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傑泓

王傑泓(王傑紅),武漢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用筆名楚泓、湛秋等,南開大學博士、武漢大學文學院出站博士後,主要從事藝術美學、電影理論與批評以及中國當代文藝思潮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傑泓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北武漢
  • 出生日期:1976年11月
  • 職稱:教授
基本信息,個人簡介,代表著作,代表論文,

基本信息

姓名 王傑泓
性別 男
在職情況:教授、博士生導師

個人簡介

王傑泓(王傑紅),曾用筆名楚泓、湛秋等,南開大學博士、武漢大學文學院出站博士後,武漢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藝術美學、電影理論與批評以及中國當代文藝思潮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迄今已在《南開學報》、《武大學報》、《陝西師大學報》、《國外文學》、《文藝評論》、《當代文壇》、《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等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40餘篇,著有《中國當代觀念藝術研究》、莊學研究專著《得意忘言》,主編《藝術概論》,參編《20世紀歐美已開發國家文化》、《文論專題》等。獨立主持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特別資助項目、武漢大學人文社科項目、自主科研項目各1項,參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211工程”項目、“三峽工程人文研究”項目等多項。論文曾獲“第十一屆全國美展”評論獎、“第七屆湖北文藝論文獎”一等獎、“武漢大學優秀教學研究論文”一等獎等獎項。個人曾獲“武漢大學優秀教師”、“武漢大學優秀學生班級導師”等稱號。

代表著作

《中國當代觀念藝術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獨著)。
《得意忘言》,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獨著)。
《藝術概論》,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主編)。
《文論專題》,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副編)。
《20世紀歐美已開發國家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參編)。

代表論文

《杜尚、博伊斯與中國當代觀念藝術的氣質》,《文藝評論》2012年第7期(獨撰)。
《觀念藝術:“諷喻”的歷史哲學》,《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年第1期(獨撰)。
《莊子詩學語言觀及其對後世的影響》,《美學與藝術研究》第3輯,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獨撰)。
《中國波普的圖像解析》,《戲劇之家》2011年第7期上半月(合作)。
《包浩斯與藝術設計教育的“中國化”問題》,《戲劇之家》2011年第1期上半月(合作)。
《視覺藝術視野中的三峽工程》,《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獨撰)。
《成長敘事與“革命”意義的消解》,《文藝評論》2010年第5期(合作)。
《現代化的“東洋”模式與中日對接》,《中國圖書評論》2010年第8期(獨撰)。
《“方言”視域與“中國生態美學”的建構》,《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合作)。
《“藝術概論”與博雅教育》,《中國大學教學》2010年第5期(獨撰)。
《一種“陌生化”體驗的十種講法》,《方式·方言――湖北美院當代油畫十人展·序論》(獨撰)。
《藝術能“可持續發展”嗎?》,《蘭州學刊》2010年第2期(獨撰)。
《觀念藝術:“諷喻”的歷史哲學》,“第十一屆全國美展·當代美術創作論壇”收錄(獨撰)。
《世紀末“學者散文”寫作的修辭分析》,《當代文壇》2008年第4期(合作)。
《崔健:大眾藝術中的“自由風格”》,《宜賓學院學報》2008年第7期(合作)。
《“居間”的辯證法》,《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8年第3期(獨撰)。
《有好的措辭,才有好的藝術》,《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獨撰)。
《“凝視”中的寶貝》,《黃岡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合作)。
《“寓言”的藝術作品》,《美與時代》2007年12月(下)(獨撰)。
《“陌生化”、“生活化”與戲劇藝術的審美張力問題》,《戲曲藝術》2007年第4期(獨撰)。
《智者戲謔》,《名作欣賞》2007年第10期(獨撰)。
《博伊斯、強迫症與中國觀念藝術的氣質》,《齊魯學刊》2007年學術理論專輯(合作)。
《“天火”:隱喻與敘事》,《小說評論》2006年春季號(合作)。
《當代中國觀念藝術的修辭語言論》,《畫刊》(《江蘇畫刊》)2006年第7期(獨撰)
《“寓言”:中國觀念藝術的修辭性向及其表征》,《美術觀察》2006年第5期(獨撰)。
《行為藝術語言論》,《南開學報》(哲社版)2006年第1期(獨撰)。
《現代性視域中的“身體寫作”》,《唐都學刊》2005年第6期(合作)。
《人學本體論及其實踐》,《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5年第5期(合作)。
《大眾藝術:一種“居間”的精神與品格》,《華僑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獨撰)。
《修辭闡釋:美學、意識形態與“和合”》,《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第8輯(合作)。
《“萌芽代”作家創作綜述》,《高等函授學報》(哲社版)2004年第6期(合作)。
《虛無:後現代藝術的心靈史》,《河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年第4期(合作)。
《作者、讀者與文本動力學》,《國外文學》2004年第3期(獨撰)。
《張愛玲小說的“鏡子”意象》,《甘肅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合作)。
《DNA and Internet:藝術何為?》,《文藝報》2001年12月4日第1版(獨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