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印,山東濟南人,1951年10月出生。中國首批博士學位獲得者,德國洪堡基金研究員。主要從事泥沙運動規律和江河治理方面的科研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兆印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濟南人
- 出生日期:1951年10月
- 職稱:教授
人物經歷,學習工作經歷,研究工作經歷,社會兼職,主要榮譽,研究方向,國際交流,論文與專著,
人物經歷
學習工作經歷
1969.3 – 1975.8: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一團兵團戰士(排長)
1975.9 – 1976.10:山東地質局第三地質隊鑽工
1976.10 – 1979.8:中南工業大學地質系學生
1979.9 – 1983.5: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水科院)研究生部碩士研究生。獲工學碩士學位,導師清華大學錢寧教授
1983.6 – 1985.5: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獲工學博士學位,導師清華大學錢寧教授
1985.5 – 1989.2:水科院泥沙所工程師,主持三峽工程泥沙模型試驗
1989.3 – 1989.7: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水工研究所訪問學者
1989.8 – 1991.1:水科院泥沙所高級工程師
1991.2 – 1992.12:德國洪堡基金會研究員
1993.1 – 1994.12: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校長基金會特邀研究員,水文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1995.1 – 至今:國際泥沙研究培訓中心教授級高工,博士生導師
1996.6 – 1997.12:英文學術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副主編,代理主編
1998.1 – 至今:英文學術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主編
1999.12 – 至今:清華大學教授。兼荷蘭水利研究生院IHE Delft,香港大學外聘教授
2003.1 – 至今:義大利巴利大學外聘教授,國際水利學會(IAHR)會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iver Basin Management”副主編
研究工作經歷
1979-1985:在錢寧教授指導下研究高含沙水流運動機理
1985-1991:三峽工程重慶港區泥沙模型試驗項目負責人
1986-1987:珠窩水庫泄空沖刷粘性淤積物的模型試驗研究項目負責人
1988-1991:獲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青年科學基金資助研究非牛頓流體固液兩相流運動
1989.8-1991.1: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基金會資助研究非恆定水流中泥沙的起動
1989-1991:指導碩士生研究冰蓋流及冰蓋流輸沙
1990-1991:小浪底水庫壩前防淤泥沙模型試驗項目負責人之一
1991-1992 :洪堡基金會資助在德國研究非牛頓體湍流運動
1992-1994:在卡爾思魯厄大學指導碩士研究生研究"土石流運動及其輸沙能力"和"人類活動對中國淮河防洪的影響"
1992-1995 : 參加歐共體項目"Euro-slope"研究山坡穩定和山區輸沙
1993-1994:在德國研究大氣邊界層模擬以及污染氣體的擴散運動
1995-1997:作為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治河專家參加黃河三角洲可持續性發展研究 項目“Suppor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UNDP Project No.CPR/91/144) ,為項目組核心專家和主要報告人,負責研究控治黃河尾閭擺動, 水資源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的方略, 並負責整個項目組向聯合國提交學術報告和進展報告
1995-1998: 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首屆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研究非恆定流輸沙高含沙水流和土石流,項目編號59425005
1994-2000:與德國著名學者如Prof.E.Plate, Prof.Bechteler, Prof.Ergenzenger等組織德中非恆定流輸沙和中德非恆定流輸沙合作研究,得到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基金會和中國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支持,在中國舉辦兩次國際學術討論會和在德國舉辦兩次工作會並出版論文集。德國科學基金會(DFG)已經批准支持第三次德中非恆定流輸沙學術討論會2000年10月在慕尼黑舉行,主要資助中方學者參加會議。
1996-1999:指導博士生研究"土地利用的變化對流域產沙和環境的影響以及人工神經網在產流產沙中的套用"
1997-2000:指導博士生研究"土石流入匯對主河淤積和河床演變的影響" 以及"高含沙水流長距離輸沙的穩定性及其在黃河治理中的套用"
1997-2001:指導博士後研究“河口萎縮的機理和防止策略”
1998-200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大課題"江河泥沙災害的發生機制及防治策略"項目第二負責人(項目號:59890200), 項目第三課題“ 泥沙運動對江河洪水災害特性的影響機理”第一負責人
1999.3 :主持由中國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美國自然科學基金聯合支持的中美泥沙災害學術討論會,與美方學者共同主編論文集
