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純,有色金屬加工工程設計專家,中國工程設計大師,中國有色金屬加工工藝設計的開拓者之一。參加洛陽銅加工廠的設計和建設,並主持設計其銅板帶和鋁板帶工程技術改造;主持設計上海有色金屬加工總廠搬遷和技術改造等工程。創造性地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銅板帶加工設計工藝技術,走出了一條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與國內設備配套結合的道路,為中國銅加工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世純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遼寧省遼陽縣
- 出生日期:1927年7月24日
- 職業:學者
- 畢業院校:東北工學院
簡歷,生平簡介,個人榮譽,科學成就,有色金屬加工,主持中國銅加工基地的技術改造設計,促進上海銅加工工業發展,個人評價,
簡歷
1950~1953年 在東北工學院機電系機械製造專業學習。
1953~1954年 任瀋陽有色金屬設計公司見習技術員。
1954~1964年 任北京有色冶金設計院技術員、工程師、黃河冶煉廠現場設計組副組長、組長。
1964~1994年 在洛陽有色金屬加工設計研究院工作,歷任工藝科副科長、科長、工藝室主任、院試驗工廠廠長、洛陽銅加工廠銅鋁板帶材技術改造項目總設計師、院副總工程師、上海有色金屬加工總廠搬遷和技術改造項目總設計師等職。
1994年1月 退休。任院長技術顧問、院技術專家委員會委員和工藝技術委員會顧問委員等職。
生平簡介
王世純,1927年7月24日出生於遼寧省遼陽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從小耳聞目睹了日本侵略軍蹂躪中國大好河山,南京和重慶國民政府腐敗無能的慘狀。落後就要挨打這一殘酷事實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發奮圖強,強國富民的種子。東北的解放給他創造了深造的機會,1953年4月他畢業於東北工學院(今東北大學)機電系機械製造專業。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畢業後,分配到冶金工業部(簡稱冶金部)瀋陽有色金屬設計公司擔任設備設計工作,1954年隨單位搬遷到北京,改名為冶金部北京有色冶金設計院(簡稱北京院)。為了開拓中國新型的有色金屬加工事業,王世純毅然改行,成為創建中國有色金屬加工設計專業的主要人員之一。為了學習有色金屬加工設計理論,他回母校參加了半年培訓,隨後就投身到中國有色金屬加工設計行列之中,至今仍然奮戰在這條戰線上。
1964年,國家為發展有色金屬加工工業,決定將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總院加工處獨立建制,成立洛陽有色金屬加工設計研究院(簡稱洛陽院),王世純隨之調洛至今。40多年來他親自參加或組織大、中、小型銅及鋁加工廠工程設計幾十項。參加了前蘇聯援建中國第一個銅加工廠——黃河冶煉廠(後為洛陽銅加工廠,今洛陽銅加工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洛銅)的設計和建設,並主持完成了其銅及銅合金板帶材技術改造和鋁板帶技術改造以及上海市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有色金屬加工總廠技術改造等工程;組織和領導了線坯用Y型連軋機、水平連鑄錫磷青銅等多項新工藝、新技術及其設備的開發工作。
個人榮譽
王世純歷任技術員、工程師、副科長、科長、設計室主任、現場設計組副組長、組長、總設計師、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等職。1988年,洛陽市人民政府授予他勞動模範稱號,1990年被評為洛陽市先進工作者。1991年,洛銅的銅及銅合金板帶材技術改造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優秀設計金獎;鋁板帶技術改造項目榮獲河南省優秀設計一等獎。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在主持上海市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有色金屬加工總廠技術改造工程,設計隊中9人次獲得上海市或建設單位的獎勵,其中王世純獲得上海市重大項目先進工作者稱號,1998年,該項目獲得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局優秀設計一等獎、1999年獲建設部國家優秀設計銀質獎。
