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研究員)

王占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研究員)

王占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研究員 ,九三學社社員,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研究員。 中國地質災害研究會滑坡崩塌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土壤學會土壤侵蝕水土保持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水土保持學會會員,中國地理學會會員,中國土壤學會會員。 長期從事於土壤侵蝕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占禮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陝西
  • 出生日期:1960年4月
  • 畢業院校:西北大學地理系
  • 職稱: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研究員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

人物經歷

1978.3—1982.1,西北大學地理系,本科生,學士學位;
1996.10—1998.1,英國埃克塞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地理系,訪問學者,合作者為國際大陸侵蝕委員會主席、國際水沙科學學會主席、世界泥沙研究學會主席D.E.Walling教授;
1999.9—2003.1,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環學院,博士研究生,博士學位。
1982.1—1994.8,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見習、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
1994.9—1999.9,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副研究員;
1999.9—2000.11,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研究員;
2000.12—,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員;
2003.9—,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知識創新工程研究員;
2005.1—,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
2005.10—,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導師。

研究方向

土壤侵蝕預報模型,土壤侵蝕過程,土壤侵蝕因子評價,耕作侵蝕及其效應,坡面水文模型,坡面侵蝕動力學模擬,降雨物理,侵蝕生產力關係,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

主要貢獻

1982年元月大學畢業以來,一直從事於土壤侵蝕研究,先後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10幾個研究項目,參與了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等10幾個研究項目,在土壤侵蝕科學的諸多方向開展了研究。
坡面水蝕過程研究
針對黃土區坡地不同下墊面特徵,進行了大量野外模擬降雨條件下的侵蝕過程試驗研究。尤其採用大規模室內模擬降雨同步觀測試驗的方法,對黃土坡面侵蝕過程中坡面產匯流特徵與水力學參數、入滲、雨滴分離與不同方向擊濺輸移、徑流挾含沙與徑流侵蝕及泥沙匯集等在不同雨強條件下隨地形及降雨過程的時空動態演變過程及其相互作用關係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
黃土高原土壤因子對侵蝕影響的認識出發,提出一種黃土高原土壤抗沖性的研究方法。與周佩華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其他成員一起率先採用放水沖刷試驗的方法研究了土壤抗沖性。基於對野外不同地區放水沖刷試驗及徑流小區觀測資料的分析,從坡度、植被類型及土質三方面對黃土高原不同類型區土壤抗沖性影響因子的作用進行了研究。
土壤侵蝕暴雨標準及土壤侵蝕降雨
影響因子研究首次通過模擬降雨試驗方法並結合臨界穩定入滲率擬定了黃土高原土壤侵蝕長、短歷時暴雨標準。從年雨量、汛期雨量、次雨量、降雨動能、降雨侵蝕力、侵蝕性暴雨、日雨量大於等於50毫米降雨、特大暴雨的特徵、侵蝕作用及其分布與分區等方面對黃土高原土壤侵蝕降雨影響因子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
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環境效應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大規模開發建設項目造成的水土流失成為廣泛關注的環境問題。從神府—東勝礦區河道沿程橫向變位與人為影響的關係及開礦前後河道沖淤演變等河勢變化特徵,河道鬆散堆積物的特徵及其對河道輸沙、洪水含沙、河道淤積、行洪斷面與行洪能力影響等方面對神府—東勝礦區一、二期工程水土流失環境效應進行了研究。
區域水土流失評價模型及動態變化分析研究
黃土高原侵蝕產沙與水土流失治理強度皆大的河龍區間西部地區為研究區域,在收集分析上世紀50—80年代該區域歷年黃河各支流徑流、輸沙資料及各縣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治理資料的基礎上,建立了分析該地區土壤侵蝕動態變化的區域土壤侵蝕模型,研究了該區域50—80年代相鄰年代的侵蝕動態變化及徑流與水土保持治理因子分別對動態變化的貢獻率
水土流失監測方法研究
提出中國水土流失小區監測體系方案,其中包括標準小區的坡度為5o。該方案的主體內容已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行業標準“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
水土保持實踐對侵蝕模型的迫切需求出發,對黃土坡面侵蝕模型採用分散式經驗模型建模,分別建立坡面水文估算模型及不同侵蝕帶非過程模型,模型中的動力因子採用徑流,各子模型集成為總模型,結合GIS預報坡面徑流、侵蝕與產沙空間分布。
坡面土壤侵蝕預報物理模型研究
帶領創新小組套用理論力學、水力學、泥沙運動力學、土力學、土壤物理學等學科理論,以研究坡面不同侵蝕過程階段侵蝕動力與抗侵蝕阻力的構成、描述及各種力之間的作用關係為核心,結合GIS研發具有時空動態預報功能的坡面侵蝕過程物理模型,包括坡面水文模型、坡面降雨-徑流能量基本物理模型、坡面土壤分散能力物理模型、坡面徑流挾沙能力物理模型、坡面徑流輸沙-侵蝕物理模型。
土壤侵蝕力學學科建設
鑒於侵蝕影響因素的複雜性,以及土壤侵蝕主要發生在分水嶺至河道的坡地空間,具有獨特的水-土界面、水-土相互作用機制、水沙運動特徵、微地貌演化規律,是一個獨特的研究領域,但缺乏自身理論體系。因此,建議以坡地流水力、坡地流泥沙運動力、坡地土壤抗侵蝕力、坡地兩相流侵蝕力、坡地流動力地貌學作為土壤侵蝕力學分支學科加強研究,形成土壤侵蝕理論,並為土壤侵蝕研究開拓廣闊的發展空間。
耕作侵蝕研究
在國內率先開展了耕作侵蝕及其效應研究。採用施放示蹤材料進行耕作侵蝕試驗、理論推導、測量、137Cs示蹤總侵蝕及重複耕作的方法,研究了耕作侵蝕過程中的土壤再分布規律、耕作侵蝕模型、耕作侵蝕強度及其空間格局、耕作侵蝕對銫—137分布的影響、耕作侵蝕對總土壤侵蝕的貢獻、耕作侵蝕對水蝕的影響、耕作侵蝕對土壤生產力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