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乾青(湖北省江陵縣歷史人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乾青(1888—1969),原名王振新,亦名王乾卿,別名王子青,江陵縣馬家寨鄉沖河觀人。18歲考入江陵高等國小堂讀書,因鬧學潮反對清政府統治,被開除學籍,後於荊南師範一期畢業。

基本介紹

  • 全名:王乾青
  • 別名:王子青
  • 出生日期:1888年
  • 逝世日期:1969年
  • 本名:王振新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宣統三年(1911)春,王在家鄉參加胡鄂公、秦炳卿等組織的“共和會”,進行反清活動,積極籌劃在荊州、南平等城鎮舉行起義。10月,辛亥革命爆發,往武昌投奔軍政府。次年隨胡鄂公回荊州,協助處理荊州旗人善後事宜。民國10年(1921),江陵籌備地方自治,邀王出任郝穴團防局副團總兼馬家寨分團總。民國15年(1926),北伐軍興,關克威拉起一支地方武裝,號稱“北伐支隊”,王將團防局槍枝交給關部,拒任營長職務,前往武漢參加革命運動。在他的影響下,在武昌荊南中學讀書的大兒子王明光投入葉挺的學兵團,繼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民國16年(1927)夏,大革命失敗。10月,他由黃大貞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為候補黨員,編在糧道街支部。不久,支部遭破壞,他失去黨的關係。次年5月,黨中央派人恢復湖北黨組織,經武昌特委書記張作斌介紹,恢復組織關係。後因張作斌被捕叛變,黨組織再次遭破壞,他又與黨失去聯繫。同年8月,奔赴上海找黨,由原糧道街黨支部成員謝祖樁、趙醒民證明,經上海區委同意,重新履行入黨手續。民國18年(1929)7月,調他到駐南京路香粉弄的黨中央臨時機關工作。8月,鄂西特委書記周逸群到上海向中央匯報,邀王回湖北工作。次年元月,根據周逸群指示,王在沙市租賃房屋,建立鄂西特委交通站,負責直接與上海黨中央的聯絡工作。同年9月,中央決定恢復湖北省委,王由周逸群介紹到武漢,任省委副秘書,協助任弼時(化名陳得厚)工作。他攜家眷先後住漢口法租界和江漢路聯保里,作為省委機關,掩護工作。民國20年(1931),省委內部出了叛徒,王按上級指示轉移武昌,在輪渡船上被叛徒認出。他機智地將檔案扔入江中,遂遭逮捕,被判刑7年。在武昌坐了三年水牢。民國23年(1934)移送蘇州反省院。
抗日戰爭爆發,國共二次合作,國民黨釋放政治犯,王得以出獄。出獄後,他立即到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與黨聯繫,受董必武指示,回江陵開展工作。民國27年(1938),經省委審查,承認其黨籍。次年,任中共江陵中心縣委委員。民國29年(1940)5月。中心縣委決定成立北區區委,王任書記,負責荊州、沙市、萬城、郊區等九個特別支部的工作。荊沙被日本侵略軍侵占後,調松滋中心縣委任組織部長。在松滋、澧縣、石門數縣活動。同年8月,調鄂豫邊區黨委和新四軍五師司令部機關,在組織部專管聯絡工作,開闢從洪山到江蘇鹽城地區的陸上交通線,密切與軍部聯繫。曾保護鄭位三從鹽城到鄂豫邊區赴任黨委書記,受到軍部嘉獎。
民國35年(1946)6月初,王赴軍部匯報工作。由於中原部隊突圍,他遂留在軍部。7月,國民黨部隊又向華東解放區大舉進攻,新四軍軍部作戰略轉移。王任家屬大隊副隊長,帶領大批婦女、兒童突破重圍,勝利地抵達魯南解放區。民國36年(1947)5月,他到山西晉城向中原局報到。被安排主持供銷社工作,任協理員兼黨支部書記。同年冬,隨陳少敏部南下江漢,擔任家屬大隊隊長,民國37年(1948)秋,回江陵地區,先後任襄南地委城工部副部長和江漢三分區城工部副部長,主管荊沙方面的對敵工作。民國38年(1949)7月,荊沙解放,他任“軍事管制委員會”辦事處秘書長,並負責沙市工商界聯合會的工作。
1950年春,王調任江陵縣副縣長,兼縣人民法院院長。1952年三反運動開始,他為領導小組成員。不久,調任荊州地區文物保管委員會主任。1953年,調湖北省文史研究館任副館長。主持全館工作。1956年,根據董必武提議,由王出面,組織50多人編纂了長達60萬字的《湖北省自然災害歷史資料》,分地區、水系,科學地記述了從公元前903年到1955年二千七百年間,發生在省境內的旱、蟲、風、雹、洪水、地震等方面的自然災害,對提供諮詢、服務生產發揮了較大的作用。1969年病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