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暉繪林黛玉圖》是現代畫家王叔暉創作的一幅仕女畫,從起稿到完成大約只用了十幾天時間,這在王叔暉的創作中是不多見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叔暉繪林黛玉圖
- 時代:現代(1978年)
- 作者:王叔暉
- 類型:中國名畫、國畫
- 收藏單位:私人收藏
藝術鑑賞,作品簡介,創作背景,畫家簡介,
藝術鑑賞
王叔暉不但在選取場景上獨具慧心,而且在選擇出現在畫面里的事物上的用心之巧也讓人嘆服。畫面上除了林黛玉之外,還有一隻鸚鵡,它與黛玉遙相呼應。鸚鵡雖能學舌,卻並不“解語”,所以這—只可愛的鸚鵡並沒有給畫面帶來溫暖與活力,反而更顯出黛玉精神上的孤寂冷清——“嬌羞默默同誰訴?倦依西風夜已昏”。在黛玉的身後,有—件擺設,是樹根做成的花架,上面擺放著—塊石頭。這件擺設在形式上以不規則的曲線造型為主,與規矩的地面、窗戶等形成對比,互相穿插呼應,使畫面和諧而豐富,增強了節奏感;在內容上,一方面與黛玉自然純潔的心性相吻合,另一方面似乎在暗示藏於她內心、帶給她悲喜的木石前緣。至於窗外那竿竿修竹,用意比較明顯:一是點明主人公的身份。林黛玉所居住的瀟湘館正是“—帶粉垣,裡面數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二是以竹子來比喻林黛玉高潔的品性。竹子枝幹挺拔,修葉常翠,且自身有節,外直中通,恰似黛玉“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孤高自許,目下無塵”的性格特徵。畫中竹子的取勢與林黛玉一致,暗喻二者在精神上的一致性。
從構思上來看,王叔暉的《林黛玉》匠心獨具:黛玉不在葬花,不在讀《西廂》,也不在焚詩稿,而僅僅是獨坐紗窗。這種消失了具體章節、事件的模糊性敘事,擴大、豐富了作品的內涵;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也更符合曹雪芹對林黛玉的模糊性描述。曹雪芹對林黛玉的外貌沒有直接具體的描寫,她的形象是縹緲模糊的。除了“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以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吧、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的虛幻概念,林黛玉在曹雪芹筆下本來就是—個符號化了的人物。繪畫與文學不同,對人物的形象、衣飾的描述是具體的,但王叔暉巧妙地用情節上的模糊性代替了原著中形象上的模糊性。這種不定點的置換,保持了與原作感覺上的一致,避免了由於人物形象的具體化而導致的褊狹。選擇黛玉獨坐紗窗的情景,也很符合原作對她的描寫。書中寫林黛玉“不是悶坐,就是長嘆,好端端的不知為什麼,常是自淚不乾的”。林黛玉在自己的詩中也多次提到獨坐紗窗這樣的情景。可見,王叔暉在畫中所描繪的這—情景很符合林黛玉的性格和習慣,看似平淡無奇,實則包孕豐富,含蓄蘊藉,令人回味無窮,有不言而言之妙。
作品簡介
或許這是由於林黛玉的形象已在她心中蘊藏多年,創作欲望強烈,所以能夠一氣呵成。王叔暉在創作(林黛玉》時已66歲,歷經人生風雨洗禮,繪畫風格已經成熟。自1957年創作了工筆畫(晴雯補裘》,11年來,這是她重畫<紅樓夢》的第—幅作品,凝結了她多年來對《紅樓夢》的熱愛和思索。《林黛玉》在完成的第一時間就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堅定了王叔暉創作“紅樓十二釵”的信心。此畫也成為王叔暉工筆重彩畫的代表作之一。
創作背景
這幅作品技法成熟,呈現出渾厚典雅的畫風。王叔暉的仕女畫既繼承傳統又有許多創新。這幅《《林黛玉》,人物形象生動傳神,把林黛玉不肯向現實妥協,高潔脫俗,但又孤立無援,精神上陷入孤寂苦悶,愁腸百結而無處訴說的神態刻畫得入木三分。衣紋勾線勻挺流暢、勁健有力,落墨潔淨,設色清雅沉艷,在“盡精微”中體現“致廣大”的精神氣度,毫無明清以來仕女畫中所常見的委靡之氣。同時,我們在這幅畫中也可以看到王叔暉對西方繪畫經驗的借鑑。屋內的地板、陳設都合理地吸收了西方繪畫的比例、解剖、透視等創作技巧,並且把明暗表現創造性地融入到平面的敷色之中,既增強了畫面的空間感、體積感,又保持了古典的審美情趣。
畫家簡介
王叔暉(1912--1985),字郁芬,祖籍浙江紹興,生於天津,後定居北京,是我國當代著名女畫家,擅長工筆重彩人物畫、連環畫。她自幼喜歡繪畫,15歲人中國畫學研究會,先後師從吳鏡汀、徐燕孫、吳光宇等名家學習中國花鳥畫與人物畫。同時,她還精研傳統技法。在眾多歷代名家中,仇英、陳老蓮、改琦對她的影響最大。其畫作題材以古代仕女為主,作品有連環畫《西廂記》、《孔雀東南飛》、《梁山伯與祝英台》、《生死牌》、《楊門女將》,單幅人物畫有《王昭君》、《李清照》、《花木蘭》等,晚年以《紅樓夢》人物創作為主。連環畫《西廂記》獲第一屆全國連環畫評獎一等獎。王叔暉生前為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員,曾任中國美協理事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