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鏻,男,名德樞,1942年生於北京,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教授、北京文史研究館館員、《書法字海》編審委員、原國際名人畫院副秘書長。藝術主張為修身為先、書法其次,去名、立名、竊名,欣賞的多元化,重在繼承與創好。主要出版物有《趙孟頫行楷解析》,《王之鏻書法集》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之鏻
- 別名:德樞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42年
- 職業:書法家
- 主要成就: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原國際名人畫院副秘書長
《書法字海》編審委員
北京文史研究館館員
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教授 - 代表作品:王之鏻書法集
名家簡介,生平經歷,藝術特點,藝術主張,藝術歷程,重要活動,主要出版物,作品收藏,藝術感悟,雙林墨跡,生活趣聞,作品展示,圖冊,學術著作,作品潤格,
名家簡介
男,名德樞,1942年生於北京,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教授、北京文史研究館館員、《書法字海》編審委員、原國際名人畫院副秘書長。
他的楷書初學柳公權,後習顏、歐、趙諸體及魏碑;行書初學文徵明,後師承沈尹默先生,並潛心學習“二王”;先後受到杜襄、鄭誦先、虞愚、吳玉如、啟功等諸位先生的教誨。書風力求典雅、遒麗,富書卷氣,寓剛健於婀娜之中,以行書見長。
王之鏻先後被《中國古今書家辭典》《現代中國書法家名鑒》《中國當代文藝家名人錄》《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等收錄。
他的作品曾多次被國家有關領導人作為國禮饋贈各國政要;韓國總統金泳三及前總統盧泰愚、葡萄牙總統桑帕約、台灣蔣緯國先生等都收藏有他的作品。
生平經歷
六歲時,王之鏻就開始練習書法,由於父親酷愛書法,特把書法定為王之鏻的家課,規定他每天除了完成學校指定的功課外,還必須把書法練好。在父親精心教導培育下,長年累月,不斷磨練,臨摹柳公權、王羲之等大家的楷書,從小打下了紮實的書法基礎。
1957年,王之鏻參觀了第一屆時人書法展,見識到了當時諸名家的墨寶,特別是對沈尹默先生的作品情有獨鐘,可是沈先生住在上海,相隔甚遠,只能臨摹他的書帖,不斷充實和磨練,也鑽研和借鑑當時北京著名書法家鄭誦先、吳玉如、啟功等先生的書法作品,並親臨其門下受教,受益匪淺。
1965年,開始就職於北京京劇院,主要從事字幕工作,從那時起,書法便成為了他的工作,這使他對書法更加熱愛,更加執著,並且結識了眾多戲劇名家和文人雅士。文革期間,很多文藝工作者幾乎停止了工作,而王之鏻的工作卻依然在繼續,在這種情況下,書法成為他生活的明燈。
1977年,參加了文革後第一屆書畫展,書畫藝術重新回歸大眾。
1979年,參加了全國書法比賽,並獲全國書法比賽優秀獎,期間結識了吳玉如、啟功等先生,深得其教誨,他們的品行、學識都深深影響著王之鏻,時常鼓勵他認真研究學問,少參加社交活動,這些成為他進一步成長的動力。
1981年,參加了澳大利亞主辦的亞太地區書法比賽,並獲得優秀獎。
1987年獲北京中青年書法家十佳稱號。
1991年赴新加坡雍寶齋舉辦個展,受到新加坡書壇耆宿潘受先生讚賞。
1997年赴澳門舉行展覽,受到當地同道好評。
1997至1998年間,先後出版了《趙孟頫行楷解析》《王之鏻書法集》《紅樓夢詩詞行書字帖》《王之鏻行書技法》等。
九十年代初,王之鏻結識了蔣緯國、盧泰愚,他們十分欣賞王先生的書法作品,並收藏其書法作品。同時期,日本的中島壤治(又名中島司友,十分重視書法傳統)來到中國展覽時,見到了王之鏻的書法,大為讚賞,並對其弟子說:“王先生的字可以作為字帖來學。”
八九十年代,王之鏻經常應邀在清華大學、中國對外經貿大學、北京醫學院、中國醫科大學講習書法,深受學生的喜愛。
從北京京劇院退休後,王之鏻在家潛心鑽研學問,不斷深化自己的修為,提升自己書法,思考當前書法藝術的現狀。
2007年2月,王之鏻為選為北京市武協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副秘書長
