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忠(凝聚態物理專業碩士生導師)

王俊忠(凝聚態物理專業碩士生導師)

王俊忠,河北邯鄲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代物理教研室主任。1988年於河北師範大學物理系獲學士學位。1991年於四川師範大學固體物理研究所獲碩士學位。2000年於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2000年-2007年間,先後在中科院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德國Max-Planck微結構物理研究所,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新加坡國立大學做博士後或訪問研究工作。2007年7月-至今,在西南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任教。現任全國高校“熱力學與統計物理”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講課程,主要貢獻,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本科就讀於河北師範大學物理系(1984-1988);碩士就讀於四川師範大學固體物理研究所(1988-1991年);博士就讀於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1997-2000年),師從李伯臧研究員。2000-2007年期間,先後在中科院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德國Max-Planck微結構物理研究所、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新加坡國立大學信息儲存材料實驗室進行博士後或訪問研究,從事表面物理和磁學方面的研究。2007年6月回國受聘於西南大學物理學院,加入凝聚態物理團隊,耗資250萬元建成低溫STM實驗室,可在超高真空(10-11mbar)、低溫(2.5K)、強磁場(8T)等極端條件下研究單量子態或單自旋態的檢測。

研究方向

(1)新型量子材料(石墨烯和拓撲絕緣體)
(2)磁性納米材料,磁性分子薄膜
(3)外延生長半導體薄膜(無機和有機)
(4)表面和界面的原子結構/電子結構
研究設備
分子束外延生長設備;超高真空、低溫、強磁場掃描隧道電子顯微鏡(LT-STM);高/低能電子衍射等先進表面分析設備。

