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雕牧羊圖擺件,現藏於安徽省樅陽縣文物管理所。通高5、寬3.6、厚2厘米,重50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玉雕牧羊圖擺件
- 館藏地點:安徽省樅陽縣文物管理所
- 所屬年代:清
清和田玉雕牧羊圖擺件,現藏於安徽省樅陽縣文物管理所。通高5、寬3.6、厚2厘米,重50克,青白玉質,半透明,玉質晶瑩溫潤,以圓雕手法來表現童子牧羊的形象。童子頭較大,單髻髮式,前額寬闊飽滿,後腦隆起渾圓,面龐圓潤,眉鼻相連,鼻樑較高,蒜頭形鼻,嘴角上翹,顴骨高凸,大耳貼於面頰兩側,右手彎曲向上,執鞭搭於後背之上,鞭身捲曲,鞭頭呈如意祥雲狀,左手下垂,置於羊羔頸部。牧童身軀微胖,上著窄袖束腰長袍,下穿寬鬆長褲,衣服的褶皺紋刻畫粗深,線條流暢,寫實感強,透著童子天真無邪的天性和怡然自得的神情。羊呈跪臥狀,口緊閉,三角眼,耳下垂,角向後彎曲,腮下、耳後及尾部邊緣有細刀琢刻的幾道短陰線代表羊毛,其餘部分光素無紋,打磨光潤,使羊之溫順的性情與肥美的體態得以極好地展現。這件玉雕有聲有色地刻畫了牧童放羊歸休、犢羊飽食之後小憩的生動場景:牧童席地而坐,側首俯視,摟抱羊羔,羊羔靜息其左,伸頸仰頭,偎靠牧童,兩者相戀相望,顧盼有情,相依相守,其樂融融。童子性善,羊羔知禮,和諧相處,充滿了祥和的生活氣息,以優美抒情的雕刻技藝形象生動地描繪了一個充滿活力和詩意境界。雕工超凡脫俗,頗見藝匠功力。構圖設計精妙,表述用心,兼具形神和意境,既充分體現了優質和田玉的氣質和玉雕藝術的審美觀念,又準確捕捉了十分濃烈的生活情趣,是一件難得的精品。
“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吉祥物是人類嚮往和追求吉慶祥瑞觀念的物化表現,它折射出時代和民族的社會心態、審美情趣、文化特質、民俗底蘊。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中華民族創造了許多嚮往、追求美好生活,寓意吉祥的圖案。童子的造型,隱喻生命繁衍、子孫眾多、多子多福、香火不絕,這是中國古人的人生第一事業,因而在諸多場合它就是作為一種表達美好、祥瑞、歡悅等等的文化符號。如意祥雲紋則寓意高官顯爵、健康長壽和子孫成才。羊自古以來就稱為六畜之一,在古人的心目中,它既是當時生活中不可多得的佳肴美味,同時由於它是一種溫馴可親、善良有義的動物,又被賦予了很多美好的稟性和象徵意義。《三字經》曰:“羊初生,知跪乳。”《春秋繁露》言:“羔飲其母必跪,類知禮者。”是說羊善良知禮。《三字經》還說:“人之初,性本善。”而“善”字從羊。《說文解字》曰:“美,甘也。從羊,從大。”古人把羊作為美與善的象徵,如《詩經·召南》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羊羔”之句。古時羊與“祥”通,所謂“羊,祥也”(《說文解字》)。“羊之為言祥”,吉祥多寫作“吉羊”,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吉羊”之語。清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漢洗·大吉羊洗》云:“大吉羊,宜用。”又卷十《漢元嘉刀銘》亦云:“宜侯王,大吉羊。”羊成為祥瑞之物。
童子、祥雲、羊羔,作為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吉祥的象徵,成為古代藝術創作喜用和善用的重要母題。清玉雕牧羊圖擺件,將三者巧妙地融合於一器,體現了清人對福善喜慶、長壽安康、鄰里和睦、諸事順利等等的渴望,寄託著人們趨吉求祥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