為了表彰他為有色金屬工業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1994年建設部授予他“中國工程設計大師”稱號。
科學成就
有色金屬加工
1953年,王世純走出校門就投身於祖國火熱的經濟建設事業中。1954年至1958年,他參加了瀋陽蘇家屯有色金屬加工廠技術改造設計工作。該廠是日偽時期遺留下來的老廠,生產銅及其合金、鋅和鉛等板、帶、管、棒和線材等產品;生產工藝和設備十分落後,用塊式法生產板材,三輥斜軋法生產管棒材,設備機械化程度很低,全靠人工操作;產品質量很差,成品率低,不能滿足各行各業發展的需求,因此,冶金部決定對該廠進行技術改造。在前蘇聯技術專家指導下,王世純負責銅及銅合金板、帶材工藝設計,邊工作邊向外國專家求教,通過學習和工作,基本掌握了有色金屬加工工藝設計的基礎知識。由於他在工作中勤學苦練,做出了較好的成績,1958年,北京院授予他“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榮譽稱號。
洛銅一期工程是中國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156項國家重點項目之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建的第一座大型綜合性銅及其合金加工廠,主要產品有板、帶、管、棒、型、線材,規模為年產6萬噸,生產工藝和設備在當時是較為先進的。1959年至1966年,王世純在該工程中任工藝設計和現場設計組副組長、組長等職。該廠由前蘇聯承擔設計和提供生產設備,中方派人配合,通過向專家學習,消化蘇方設計,完成輔助工程設計和做好生產準備。1960年,兩國關係緊張前蘇聯撤走全部專家時,施工圖和設備的設計都未完成,廠房剛打基礎。此後,工程設計和建設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處理都落在現場設計組身上,面對這么困難的局面,王世純和同事們沒有懼怕,毅然投身到組織設計、安裝、調試和試生產的全部過程中,經過7年的艱苦努力圓滿地完成了建設任務。通過該工程他的技術水平和組織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並積累了豐富的設計實踐經驗,為他日後在有色金屬加工設計戰線上大展宏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於他在該工程建設中做出了較大的貢獻,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1967年至1980年,王世純任工藝(科)室副科長、科長、室主任時組織、領導和審定了洛陽院承擔的多項有色金屬加工廠的工藝設計及施工服務工作;其間,1969年至1972年還兼任雲南銅加工廠工程設計總設計師,組織領導了鎳及其合金棒、線坯用Y型連軋機、電渣爐熔煉和鑄造孟耐爾合金鑄錠、水平連鑄錫磷青銅、板帶大加工率冷開坯用擺式軋機、帶式法電解銅箔生產工藝等六項冶金部特批的新工藝技術及其設備的開發工作,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Y型連軋機技術、孟耐爾合金鑄造工藝和水平連鑄錫磷青銅均在國內生產中得到推廣和套用。1981年至1984年,王世純出任院試驗工廠廠長,組織和領導了4項新工藝、新技術和新設備的開發,均取得良好成效,其中噴灌鋁管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主持中國銅加工基地的技術改造設計
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中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各行各業對銅板帶產品的質量要求愈來愈高,中國的銅加工廠,包括國內最大的洛銅在內無論從生產工藝、裝備水平都處於落後狀態,產品質量遠遠落後於國際水平,國內所需的高精度銅板帶材不得不靠大量進口,嚴重阻礙了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1984年經國家計委批准,洛銅板帶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王世純擔任改造工程的總設計師。
