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績

王之績,字懋功,齋名鐵立居,以字行,安徽旌德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以評註金聖歎所選《才子古文》名天下。①康熙四十二年(1703)《鐵立文起》復行世。王之績一生著述等身,然此兩書外今皆未見。以諸生終老,其事跡亦不顯。

基本介紹

  • 本名:王之績
  • 別稱:齋名鐵立居
  • 字號:字懋功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安徽旌德
人物生平,主要功績,

人物生平

王之績生平,《旌德縣誌》《寧國府志》《安徽通志》②人物誌文苑傳中皆有記載,《旌德縣誌》記載最詳,府志、通志為節抄縣誌而成。據《嘉定旌德縣誌卷八·人物·文苑》所載,王之績為旌德三溪人,邑庠生。名其著書處曰“鐵立”。為人沉靜,簡默不妄言。勤學好問,欲讀盡古今書。聞友人家多購藏,遂從索觀,徹夜不寐,博覽無遺。
《鐵立文起》一書,王之績《鐵立文起序》下署名“琅琊王之績懋公撰”,琅琊為其郡望。凡例後署曰“宛陵王之績懋公識於鐵立居”,旌德屬宣城,宛陵為宣城古稱。卷首署曰“梅溪王之績懋公集著”③,旌德境內有梅溪流過,應是旌德另一代稱。
《評註才子古文》康熙二十三年(1684)刊行,此為確切所知王之績生活的最早時間。然其凡例第八稱:“猶憶《才子古文》初出,予即有評註。”④考金聖歎《才子古文》最早刊於康熙二年(1663)⑤,王之績當時即有評註,其生年應從康熙二年再往前上推。《鐵立文起》刊刻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此為其生活確切所知的最晚時間,王之績的卒年應在其後。他的主要學術活動都在這四十多年間。
《鐵立文起》首序為京江張玉書所作,他是王之績交往眾人中聲名仕宦最顯赫者,歷官凡五十年,仕至文華殿大學士。據張玉書序,康熙二十三年(1684)《評註才子古文》行世後,始知王之績之名,四十年(1701)共游黃山始交往⑥,四十二年(1703)為王之績《鐵立文起》作序。
王之績所交往除張玉書外多為本郡人,為《鐵立文起》作序的梅為宣城縣人,方伸為南陵縣人,共為參訂的趙拓為涇縣人。其《評註才子古文》有四十七人共為參訂,多為本郡鄉賢耆儒。其中即有方伸,可知兩人早已開始交往。涇縣的趙廷揮同王之績亦交往較久,其家藏書萬卷,曾請王之績至其書齋讀書著述二十年,著《五經人物誌》,未成而卒⑦。王之績亦曾為趙廷揮、趙拓合作的《風玉堂詩集》作序。他的最後二十年大多在趙廷揮的書齋三山園、風玉堂中度過。

