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奎

王俊奎

王俊奎,固體力學家、航空工程教育家。在加筋圓柱殼的穩定性研究方面有先驅性貢獻。70年代以來,在我國力學界和航空工程界大力倡導新型複合材料與結構的套用和研究,並率領中、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對複合材料桿、板、殼結構的穩定性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為航空、航天結構的研製作出了貢獻。他還是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創始人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俊奎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西廣靈
  • 出生日期:1908年4月24
  • 職業:固體力學家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主要成就:國家級有特殊貢獻的科學家
個人簡介,成長曆程,成就及榮譽,人物經歷,

個人簡介

王俊奎,固體力學家。山西廣靈人。193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系。1936年留學美國,後獲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機械工程與航空科學雙碩士學位,1940年獲期坦福大學航空工程哲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科學研究學會高級會員、美國《套用力學學報》評論員、中美工程師協會副主席。194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系主任。1952年後,歷任北京航空學院教授、副教務長、分院院長,中國力學學會第一至三屆常務理事、秘書長。早年從事加筋板殼強度和穩定的研究。研究加筋圓筒受壓穩定問題提出的理論公式,1943年被美國全國諮詢委員會出版的NACA--RBJ28稱為“王氏公式”。撰有《加筋板愛剪穩定問題》、《複合材料多層板的一種新的雜交應力元素分析》等論文。
王俊奎

成長曆程

王俊奎,字醒園,1908年4月24日出生於山西省廣靈縣。少年時家境貧寒。在二祖父(清末舉人)的鼓勵和父母的支持下,他發憤讀書,曾以高小連續兩屆獲全班第一的成績被選拔到第五師範學校就讀,並且在該校學習的12個學期中,有11次獲第一名,一次獲第二名。1929年,他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但因家庭經濟困難,只得在趙縣第十五中學任教一年後才進北京大學學習。1931年,日寇侵占東三省並染指華北,王俊奎不堪容忍日本侵略者占領中國的領土,積極投身於華北學生的愛國救亡運動,被推選為北京大學南下示威團副總指揮,帶領同學去南京遊行示威。遊行時,王俊奎遭到當局逮捕,並被押送回北平(今北京)。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的飛機不斷在中國管轄的北平最繁華的地區上空低飛,進行示威挑釁,使王俊奎深感科學技術的落後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屈辱和痛苦,於是決心去美國學習航空。1936年,他公費留學考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在世界著名力學家T.馮·卡門(von
Kármán)指導下,於1937年和1938年先後獲機械工程和航空工程雙碩士學位,繼又獲得了清華大學駐美辦事處所發的獎學金。1938年,他考入美國史丹福大學,在世界著名力學家S.P.鐵木辛柯(Timoshinko)指導下,於1940年獲航空工程博士學位。畢業後,他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了一般不允許外國人接觸的飛機工廠工作:1942年在美國康沙德梯-沃提飛機工廠任高級應力分析專家,參加了教練機和轟炸機的設計工作;1945年又到諾斯拉普飛機工廠擔任高級結構研究工程師和組長,參加了世界上第一架夜間戰鬥機“黑寡婦”和“飛翼”飛機的研製工作。
由於王俊奎的畢生志願是將所學的知識貢獻給祖國的航空事業,所以在1947年太平洋恢復通航後,便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在美國的高級職位、優厚待遇和科研的方便條件,堅決返回祖國。臨行前,他向所在工廠要了一架嶄新的“黑寡婦”夜戰機(後因無運費,未成)和一整套“戰時科學研究報告”(200餘本),以及各種飛機照片帶回祖國。
回國後,他便積極投身於教育和科技發展事業,開始在西北工學院任教授和航空系主任,講授空氣動力學,同時還兼任西北農學院教授,講授結構力學。1948年,在北京大學工學院院長馬大猷的多次函電邀請下,到北京大學工學院擔任了機械系教授和系主任。任職期間由於能任賢薦能,使該系迅速地興旺發展起來。同年暑期,王俊奎受西北工學院的邀請,到該校講授板殼理論。這是在國內首次開設的重要課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察哈爾省(1952年已撤銷,分別併入河北、山西兩省)政府主席張蘇親自到王俊奎家中,聘請他去該省擔任工作,1950年,王俊奎接受了毛澤東主席簽署的任命書,先後擔任了察哈爾省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山西省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同年,由外地遷來北京的華北大學工學院也希望他去該校。王俊奎覺得發展航空教育事業是中國的當務之急,決定擔任華北大學航空系教授和系主任。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他聘請了許多高水平的教師,其數目超過了過去國內任何一個大學的航空系。
1951年全國院系調整後,王俊奎來到北京航空學院擔任教授。在建校初期,他還擔任建校委員會副主任兼辦公室主任以及其他工作。北京航空學院之所以能在四五年內從一個狐兔出沒的曠野荒丘,建設成一個能容納數千人規模的、具有國內一流實驗室和教學樓的大學,與王俊奎的辛勤勞動是分不開的。
50年代末,高速飛機和飛彈的發展使得高溫下結構的強度、剛度問題顯得十分突出。但當時國內研究此類問題的單位不多。此時王俊奎擔任了正在籌建中的熱強度研究室主任,在無任何外援的情況下,他領導全室成員經過幾年奮戰,建成了全國高校中一流的熱強度試驗室,為航空、太空飛行器結構的研製發揮了重大作用。“文化大革命”以後,王俊奎雖已年逾古稀,但他為教育和科研事業奮鬥的雄心未減。為縮小10年來我國和世界拉大了的科技差距,他努力鑽研新科技,並且不辭辛苦地跋涉千里到貴州等三線地區舉辦講座,講授有限元法、複合材料力學等高新技術課程,為這些單位採用電子計算機解決結構分析問題和選用新型材料結構作出了貢獻。
70年代以後,王俊奎又致力於複合材料力學方面的研究。他在《中國科學》、《航空學報》、《複合材料學報》、《固體力學學報》、《套用數學和力學學報》等學術期刊上,以及在國際學術會議和國際刊物上,發表了百餘篇論文。為了更有效地推動我國複合材料科學的發展,他還發起並組建了中國複合材料學會,擔任該學會首屆理事長。
此外,1954年至1978年,他還擔任了北京市政協委員、常委,1981至1990年,曾任《航空與航天工程學報》主編,1984年任《複合材料學報》主編,1985年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力學》固體力學分支學科編寫組主編等職務。
由於王俊奎在力學研究和教育上的重大貢獻,1990年,他被評為國家級有特殊貢獻的科學家。