主講課程

承擔本科生《熱力學與統計物理》和研究生《磁學和磁電子學》課程。

主要貢獻

在低維物理、磁學、表面和界面方面共發表SCI論文50餘篇,其中Nano Letter 1篇,ACS Nano 1篇,Small 1篇,Applied Physics Letters和Physical Review B 10篇。文章被引用300多次。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為:(1)在有機半導體薄膜中發現了質量密度波的形成和傳播,發現這是一種新的應力釋放機制。(2)陣列針尖沉積方法,成功地把單分子磁體固定到固體表面。首次在實空間觀測到單分子磁體Mn12的分子軌道。(3)研究了並五苯分子的風車團簇,發現了局部手性和組織手性之間一種新的關係。(4)在半導體Si(100)表面製備出一維鎵金屬原子鏈,揭示了該原子鏈的成因和性質,為金屬量子線的製備提供了研究基礎。
在Physical Review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Nano Letters等著名期刊發表22篇SCI收錄論文,影響因子在3.0以上的論文有12篇,論文引用次數達300餘次。
科研成果
1. 基於單分子磁體的單自旋態製備和檢測: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重大研究計畫培育項目(2012.01-2014.12),80萬元。
2. 半金屬表面上分子手性的構築和識別: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面上項目(2012.01-2015.12), 61萬元。
3. STM研究有機薄膜台階失穩的動力學過程: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面上項目(2010.01-2012.12), 42萬元。
4. BiFeO3多鐵性薄膜的製備及其電、磁性質的研究:
教育部“春暉計畫”(教外司留[2009]525),2萬元。
5. STM研究有機外延薄膜的生長機制:
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教外司留[2010]609),3萬元。
6. 磁性隧道結中的電子輸運性質研究: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08年留學人員擇優資助經費,3萬元。
7. 單晶矽襯底上自組織生長磁性納米結構:
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CSTC008BB4003),3萬元。
8. 半導體表面的低維納米結構的製備和觀測:
西南大學博士基金(SWUB2007022),20萬元。
論文
[1] Direct observation of molecular orbitals in single molecule magnets Mn12 on Bi(111),Kai Sun, Kyunghua Park, Jia-Le Xie, Ji-Yong Luo, Hong-Kuan Yuan, Zu-Hong Xiong,,Jun-Zhong Wang* (通訊作者), Qi-Kun Xue,ACS Nano, 7, 6825-6830 (2013) (SCI影響因子12.0)。
[2] Chiral Pinwheel Clusters Lacking Local Point Chirality,Kai Sun, Ting-Na Shao, Jia-Le Xie, Meng Lan, Hong-Kuan Yuan, Zu-Hong Xiong,,Jun-Zhong Wang* (通訊作者), Ying Liu, and Qi-Kun Xue,(SCI影響因子8.3). Small, 8, 2078-2082 (2012)。
[3] STM study of rubrene monolayer on Bi(111): Structural modulation,J. Z. Wang, M. Lan, T. N. Shao, G. Q. Li, Y. Zhang, Z. H. Xiong, J. F. Jia, Q. K. Xue,Phys. Rev. B. 83, 235433 (2011) (SCI影響因子3.7).。
[4] Strain-driven formation of crystalline rubrene films on Bi(001),M. Lan, Z. H. Xiong, G. Q. Li, T. N. Shao, J. Z. Wang*(通訊作者),Phys. Rev. B. 83, 195322 (2011) (SCI影響因子3.7)。
[5] Comparative Studies of Pentacene and Perfluoropentacene Grown on Bi(0001) surface,J. Z. Wang, J. T. Sadowski, Z. H. Xiong, Y. Fujikawa, Q. K. Xue, and T. Sakurai,Nanotechnology, 20, 095704 (2009) (SCI影響因子3.8)。
[6] Spontaneous formation of Mn nanocluster arrays on Si(111)-7x7 observed with STM,J. Z. Wang, Jin-Feng Jia, Zu-Hong Xiong, and Qi-Kun Xue,Phys. Rev. B 78, 045424 (2008) (SCI影響因子3.7)。
[7] Ordered Ga wires formed on Si(100)-2xn: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study,J. Z. Wang, J. F. Jia, X. Liu, W. D. Chen and Q. K. Xue,Phys. Rev. B65, 235303 (2002) (SCI影響因子3.7)。
[8]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the resonant exchange coupling between two ferromagnets,J. Z. Wang, B. Z. Li and Z. N. Hu,Phys. Rev. B 62, 6570 (2000) (SCI影響因子3.7)。
[9] Interlayer exchange coupling between two ferromagnets with finite thickness,J. Z. Wang and B. Z. Li,Phys. Rev. B 59, 6383 (1999) (SCI影響因子3.7)。
[10] Trigonal Spitting of a S6 state ion,J. Z. Wang, W. L. Yu,and K. Fang,Phys. Rev. B 43, 2575 (1991) (SCI影響因子3.7)。
[11] Spontaneous vacancy array formation on FeSi2 and CoSi2 formed on Si(100)-2 x N,J. Z. Wang, J. F. Jia, H. Liu, J. L. Li, X. Liu and Q. K. Xue,Appl. Phys. Lett. 80, 1990-1992 (2002) (SCI影響因子3.8)。
[12] Artificial nanocluster crystal: Lattice of identical Al clusters,J .F. Jia, J. Z. Wang, X. Liu, Q. K. Xue, Z. Q. Li, Y. Kawazoe and S. B. Zhang,Appl. Phys. Lett. 80, 3186 (2002) (SCI影響因子3.8)。
[13] Quantum growth of magnetic nanoplatelets of Co on Si with high blocking temperature,M. H. Pan, H. Liu, J. Z. Wang, J. F. Jia, Q. K. Xue, J. L. Li, and C. K. Shih,Nano Letters 5, 87 (2005) (SCI影響因子12.1)。

獲獎記錄

獲2000年度中科院寶潔優秀博士研究生獎;2003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2005年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集體獎。
1. 2005年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 集體獎 (參與)。
2.2003年度 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 (參與)。
3.2000年 中科院寶潔優秀博士研究生獎。
4.1997年 邯鄲市跨世紀科學技術帶頭人。
5.1990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參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