2007年11月,王之鏻被北京市人民政府聘為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從杜襄、孫榮彬到沈尹默、啟功等一批書法名家,或言傳身教、或以自己獨特的藝術品格感染他,再加之他對古人法帖的刻苦鑽研,一晃幾十年過去了,王之鏻日課碑帖,臨池不輟,同時他對文史、戲曲、武術等也都有所涉獵。這些字外功夫潛移默化地浸透到他的書法中去,最終形成了他下筆自然超拔的書藝,使得他的字典雅遒麗,極富書卷氣。
藝術特點
通習各種書體,尤以行書見長, 遵法“二王”,其書法作品典雅、遒麗,富書卷氣,寓剛健於婀娜之中。用筆精湛,一點一畫,張弛有度,方圓兼備,剛柔相濟。 其雖以深刻的保守為旗幟,但並不泥古,而是善於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家面貌。他的作品不僅有著濃郁而質樸的書卷氣,還有著和諧與秀美的民族文化之韻致。
“細觀其字,典雅遒麗、方圓兼備;通篇看來,剛柔相濟、弛張有度,著實功力不凡;正是其個性、經歷、學養、氣質的具體展現。”(張乃九評)
“在他的作品中,人們感受到濃郁而質樸的書卷氣,感受到和諧與秀美的極致,感受到中國書法精神和整體民族文化傳統的巨大魅力。”(冒舒湮評)
藝術主張
修身為先 書法其次
王之鏻曾到吳玉如先生家中請教,指正其書法作品,誰知吳先生卻說:“你到我這來,少說書法,多談學問”,“書法就是衣服”等等,當時的王之鏻不甚理解,如今隨著閱歷及修養的不斷提升,才知其中的深刻含義。“習字不修身,頂多是個字匠”,書法是一個書家個性、閱歷、修養及氣質的呈現載體。
去名、立名、竊名
他對傳統、對功名、對眼前這一切有他自己獨到的感悟和理解。王之鏻認為,由於種種原因,當前文化領域出現失衡、斷裂,以致今日書壇難有盟主,亦難出現大師。中青年書法愛好者應堅守精神崗位,不妨堅持“深刻的保守”,警惕已萌現的由反傳統走向反文化的傾向,要有“天下皆吾敵而不改其度”的心理準備,力求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一個雖然難於偉大但亦並不卑微的時代印記,至於功名,即使做不到去名,也萬萬不可竊名,要扎紮實實地立名。
欣賞的多元化
在欣賞書法前,必須先打破人們腦海中對書法的神秘感,用一顆毫無成見的心去欣賞,去體味書法。王之鏻主張多元共存,強調欣賞的多元化,不可用統一的標準去欣賞不同的作品,他提倡兼容並包,尊重各有偏愛,不能完全用傳統的標準去欣賞今天的作品。
近 期書法大展及其評獎活動,曾引起我的疑惑,經過思索我悟出:“相當多的獲獎作品與傳統書法相比,已成為另類,如同猩猩、黑猩猩、與人類雖是近親,但究竟已非我族類,猩猩中也必然有它們的‘美男靚女’,人類卻無法理解,把不同類別的放在一起強分甲乙,那是異元批評,無類比附。他主張多元共存,而現在的情況是狼奔豕突,幾欲不許人類以人的面目出現。”
重在繼承與創好
“書法藝術的發展與其他許多事物一樣,既需要有勇敢的改革者,也需要有深刻的保守者。”(鄭也夫語)沒有前者,就會從固步自封走向抱殘守闕;沒有後者,就會從反傳統走向反文化,而這也正是當前的主要危險。
書法藝術是舉世無雙的特殊門類,研究書法必須追根溯源,如學篆書須從幾千年前的金文、秦篆入手,隸書須從漢隸入手,楷書須從魏碑、唐楷入手等。這點非常特殊,連被稱為與書法同源的繪畫也不能相比,總之,書法藝術最為強調繼承傳統。高度成熟完美的書法藝術,與古典繪畫、古典詩詞、芭蕾舞、傳統烹調、古典音樂等一樣,並不需要一味的強調“現代化”,否則會加速其消亡而走進博物館,在這點上書法比繪畫、戲曲、烹調等更顯突出。
書法藝術重在創好,而不是簡單的創“新”。書法藝術的發展必須遵循這一法則,書法的“變”或說“出新”,是漸變、蛻變,而不是孫悟空的“搖身一變”,它與人類容貌幾千年來的變化是一樣的。人類從野蠻人進化為文明人,五官容貌從結構上講不會有太大變化,但各個時代人的神採氣質必然打上了各個時代的烙印。
前人曾云:“書法以神採為上,而形質次之。”而現 在很多人顛倒了這個關係,一提出新,首先從形上(結構、形式)改變,追求變形、追求感官衝擊力,卻丟棄其神采,已經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書法了。
藝術歷程
重要活動
1979年獲全國書法比賽優秀獎;
1981年獲澳大利亞主辦亞太地區書法比賽優秀獎;
1987年獲北京中青年書法家十佳稱號;
1997年赴澳門舉行展覽,受到當地同道好評;
2010年在保定博物館舉辦“江山如此多嬌當代書畫家王之鏻、袁輝書畫聯璧展”。
主要出版物
1997年01月 新時代出版社 出版發行了王之鏻編著的《趙孟頫行楷解析》
1997年12月 榮寶齋出版社 出版發行了由沈鵬先生作序的《王之鏻書法集》
1998年05月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出版發行了王之鏻書寫的《紅樓夢詩詞行書字帖》