1998-2000:主持國際隨機水利學學術大會(大會組委會主席), 86位外國學者20位中國學者參加
2000- :國際水利學會亞太地區分會理事、國際水利學會中國分會副主席
1999-2003:指導博士後研究“環渤海水質泥質以及渤海富營養化和赤潮的數學模擬”,指導博士後研究“我國典型河口底泥污染及水污染研究”
1999-2002: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香港研究資助局重點項目“河口海岸泥沙、水流及污染物相互作用的機理與模型研究--以渤海灣與深圳灣為例”
2000-2002:主持第二屆國際防洪學術大會(大會組委會主席), 130多位外國學者40位中國學者參加
2001- :國際水利學會沖積水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2003-2006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研究項目”植被侵蝕動力學及其套用”
2004-2006: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香港研究資助局重點項目“河流水沙環境生態綜合管理--以東江為例”;主要研究人員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項目“河口泥沙需氧量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
2004-2008:主持國家科技部973研究項目”長江流域水沙產輸及其與環境變化的耦合機理”的第六課題“流域生態與水利工程最佳化調控”
社會兼職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國際泥沙研究培訓中心顧問委員會主席
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主編
清華大學教授
國際水利學會(IAHR)理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IHP國際泥沙項目(ISI)專家指導委員會成員
世界泥沙研究學會(WASER)秘書長
兼荷蘭水利研究生院IHE Delft、香港大學和義大利巴利大學外聘教授
國際水利學會會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iver Basin Management”副主編
主要榮譽
曾主持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港合作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國際合作項目、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級科研項目10餘項,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120餘篇,由國際出版社出版英文專著和編著7部,出版中文專著和譯註2部。1989年獲水利部錢寧泥沙科學獎;1990年獲水利部為三峽工程泥沙問題研究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獎;1991年獲國家教委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博士稱號;1994年 獲英國劍橋獎傳記中心20世紀個人成就獎;1995-1997年獲獲水利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各一次,水利部科技進步三等獎二次。2004年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2011年度漢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這是首位大陸籍華人獲此殊榮。
1989年獲水利部錢寧泥沙科學獎
1990年獲水利部為三峽工程泥沙問題研究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獎
1991年獲國家教委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博士稱號
1994年獲英國劍橋獎傳記中心20世紀個人成就獎
1995-1997年獲獲水利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各一次,水利部科技進步三等獎二次
2004年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獲獎項目“泥沙運動力學基本理論”(第3完成人)
2011年獲得漢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泥沙運動規律和江河治理方面的科研工作,研究方向為泥沙運動基本理論、非恆定輸沙理論、高含沙水流、植被侵蝕動力學、河流綜合管理、土石流、河道河口演變與整治等方面的理論分析、物理模型與數學模型。
國際交流
作為大會組委會主席,成功地組織和舉辦了第八屆國際隨機水力學大會、第二屆國際防洪大會、兩次中德非恆定流輸沙學術討論會、兩次中美環境泥沙學術討論會。作為河流水利學專題召集人和論文集主編,成功地組織了第29屆國際水利學大會(29th IAHR Congress)河流水利學40多分會場次學術討論。多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並作大會主題報告;如在12屆、13屆亞太地區水利學會大會上,第一屆國際防洪大會上,第二屆國際水論壇上,第29屆國際水利學會大會上,代表中國學者作大會主題報告。作為國際水利學會亞太分會理事,在新加坡舉行的13屆國際水利學會亞太理事會上提出將亞太地區水利學會總部移到中國的建議,得到了多數委員支持,已經成功地將IAHR-APD總部從曼谷移到北京。在第二屆國際防洪大會上主持成立了國際防洪大會常設委員會,並在中國水利部防洪抗汛減災工程技術培訓中心設立了秘書處。正在積極籌辦國際泥沙學會。
論文與專著
已經公開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在國際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150篇,在國內期刊上發表論文150篇,其中SCI收錄期刊論文50餘篇。在國外出版編著和專著9部,在國內出版專著譯著4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