王世純深知中國的銅加工技術水平由於“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損失太大了,要引進先進技術和裝備進行改造,有限的資金不允許有任何失誤,否則改造就要半途而廢,投資就要付諸東流。為此他精心安排了各個環節的設計工作,事必躬親,親自組織和參加了國內外技術考察、技術談判、契約簽定、初步設計編制、施工圖設計、安裝調試和試生產工作。在設計過程中,他勤于思考分析並進行多方案比較,力求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當王世純發現外商工藝軟體要價過高后提出:選用國外先進的生產工藝和設備並不意味國內能滿足技術要求的工藝設備也要買進,應結合國情實事求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完成。只要認真運用已有的技術努力學習,此次改造不買進工藝軟體,很多設備國內協作配套也能滿足改造要求。其大膽構想得到領導的首肯,在洛銅和洛陽院的努力下,沒有購買國外軟體,包括一些設備的部分部件,如16噸爐子的上料機、步進爐步進梁、熱軋機的部分設備、氣墊爐的活套塔等,均由國外進行技術指導國內製造,為國家節約大量外匯。
洛銅技術改造採用了大鑄錠帶式法生產工藝,鑄錠達4.5噸和7.5噸,設計產品規格為厚0.1毫米至3.0毫米、寬600毫米至1000毫米,精度達到厚度的1%~2%。其主要設備從瑞士引進的16噸銅及其合金感應熔煉爐,可熔煉高質量的鑄錠;從奧地利引進的高效率雙排側進、側出步進式加熱爐,可將7.5噸鑄錠加熱到開軋溫度;將舊有熱軋機進行改造,可將厚200毫米、寬1050毫米的鑄錠熱軋到厚6毫米至15毫米、寬1050毫米,並卷取水冷後備用;從英國引進的雙面銑削機,可將熱軋後帶坯表面(包括側邊)上的氧化皮銑去,每面可最大銑去0.5毫米,並帶有銑削量自動跟蹤系統;從德國引進的初、中、精多用途軋機;可將厚6毫米至15毫米、寬1050毫米的帶坯冷軋到厚0.5毫米±0.005毫米、寬1050 毫米的成品或坯料;採用奧地利的鐘罩式光亮退火爐,保證了帶面的光潔,減輕了環境污染;義大利帶有板型儀的精軋機是當時國內銅加工行業獨一無二的高水平精軋機,它可將帶坯冷軋到厚0.08 毫米±0.0015毫米、寬630毫米的成品;德國氣墊式光亮退火爐的運用解決了長期困擾中國銅加工行業成品性能和表面質量問題;另外,美國的3台剪下機,保證了成品的尺寸公差;德國的軋輥磨床和瑞士的銑刀磨床保證了工具的高精度。這些全計算機控制的現代化設備,使改造後的洛銅銅板帶系統成為一條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生產線。
洛銅的改造是在原有車間內就地進行,其原則是改造與生產並行,輔助設施儘量利用舊有的。在拆除舊有設備和基礎以及擴建新基礎和安裝新設備的過程中,不能影響舊有生產線的正常生產,因此給設計和施工帶來很大困難。作為總設計師,在總結本院與廠方意見的基礎上,他提出了許多合理化建議,周密細緻地安排了設計施工各階段周期,使設計施工有條不紊地進行。為了不影響或少影響生產,他提議改造儘量集中在廠房一二跨內進行;當原廠區進車間給水壓力和流量不能滿足國外設備要求時,他提出用管道泵增壓、設備與設備接力用水等方案解決;他將新建成品庫與舊有廠房巧妙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投資和生產運行成本大大降低。在整個改造過程中,王世純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嚴謹的工作作風被廠、院公認為“以廠為家”的總負責人。該項目投產後,各項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中國銅板帶材出口的重要基地。特別在歐元造幣供坯方面,洛銅力挫世界強手一舉奪魁,成為歐元獨選的造幣坯料供應廠。1991年該項目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優秀設計金獎。
在銅板帶系統改造的同時,鋁板帶系統也進行了技術改造。王世純作為項目總設計師,在深入細緻調查研究之後,根據產品方案的要求,提出改造三四十年代的熱軋機不如選用世界上具有先進水平的鋁板帶連鑄軋機進行供坯的方案,該方案工藝先進、生產工序少,能耗和生產成本低,勞動生產率高。他大膽選用和組織調試了消化國外引進技術國內設計製造的1400毫米冷軋機,使工程項目既保證了產品質量,又降低了投資。在該冷軋機調試過程中,他帶領廠、院的工人和技術人員,奮戰兩個月,提前一個月完成調試任務,並達到一次試車成功。1991年鋁板帶技術改造工程獲河南省優秀設計一等獎。
促進上海銅加工工業發展
上海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城市,也是中國銅加工行業發展最早產量最大的基地之一。隨著工業的飛速發展,原有三四十年代僅能生產卷重30千克左右的帶材生產工藝和設備越來越不能滿足現代化生產對大卷重、高精度的需求,上海銅加工業面臨著艱巨緊迫的改造任務。62歲高齡的王世純,受命擔任總設計師,組織上海有色金屬加工總廠的設計工作。
