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德

王之德

王之德,男,漢族,(1915—1938)曾用名王貴貴,1915年出生於歸綏城東郊騰家營村(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巴彥鎮騰家營村)。八路軍大青山綏蒙抗日游擊大隊一連連長,1938年冬,犧牲於“霍寨遭遇戰”。

基本介紹

  • 本名:王之德
  • 別稱:王貴貴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呼和浩特
  • 出生時間:1915年
  • 去世時間:1938年
王之德,漢族,(1915—1938)曾用名王貴貴,1915年出生於歸綏城東郊騰家營村(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巴彥鎮騰家營村)。王家有六個子女,王之德排行老二。王之德的父親王富年是騰家營村村長,思想開明,待人熱情,威望較高,村里每家每戶的大事小事都離不開他。
1933年,國民黨政府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普及教育制。民主人士李致芳在綏遠國民黨地方派張欽、於存灝等人的支持下,在歸綏巧爾齊召創辦了名言學校。1934年,名言學校遷到歸綏城東郊騰家營村龍王廟,掛“歸綏私立名言中心國小普及教育區”校牌。學校聘請劉洪雄、楊植霖、王建功等共產黨員任教,教學上內容主要踐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教學理念,同時加入了抗日救國的內容。在抗日戰爭的大背景下,名言學校為中國革命發展了一批中共黨員,培養了一批優秀幹部,王之德就是其中的骨幹。
1934年,19歲的王之德在滕家營村名言學校學習時,受到了當時在名言學校以教師身份做掩護的共產黨員劉洪雄、楊植霖等人的革命思想薰陶,逐漸跟隨劉洪雄、楊植霖等共產黨人參加了革命鬥爭。由於他在當地民眾基礎好,思想進步,身手敏捷,深受楊植霖同誌喜愛,被選為貼身警衛員。1937年,楊植霖帶領王之德、史忠、劉撓師和蒙古族青年王大吉等六個人從兵州亥上了大青山打游擊。
1938年初冬,在“霍寨遭遇戰”中,王之德犧牲,裝殮時,老鄉和戰士們看到王之德身上被敵人捅了許多窟窿,大家向天鳴槍,發誓要為烈士們報仇。
“滿地烏雲不見天,雄圖大業小村間。名言應記繁生處,枯木成才溯故源!作為大青山抗日游擊隊骨幹的名言學校學生,年僅23歲的王之德連長,在抵抗日寇踐踏的戰鬥中英勇犧牲。他用自己無私奉獻、視死如歸的精神,在土默川平原上書寫了壯麗的革命詩篇,在黨的歷史和後代子孫的心中留下光輝一頁。(王喜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