訓中心,開通了區紀委、監察廳機關內部與7個地區紀檢監察機關的微機網路,給機關幹部職工家裡安裝了有線電視,為全藏每個縣紀委、監察局解決了一輛辦案用車等,被國家民政部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榮譽稱號。 忘我工作是王和民的一貫作風。翻開王和民2000年目標管理個人檔案,在3月份有這樣的記載:討論案件19件(次);審閱了4個人的案卷材料;撰寫了3個案件的報告或意見;審閱、修改、報送各種文書、報告49件(次)…… 綜合處保管這些檔案的同志說:“和民同志乾起活來不要命。2000年審理成克傑案只有4天時間,他帶著我們在辦公室里整整呆了4天4夜,困了趴在桌子上打個盹,餓了吃包速食麵,直到任務完成。” 有人見王和民比較瘦,就判斷他睡眠不足。對於這一點,王和民自己也承認,因為他琢磨事,一遇什麼事沒辦完,即使躺在床上也睡不著。王和民的妻子對此最清楚,也最為擔心,因為王和民還有個習慣,就是騎腳踏車也喜歡琢磨事,路上車那么多,出個事怎么辦?因此,每天出門前妻子總要叮囑一句:路上注意點! 這就是王和民。他以自己的身心,傾訴著一個共產黨員對黨的忠誠!
王和民:到基層了解真正的西藏
王和民 援藏期間任西藏自治區紀委副書記,現任中紀委駐商務部紀檢組長 拉薩經常停電,晚上凍得根本無法入睡,想想北京家中的暖氣,感慨在西藏工作幾十年的援藏幹部是多么的不易。 ——王和民
王和民在西藏時,很瘦。那時的他,“瘦”是最突出的特點。他比過去胖多了。 王和民現任中紀委駐商務部紀檢組長。
2006年,是王和民離開西藏多年後第一次前往西藏,西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於後去的援藏幹部來說,工作和生活條件好多了。他期望,能再有機會去,因為西藏的每一個變化都讓他欣喜。
要了解真實的西藏,一定要到基層去
1995年6月29日,王和民作為中央國家機關第一批援藏幹部前往西藏,擔任西藏自治區紀委副書記。在這支由80多個人組成的隊伍中,他的年齡不算最大,但級別是最高的,正局級。
在飛往拉薩的時候,他在想,這個援藏機會得來不易,是自己爭取的。就在5月的一天,王和民從河南出差回京,正是參加援藏報名的最後一天,王和民報了名,成為中紀委第一個援藏幹部。
都說高寒缺氧的世界屋脊既是生命的禁區,也是生命的疆場。作為援藏幹部,他們來到西藏的主要任務是要發展西藏,同時把反分裂的鬥爭放在第一位。要帶著神聖使命在海拔近4000米的雪域高原上工作生活1000多個日日夜夜,對援藏幹部來說,是在預支自己的生命。
來西藏前,王和民就知道,在西藏要克服缺氧的第一道關。來前他就做好心理準備,可能會有缺氧反應,可他實在比其他人幸運,一點都沒感到頭重腳輕,只是夜間睡眠不是太好。他迫切地希望了解真實的西藏。
要了解西藏,不能只是呆在拉薩,要到下面去。所謂的“下面”,主要是指離開拉薩和雅魯藏布江沿線的縣和牧民散居區域。西藏面積很大,人口很少,大一點的縣五六萬人,小縣也就幾千人。藏族牧民喜游居生活,哪裡有草和水,就趕著牛羊到哪裡,所以走在高原上,幾十公里見不到一個人是很正常的。 那時的西藏常常停電。王和民剛去西藏時,自治區分了一套三居室給他住,他想自己是一個人用不了那么大的房間,就把這套房讓給了一個進藏幾十年住房條件不好的同志。他則住在一間小屋子裡,用公共廁所。拉薩經常停電,晚上凍得根本就無法入睡,想想在北京家中的暖氣,感慨在西藏工作幾十年的援藏幹部是多么的不易。拉薩是這樣,下面的情況則更是不容樂觀了,許多地方根本就沒有電。王和民去過措勤縣的一個半定居點,進到一戶人家,這家主人買了一輛東風卡車跑運輸,掙了一些錢,家裡擺滿了家電,可是都用不了,因為沒有電。 王和民說,拉薩缺電的情況在羊湖電站建成後,已有了很大改善。 王和民曾來到一戶老百姓家裡,這家人領養了一個孩子,女主人躺在牆角處,是患了肝腹水,肚子鼓得很高,沒錢醫治,而且那地方很偏遠,沒有路,平時根本就沒人能走到那裡。同行的人把身上帶的所有的藥都拿了出來給這家人。