主要功績

王之績一生著述頗豐。汪澧《評註才子古文序》中稱王之績“博通善屬文,著述之暇,成書等身”,張玉書、方伸《鐵立文起序》皆稱其“著書等身”⑧,王之績《評註才子古文序》亦自稱:“誦讀多暇,偶成書數十種,於經史子集之故,薄有所窺。”據《鐵立文起》凡例第七,其著作《評註才子古文》《鐵立文起》《五經人物誌》三書外,尚有《季漢史》《俠史》《千古憾》《至性錄》《名山大川集》《明文蔚》《江左人文》《宛陵文選》《梅溪史待》《評註詩歸》《經史領要》等。
《評註才子古文》今尚存,有鐵立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此書又名《十二大家歷朝名文》,書名左方有“聖嘆才子古文盛行一時,惜無音注,如名山欲游而不得人為導,殊增煩悶;先生詳釋則暗室之一燈,兼加評語,尤稱全美,海內具眼,自共珍之”之語,為書商對書簡介,兼具廣告作用。之後是王之績自序和汪澧宗衡的後序,接著是參訂姓氏四十七人,凡例九則。此書主要是在金聖歎所評選古文上再加評註,“聖嘆原評,一字不遺,予注皆列上方,總評在後。”(凡例八)正文分前後編,前編17卷,選左丘明《左傳》《國語》、劉向《戰國策》、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及韓、柳、歐、三蘇、王唐宋八大家之文為“十二大家”。後編9卷,選“十二大家”外的歷朝名文。其中最後兩卷元明文為王之績所續。
《鐵立文起》今存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本。書前有張玉書、梅與方伸三人作序,後為王之績自序,凡例七則,卷首《文體通論》。據張玉書序及王之績凡例,《鐵立文起》分論文、論詩、論詞、論曲四編,擬陸續出版,今僅存論文一編,其他三編,今皆未見,史籍亦無載。正文凡二十二卷,前編十二卷,自序至七,凡六十七種。後編十卷,自王言至論判,凡四十三種。⑨清《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有著錄。
《五經人物誌》一百三十卷。脫稿將刻時,惜不戒於火。今無存。失火前《五經人物誌》已在友朋間傳觀,所得評價甚高。康熙三十四年(1695),時年八十的新安宿儒黃生白山,有四見《五經人物誌》而嘆曰:“如此大胸襟、大眼界、大本領、大手筆,鄙夫一見下拜,猶恨相遇之晚也。”(梅《鐵立文起序》)
《名山大川集》。其《評註才子古文》凡例七曾言及此書:“若古今大作手,予別有《名山大川》一集問世。”可知《名山大川》為古今大家之古文選。
王之績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春所作的《評註才子古文序》中已稱擬將《鐵立文起》《五經人物誌》與《名山大川集》三書合鋟問世,惜只有《鐵立文起》論文編行世。
《評註詩歸》,為評註明鐘惺、譚元春所選《古詩歸》《唐詩歸》。汪澧在古今詩文選中獨喜金聖歎《才子古文》和鐘、譚《古唐詩歸》,而在王之績的眾多著述中即有這兩書的評註,他曾反覆讀之。其為《評註才子古文》所作序,既深喜此書既傳,又企盼“《評註詩歸》又將行世”。惜今未見。  《至性錄》曾見《嘉慶旌德縣誌·卷九·藝文》。其他著述王之績《鐵立文起》凡例外,未見任何記載。從他和友朋的言語間可以得知,這些著述中除《五經人物誌》手稿毀於火,其他當時都已成書俱在,只是因為沒有刊刻行世,未見流傳。
三、《鐵立文起》
王之績自視甚高,認為《鐵立文起》“傾群言之瀝液,溯千載之風流,亦既擇之精而語之詳,庶幾於藝文志、文苑傳而外,別成一快事乎!”其友朋評價也頗高。未刊刻前借其友傳觀,鹹曰:“是誠毫髮無遺憾矣。”(王之績自序)張玉書《鐵立文起序》謂其書“蓋文章之總持,古今之統會也”,“尤當鼎力於千秋計”。梅序認為古今論文之書多矣,而找不到一本“盡善兼該”的,看到《鐵立文起》“而後太息,得未曾有嘉惠學者於無窮焉”。
而清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七集部五十評《鐵立文起》為“大略采之《文章辨體》《文體明辨》二書,而以己意參補之。然持議多偏,不能窺見要領,甚至以屠隆《溟海波恬賦》為勝於木華、郭璞,尢倒置矣”⑩。四庫館臣認為《鐵立文起》大略抄掇明吳訥《文章辨體》、徐師曾《文體明辨》二書而成,以己意參補之;即使所參補之己意,亦多偏頗。
二者意見相差如此之大,那《鐵立文起》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呢?
《鐵立文起》一書,共二十三卷,六百條材料,可分為三類。第一為王之績自己論文的觀點,段首有“王懋功曰”四字,共二一O條,占全書的35%。第二為引自明吳訥《文章辨體》與徐師曾《文體明辨》二書。其中吳訥《文章辨體》六十五條,占10.8%;徐師曾《文體明辨》九十六條,占16%。王之績摘引二書時並非原原本本照抄照搬,而是有所選擇,有所修正,“刪其重複,正誤補闕,以歸於允當”,然後編入自己的論文體系。第三為王之績在平時的讀書過程中還隨時摘錄自己論文所需的材料,“及觀他籍,有可以互相發明者,急為手錄,如獲異珍,喜不自勝。”(《鐵立文起序》)《文章辨體》《文體明辨》二書外,《鐵立文起》共雜引各家材料二二九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