工作中他始終以工程建設為重,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只要對工程有利,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1990年初,王世純結合工程實際,憑著豐富的設計經驗和技術知識,力排眾議,提出設備選擇應因地制宜,可適當有條件地選擇國產先進設備的方案,像國內開發製造的5噸熔煉爐、保溫爐、半連續鑄造機、鑄錠鋸切機和鑄錠步進加熱爐等設備,既可滿足工藝要求,又不降低裝備水平,完全沒有必要從國外引進,並耐心說服建設單位下了決心,從而合理地利用資金,保證工程按計畫順利建設。
在水處理設計中,外商對水質提出較高的要求,若按常規設計投資較大。為此王世純帶領設計人員奔赴寶鋼、上鋼五廠、上海鋼鐵研究所、水文站等單位,深入分析了吳淞地區長江、黃浦江和溫藻浜一年中各時期水質的同異,作出了從溫藻浜取水,通過處理,完全可滿足生產需求的結論,為工程節約大量設資。
在審核廠區管網施工圖設計方案時,王世純發現排水系統中有一條生產廢水管,他認為生產中所排的酸、鹼廢液,包括含有金屬離子的廢水,均須經過處理達標後方可排放,此時生產廢水完全可以和雨排水共用一條管道。為此王世純積極向建設單位和環保部門反覆解釋和建議,並被採納。修改設計後不僅為國家節省了數百萬元投資,也加快了建設進度。
當引進設備進入工地後,王世純吃住在現場,每天天剛亮他就出現在工地上,和建設、施工單位一起研究當天的工作:晚上下了班,他又帶領設計人員去查看當天發現問題的處理情況和施工進度;在設備調試時,他更是寸步不離現場,當熔鑄設備一次試車成功拉出第一根厚170毫米、寬650毫米、長5000毫米鑄錠,加熱爐順利提供合格的熱軋坯料時,他才深情地舒了一口氣。
繁忙的工作使王世純的腎結石病發作,醫生要求他住院手術,可是如火如荼、爭分奪秒的施工現場深深地牽掛著他,強烈的責任心驅使他一再推遲手術時間,他不顧疼痛,手托吊瓶,審閱圖紙檔案安排工作,直到手術前一刻。在病床上,王世純反覆告訴陪護人員轉告現場的同事們應注意的事項,直到聽到一切平安才放心。手術後尚未完全康復他又回到現場投入緊張的建設中。1992年9月28日,他和同事一起以喜悅的心情迎來了整個生產線全線貫通,全部項目以優異的成績勝利建成,向黨和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由於該項目設計完善,各項指標均獲得驗收部門的好評,投產以來產量和出口量逐年遞增,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受到黨和國家的肯定。工程總結時,設計隊9人次獲得上海市或建設單位的獎勵。上海有色金屬加工總廠的成功建設,凝聚著王世純的智慧、心血和汗水。
個人評價
王世純以身作則、不恥下問、精益求精和誨人不倦是王世純的一貫作風,不管是任工藝室主任,還是但任院副總工程師,他總是把培養年輕人作為一項主要任務,即使是退休以後,仍然以院長技術顧問的身份關心著洛陽院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20世紀80年代初,為了了解試驗廠生產能力和工人勞動生產率的實際情況,王世純和工人一起同吃同勞動,白天處理日常事務,晚上跟班勞作。在工程設計中,每遇到一個問題他不是簡單判定,而是發動大家展開討論,各抒己見,多做調查研究,從而使問題得到較好地解決。他常帶領同志們深入車間、現場,考察學習掌握第一手資料,了解科學技術發展狀況;王世純常說:科技進步一日千里,要想跟上時代的發展,就要做到勤奮學習,不斷實踐,勇於創新;幸福不能理解為待遇,為社會多做工作值得終生欣慰。王世純以培育新人、誨人不倦的精神,高尚的思想品德,帶出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備的設計人員,為洛陽院和建設單位人才培養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在銅加工行業里成為異口同聲的老師。1994年退休後,他仍然念念不忘有色金屬加工技術的發展,多次走訪上海、蘇州等地有關單位,邊了解情況邊協助解決工程建設和生產中遇到的問題。他雖已年過古稀,但至今仍是院長、院工藝技術委員會和引進設備技術消化工作的顧問,每天堅持上班,參加評審重大項目和技術決策,為中國有色金屬加工事業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奮力拚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