他還去看了藏區的學校,學生們吃的住的都是那么艱苦,在內地城市人的眼中,那根本一分鐘也呆不住。
王和民還感到西藏老百姓需要增加商品意識。比如,藏民們因為信教的緣故,他們即便養很多的牛羊都不會賣。政府在這方面一直在給老百姓做工作,希望牧民們不僅自己吃,也可賣,以改善生活。2006年,當王和民再次去西藏時,此時的西藏早已成為世界各地的旅遊熱點,藏民們有了較強的商品意識。 王和民說,藏族的老百姓淳樸厚道,只要見到陌生人去他家,即便家境很窮,也會把家中最好的東西拿出來給你吃。
在不長的時間裡,王和民就走遍了西藏的7個地區40多個縣。援藏工作結束後,他給中央匯報時這樣寫道:西藏的穩定,首先要解決農牧民的生活問題。
老一代援藏幹部每人都是一本書
從1950年18軍進軍西藏開始,近半個世紀以來,從中央機關到全國各地,源源不斷地以各種方式,送去了一批又一批援藏者。如今,高原上有許多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進藏幹部,有的是夫妻長年分居兩地,有的是藏漢通婚留在西藏。他們默默無聞地一乾就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王和民接觸了好多這樣的援藏幹部。老一批的援藏幹部每人都是一本感人的書。過去的援藏幹部和王和民他們不一樣,王和民他們是三年一輪換,而過去很多援藏幹部的後代也在西藏,是獻了青春獻子孫。老的援藏幹部們都有著需要解決的困難,比如孩子到內地上學問題,年老退休之後想再回到內地,住房如何解決也是一個大問題。還有一些在西藏工作10多年,回到內地工作後,身體不適當調整,這個人說沒就沒了。總之,西藏每一步的發展都凝聚著無數個援藏幹部的鮮血和汗水。
王和民談起了自治區監察廳的一位副廳長。當時,王和民剛到西藏時,就是把三居室的房子讓給他住的。這位副廳長也剛從日喀則地區調上來,他上世紀60年代從四川去了西藏,家人在四川,後來孩子也去西藏了。幾十年來,他一個人在西藏,每隔兩三年才回一次四川和親人團聚。王和民能想像得到,這位副廳長在偏遠地區工作的那個時期,生活和生存條件異常艱難,加之長年夫妻分居兩地,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西藏。
有一位在西藏工作10年的援藏幹部在日記中記述自己的心情,不禁讓人動容—— “當我躺在床上蜷縮著身子又一次體驗高原反應的時候,我的心飛回家裡——我多想妻子能給我拿一片藥,我多想兒子能給我遞一杯水;我多想牽一下妻子的手,我多想去撫摸一下兒子的頭,哪怕只對他們說幾句話。然而,這一切太奢侈了,這一切都是妄想。”
西藏的蔬菜等食物很匱乏。有一次,王和民出差到縣裡,食堂里有幾根發黃的黃瓜,就是他們幾天的蔬菜。在縣裡工作的援藏幹部和單身的幹部們幾個人一起搭夥吃飯,很多縣長縣委書記下班之後就去街上買牛糞,回宿舍燒火做飯。
在王和民他們這批援藏幹部之前,曾派過援藏八年的幹部,那些幹部們一到八年也開始想辦法往回調。王和民在自治區紀委工作,有好些援藏幹部請求協調調回內地,王和民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終於調走了兩對夫妻回內地。事實上,至今仍留在西藏的龐大的援藏幹部隊伍,真正能調回內地的是少數,有的在原地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崗位,有的已經適應了西藏的生活。