1998年12月 北京文化藝術音像出版社 中國名家書畫技法大觀之《王之鏻行書技法》講學光碟, 其中有劉炳森、王之鏻等五人主講各體書法。
作品收藏
如圖:
藝術感悟
王之鏻認為藝術不同於自然科學,不必也不可能一代勝過—代,面對歷史上一座座藝術高峰,後人常常感嘆“無以勝之”,經過終生攀登“雖然可以新穎卻難於更加偉大“(魯迅語)。書法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門類,歷經近現代幾次重大文化斷裂及多種因素的外向逼迫和制約,在表面繁榮下潛藏著危機,其主要癥結是書壇整體文化素質的嚴重失落。基於此王之鏻提出了堅持“深刻保守”的主張,倡導以秀麗工整見長的書風,不無糾正時弊之效。這一觀點得到了中國書協主席沈鵬先生的重視,並在文章和講話中多次宣講,激勵王之鏻就這一主張的內涵加以闡明和界定。
當我們面對某些“書法家”那些怎么也看不明白的作品,以致懷疑是我們自己“五官錯位”時,我們不能不感嘆德樞先生看法的深刻。當然,德樞先生是從不以書法家自居的。
王之鏻的座右銘是:在藝術探索的路上,要有“天下皆吾敵而不改其度”的心理準備。
雙林墨跡
新加坡蓮山雙林寺自1898年創建歷時十一載竣工,雙林寺是為紀念佛陀釋迦牟尼的誕辰和涅盤而建,設計精心,內有佛陀的精美雕像,是新加坡最宏偉的叢林寺院。1980年,新加坡古蹟保存局宣布雙林寺為第十九個國家古蹟,是唯一被列為國家古蹟的佛教寺院。
山門外側左右各樹立牌樓,高約9.1公尺,寬約7.1公尺,接引十方善信,是進入寺院前的入口標示。牌樓採用四柱三間三滴水式(即三座屋頂),中間為消防隊車道,兩旁是行人道,屋脊飛揚,形體壯麗。牌樓每邊各有四對石獅,石獅具夾柱功能,同時也增添雄渾的氣勢。東坊額題“德化十方”、“道傳八閩”,西坊額題“法耀南天”、“禪源西竺”。
新加坡雙林寺牌樓上,刻有王之鏻四幅對聯(由香港騰光老法師撰聯)書法作品:
“大千世界眾生道場 不二法門諸佛行雲”“雙修福慧三摩地 林接雲霞萬里天”
“殿宇巍峨莊嚴三寶 煙霞靄瑞毓秀雙林”“大道恢宏傳妙諦 名山高峻仰宗風”
生活趣聞
“不事天子,不結王侯。”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的一天,總書記視察北京四中,在會客廳看到王之鏻書寫的六尺書法作品《念奴嬌 赤壁懷古》,便問:“這是誰寫的,寫得龍飛鳳舞的?”之後,四中的校領導打電話給王之鏻說:“總書記看上你的字了,說你的字寫得龍飛鳳舞的,你給他寫幅作品吧?”王之鏻聽後默默無語,心想:“他根本就不懂書法,我的字怎么能用龍飛鳳舞來形容呢。”當時的王之鏻堅持“不事天子,不結王侯”,並不為權貴而折腰。在外人看來,王之鏻很傻,不會抓住機會……
習字——生活的一部分
王之鏻每天一大早起來的第一件事就練習書法,幾十年如一日,不斷鑽研書法。朋友都稱他是“書痴”,每每寫起書法來便忘卻一切煩惱,沉醉其中。正是這種刻苦鑽研,不斷研習的精神造就了他今天的成就。
作品展示
以下是王之鏻的部分作品
圖冊
王之鏻作品及活動圖片
學術著作
《王之鏻評析趙孟頫書法》
從美學角度上說,一切藝術都可分為陽剛(壯美、豪放)與陰柔(秀美、婉約)兩大流派。趙體以秀美端雅見長,顯然屬於後者。但陽剛與陰柔二者並非截然對立而是互相滲透,互相倚伏的,不少藝術精品都是寓剛健於婀娜之中,或藏嫵媚於曠超之內。蘇軾、辛棄疾的詞風以陽剛、豪放見長,但也有“細雨斜風作小寒”(蘇軾),“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繡,一枝枝不教花瘦”(辛棄疾)這樣婉約、韶秀之作。梅蘭芳先生的藝術當以陰柔見長,但也並不乏陽剛之氣,他飾演的人物都表現出來巾幗不讓鬚眉的陽剛之氣。所以,所以陽剛之氣不一定都是“金剛怒目、力士揮拳”。
趙字雖屬陰柔之美,但其外貌圓潤秀麗而內涵筋骨勁拔;筆畫圓秀而間架方嚴。可見陽剛與陰柔二者不必非得歸於一隅,更不必欲比高低,強分甲乙。
作品潤格
2013年潤格:20000 元/平尺
2012年作品潤格:10000——15000元/平尺
2011年潤格:8000——12000元/平尺
2010年參考價:6000——8000元/平尺
王之鏻前期書法作品潤格趨勢(元/平尺)
時間(年) | 1990 | 1995 | 2000 | 2002 | 2004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潤格(元) | 300 | 800 | 1200 | 1800 | 2500 | 3000 | 3400 | 4600 | 5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