成就及榮譽

致力於青年的培養教育
王俊奎始終把培養教育青年一代作為自己的畢生職責。幾十年來,他一直十分關心青年人在德育和智育上的成長,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健康。他曾以自己的稿費資助生活困難的同學,使不少同學和學生為之十分感動。
年輕的王俊奎在從師範學校畢業踏上中學講台後,就積極採用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方法教授學生。例如,上三角課時,他用親自動手製造的“土”測角儀,帶領學生去野外實地勘測。教物理時,他以自己設計的靜電發生器讓學生親身感受靜電效應。儘管他當時還沒有上大學,但已經編寫了《幾何題之解法》一書,對幾何教科書中的問題分門別類地提出解題思考方法,避免學生解題時漫無邊際地瞎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北京大學學習期間,他曾利用寒、暑假先後翻譯了平面幾何、三角學、大代數和解析幾何等5種當時常用的教材,得到了教師和同學們的好評。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時,他的導師——世界著名力學家鐵木辛柯讓他到自己家中的圖書館參觀,鐵木辛柯指著書架上的書對他說:“你看我的書有英、俄、德、法、日文的版本,就是沒有中文版。”鐵木辛柯的著作在世界上有很大影響,許多著名的青年固體力學家都是沿著他的著作階梯攀登上力學高峰的。王俊奎決心在回國後將鐵木辛柯的著作翻譯成中文版。1954年,他翻譯出版了《板與殼學》(第一版),以後又完成了《板殼理論》(修訂版)的翻譯工作。
王俊奎回國後,在大學任教期間,他講授的課程大多採用自編教材。例如,在西北工學院時,他編寫了《空氣動力學》、《板殼力學》,以後又編寫了《材料力學》、《套用力學》和《結構力學》等教科書。在此基礎上,他還完成了以下著作的撰寫工作:《板殼的彎曲與穩定》、《彈性固體力學》等。後者將經典彈性力學理論與近代的斷裂力學、複合材料力學等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這在國內外均不多見。
30多年來,王俊奎共培養了9名碩士研究生和16名博士研究生。他培養研究生的指導原則是理論聯繫實際。他認為理論聯繫實際和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是培養研究生和青年科學工作者基本素質的重要保證。為使實驗工作能順利地開展和得到有價值的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論文,他把大量科研經費用於研究生的實驗研究上,使學生得到高水平的訓練。
加筋殼結構穩定性研究的先驅
旋轉殼體,無論是筒形殼還是錐形殼,其穩定性分析都是本世紀固體力學中的一個重大難題,當這類殼體被桿件加強以後,在研究上就更為困難,而這類結構又被飛機和火箭所廣泛採用,因此,對它們的分析吸引了眾多力學工作者的注意。
1938年,王俊奎在史丹福大學學習時,曾以《加筋筒殼軸壓穩定問題》作為自己的博士論文。他將加筋筒殼分為密加筋和稀加筋兩類,並將密加筋化為當量光殼處理,將稀加筋看成桿、殼組合結構,用能量法進行分析。他的研究工作得到美國國家航空局(NACA)的重視,並對他的實驗工作提供了資助。他所建立的“加筋筒軸壓臨界應力公式”在NACA總結報告RB3J2B中被稱為“王氏公式”。之後,他繼續作這方面的探討工作,美國的一流刊物《套用力學學報》(JAM)和《航空學報》(JAS)等發表了他的一系列論文。王俊奎成為當時加筋殼穩定性研究的先驅者。歸國後,自50年代以來,他繼續進行桿、板、筒殼和錐殼穩定性的研究,對金屬材料與複合材料、常溫與高溫狀態、線性和非線性情況、保守和非保守問題等的殼體穩定理論進行了系統的探索,研究中涉及到軸向和環向加筋、三角形加筋、開口等多種結構。這些穩定性研究工作為飛機、火箭結構的分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倡導中國複合材料力學的研究
複合材料是一種新型材料,由於它具有比強度高、比剛度大和可設計性等一系列優點,已在航空、航天、航海、機電、橋樑、建築、體育及醫療等領域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套用。在70年代,王俊奎認識到新型複合材料的研究和開發將成為當代高新科技的最重要內容之一,新型複合材料的技術水平和產業規模是衡量一個國家的國力和軍事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他除了自己指導研究生研究複合材料力學外,還在許多設計或研究機構以及高等院校和工廠中積極宣傳從事複合材料研究和套用的重要性,多次組織材料、工藝、力學、結構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進行複合材料力學等方面的學術交流。1989年,中國複合材料學會成立,王俊奎是主要創建人,並擔任第一屆理事長。