西藏山高路難行,很多時候,危險就會悄悄降臨。這也是援藏幹部們所要面臨的。和王和民一同進藏的一位幹部就因為車禍而癱瘓。而王和民,也經歷了一次危險。
那是一次從拉薩去阿里的路上,一路上,遇山翻山,遇河過河,在穿過一條湍急的河流時,王和民的這輛車突然熄火,眼見車窗外黃水已過車頂,王和民還未意識到危險的來臨,只是焦急地看著司機在不停地點火,終於車著了,越上了河岸。上岸後,他坐在河邊抽菸時,才想起剛才一幕有些後怕,萬一點不著車,大家從車裡都出不來了。
藏民心中的親人解放軍 由於訊息閉塞,地處偏遠的西藏老百姓家中還掛著毛主席的像,他們對毛主席和解放軍有著深厚的感情。外面的世界怎么變化,他們不知道,只知道遭遇天災後,那些穿著綠軍裝的人會來幫他們。
王和民講了一件事。1998年藏曆新年,王和民帶著司機從西藏去青海的格爾木,行程1000多公里。1997年9月之後,藏北地區一直下雪,造成幾十年不遇的雪災。救災的解放軍官兵很快趕到那裡。沿途看到在冰天雪地里凍死的牛羊,路面是發亮堅硬的冰塊。夜裡,王和民他們到達唐古拉山下面的安多縣,這裡海拔4700米。他們準備到縣招待所住宿,但救災部隊已住滿了。不遠處,縣委縣政府的辦公樓里燈火通明,幹部們在商議救災事宜。王和民在另一個招待所終於找到一間可以住的房間。有一個營長模樣的軍人來到他們房間問,有什麼困難需要幫助可以告訴他們。軍人的臉因紫外線和寒冷而變得黑而紫,嘴唇乾裂。招待所給了他們半紙箱牛糞,剛好夠燒一壺水,但點了半天,牛糞因為受潮,點不著,他們把報紙和筆記本都給撕了一起燒都點不著,最後在車上弄了一點汽油才點著。那天的溫度是零下20多度,很冷很冷,再一看,房頂是破的,都能見到天,冰拄子還懸掛在那裡。王和民和司機穿著軍大衣又蓋著棉被還是縮成一團睡不著。王和民心裡就想,這樣艱苦的環境,那些解放軍在這裡救災那么長時間,需要堅強的毅力才能堅持。第二天一看見那些戰士,個個臉上都是乾裂發紫。戰士們晚上住在冰窟里,白天則是開著車拉著糧食和飼料,在空曠荒蕪的高原上到處尋找受災的牧民,往往一走就是好幾天甚至是一周才能回來。 那個冰冷的夜晚,讓王和民一生難忘。
而那一路翻越崑崙山,在大雪中艱難行進的感受,讓王和民感到,之後青藏鐵路的建成對於西藏的發展有多么重大的意義。
援藏工作經歷對人生的影響
1998年6月,王和民完成了援藏任務回到中紀委擔任案件審理室主任,2006年擔任中紀委駐商務部紀檢組長。
西藏三年對王和民的影響很大。首先是對人生的影響,那樣艱苦的環境都工作過了,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其次是對工作的影響。到西藏工作後,他學會了換位思考,即處理事情要和當地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王和民在中紀委的同事說,他回來後,就率先進行改革,如,改變審理案件的觀念不能死扣條文,推動副處級幹部的競爭上崗等等。
他們這批援藏幹部每年都會聚一兩次,每次談的也都是西藏的話題,對西藏的感情已割捨不開。王和民說,就在記者採訪他的前兩天,他還看到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慶黎答記者問,說要解決藏區老百姓的安居工程,再過兩三年,就能解決。王和民說,這方面的問題解決了,就太好了,他很關注這方面的事情。
他說,現西藏發展變化很大。不過,如果要真正去了解西藏,不要總去拉薩、日喀則等城市。而是要去更偏遠的地方。
王和民說,中央關於西藏的政策要貫穿到基層還是要靠人,所以要用好人,用好資金。只有這樣,才能讓西藏200多萬人真正體會到生活水平提高,西藏就會更加穩定更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