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前,1979年考取東北師範大學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研究生,1982年畢業,獲得碩士學位。1991年評為副教授,1993年破格評為教授。1997年到東北大學在職進修博士學位,2000年3月獲得博士學位。2000年7月起,協助陳昌曙教授指導博士研究生。2002年5月調入大連理工大學。現任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科學技術哲學、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專業博士生導師。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負責人、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科學技術與工程倫理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技術哲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工程哲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科技文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自然辯證法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遼寧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遼寧省認知科學學會副理事長、遼寧省哲學學會常務理事、大連市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常務理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前
- 國籍:中國
- 職業:自然辯證法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 畢業院校:東北師範大學
- 主要成就:工程哲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 研究領域:技術哲學、科技思想史、科技倫理
個人履歷
主要兼職
研究領域
圖書作品
著作
譯著
論文作品
科技哲學方向
2.數學抽象度的哲學分析,哲學研究,1985,11
3.哲學和自然科學關係的若干問題,哲學研究,1987,8
4.從中醫取“象”看中國傳統抽象思維,哲學研究,1993,4
5.哲學教學的哲學研究,哲學研究,2001,7
6.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評《陳昌曙技術哲學文集》,哲學研究,2003,1
7.“由技至道”——中國傳統的技術哲學理念,哲學研究,2005,12
8.近四十年我國數學哲學觀念演變的初步考察,自然辯證法通訊,1989,5
9.兩種“萬物皆數”觀念及其對科學發展的影響,自然辯證法通訊,1994,4
10.李約瑟對中國傳統科學思維研究的貢獻,自然辯證法通訊,1996,2
11.警惕“學”、“術”分家的傾向,自然辯證法通訊,2000,5
12.我國技術發展中的文化觀念衝突, 自然辯證法通訊,2001,3
13.倡導有本土特色的技術文化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2003,4
14.亞伯拉罕.魯濱遜的數學哲學思想初探,自然辯證法通訊,2005,4
15.現代數學與辯證思維,自然辯證法研究,1985,2
16.西方科學思想的文化特徵及其對科學交流的影響,自然辯證法研究,1991,5
17.中國古代科技思維方式芻議,自然辯證法研究,1993,3
18.略論有機的數學觀,自然辯證法研究,1996,7
19.中國傳統知識的量化特徵及其對數學發展的影響,自然辯證法研究,1999,9
20.略論中國近現代技術發展的文化多樣性,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2
21.技術產生和發展的認知特點,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2
22.“器官投影說”的現代解說,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2
23.中國傳統的有機論思想,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8,2
24.技術進步能否天人和諧,科學對社會的影響,1999,4
25.知識與行為的統一 科普研究,1997,2
26.中國傳統科學中“取象比類”的實質和意義 ,自然科學史研究,1997,4
27.關於“有機整體”的認識誤區及其思想根源,社會科學輯刊,1996,3
28.中國傳統技術觀念對技術現代化的影響,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6,3
29.中國傳統科學思想的現代價值,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8,4
30.我國技術發展中“以人為本”的歷史反思,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1,3
31.技術價值特點分析,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1,4
32.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功能,東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4
33.論“象思維”的機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2,3
34.論和諧的技術觀,哲學研究,2008,8
35.“視域"的認識論意義,哲學研究,2011,11
36.“模型"的認識論意義,哲學研究,2013,5
37.道德想像力:含義、價值與培育途徑,哲學研究,2014,5
38“以道馭術"——我國先秦時期的技術倫理及其現代意義,自然辯證法通訊,2008,1
39.技術文化視野中的“道”“技”關係,自然辯證法通訊,2010,6
40.傳統觀念對中國現代科學文化的潛在影響,自然辯證法通訊,2012,6
41.理工科大學“自然辯證法”學科定位對學科發展的影響,自然辯證法研究,2009,10
42.STS視角的技術風險成因與預防對策,自然辯證法研究,2010,1
43.網路中的虛擬自我新探,自然辯證法研究,2011,2
44.在理工科大學開展工程倫理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自然辯證法研究,2011,10
45.STS視角的符號消費本質探析,自然辯證法研究,2012,2
46.機體主義視角的技術哲學探析,自然辯證法研究,2012,11
47.“以道馭術"的內涵與價值——答陳雲的相關商榷文章,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1
48. 網路技術引發的虛擬自我認同危機與倫理建構,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09,6
49.我國科技傳播的異化形態研究,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1,1
50.技術倫理視角的我國宋代社會風氣評析,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2,2
51.論技術倫理學的內在研究進路,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2,3
52.實踐有效性視角下的納米倫理學,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9,21
53.歐美工程風險倫理評價研究述評,哲學動態,2010,9
54.社會技術系統論視角下的工程倫理學研究,道德與文明,2010,6
55.現代技術與奢侈關係的倫理反思,倫理學研究,2011,1
56.納米技術風險管理的哲學思考,科學通報,2011,1
57.論詩意的技術,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2,1
58.勸導技術的倫理意蘊,道德與文明,2012,1
59.道德可以被物化嗎?——維貝克“道德物化”思想評介,哲學動態,2013,3
60.機體哲學研究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理論版),2013,8,6
61.從機體分析視角研究“中國道路”,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8,9
62.從“臨界效應”看中國哲學的現代價值,哲學與文化,2015,3
63.On Guarantee-system of ST Ethical Practice in the Present Age,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Proceedings of the Thirteen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Volume 2, College Publications 2011,351-357
64.Dao and Phronesis : Comparing Approaches to Ethics and Technology, Converging Technologies, Changing Societies, SPT2009,The Netherlands, 185-187
65.The Ethical Assessment of Technology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Background, Proceedings of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Kobe: Applied Ethics and Applied Philosophy, 2010,22-28
66.The Practical Approaches to Technology Ethics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Ethics and Applied Philosophy in East Asia, 2012,74-83
67.Engineering Ethics Studies: From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Effectiveness,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Ethics and Applied Philosophy in East Asia, 2014,42-51
68.Directing Engineering Ethics Training toward Practical Effectiveness,Technology in Society,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