近十餘年來,王俊奎一直帶領許多教師和大批博士、碩士研究生從事複合材料力學的研究。在選題中,他除了注重學科領域的前沿課題外,還特別注意其套用背景與發展前途。經過他與研究生的共同探討與開拓,比較系統地研究了纖維增強樹脂基複合材料的桿、板、殼結構的穩定性問題,其中包括在軸壓、外壓載荷下,加筋或不加筋筒殼、錐殼的穩定性,非保守載荷作用下桿的穩定性,以及複合材料平板、曲板的穩定性和動力穩定性等問題。此外,他們還研究了複合材料板的層間剪下問題和不同的拉壓模量對複合材料力學分析的影響問題等。最近他又指導研究生開始研究纖維和晶須增強增韌陶瓷基複合材料的斷裂力學機制。
為科技推廣和交流作貢獻
王俊奎認為,高新科技的推廣和交流是使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1957至1979年,在他擔任中國力學學會常務理事期間,受學會理事長錢學森的委託,於1958年在西安主持了板殼力學學術討論會。1962年,又在大連主持了極限設計學術討論會。
以後,在王俊奎的發起下,1964年成立了中國航空學會,他於1964至1983年任該學會第一屆常務理事兼秘書長、第二屆副理事長兼秘書長;1989年又成立了中國複合材料學會,他任該學會的理事長。在擔任中國航空學會秘書長期間,他多次發起並主持了全國性的航空科學學術會議,並在會上親自宣讀論文,發揮了老一輩科學家的學科帶頭人作用。他創辦的北京航空學院《科研資料》、《北航學報》和《航空知識》都是國內最早創辦的一批科技刊物之一。
1984年,在王俊奎的倡導和努力下,又出版了《複合材料學報》,它為我國複合材料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創刊初期,學報經費拮据,王俊奎為此多方奔走籌集資金,並將自己的科研經費2萬餘元捐給學報,使學報得以維持下來。目前,此學報在國內外的影響越來越大。
為了廣泛開展學術交流,中國複合材料學會在王俊奎的領導下,先後與美國、日本、加拿大、英國等國的複合材料學會建立了密切的聯繫。從而使我國的科技工作者更加開擴眼界、增長知識,推動了我國科技事業進一步向前發展。

人物經歷

1908年4月24日 生於山西省廣靈縣。
1930—1934年 北京大學數學系學習,獲理科學士學位。
1936—1938年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習,1937年和1938年先後獲機械工程與航空工程雙碩士學位。
1938-1940年 美國史丹福大學學習,1940年獲航空工程博士學位。
1941-1942年 任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員、美國西格瑪賽科技榮譽學會(SigmaXi)高級會員,並獲一級金鑰匙獎。
1942-1945年 任美國康沙德梯-沃提飛機工廠高級應力分析專家。
1943年 任美國中美工程師協會副主席。
1945-1947年 任美國諾斯拉普飛機工廠高級結構研究工程師和組長。
1947-1948年 任西北工學院航空系教授、系主任,兼任西北農學院教授。
1948-1950年 任北京大學工學院機械系教授、系主任。
1950-1954年 任華北大學工學院航空系教授、系主任(至1951年);1950年1954年,先後任察哈爾省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山西省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
1951年— 先後任北京航空學院教授、副教務長、科研部主任、圖書館館長、北航第二分院院長。
1954-1978年 任北京市政協委員、政協常委。
1957-1979年 任中國力學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
1964-1983年 任中國航空學會第一屆常務理事兼秘書長、第二屆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1989年— 任中國複合材料學會理事長。
王俊奎——男,1944年3月生,甘肅省靜寧縣人。字遊藝。大學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現為九州書畫家協會一級書畫師,湘江文化藝術家協會書畫師,靜寧教育書畫研究會秘書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