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陽洞位於山東省威海市玉虛觀遺址西北30餘米處崖壁上,距崖下地面10餘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玉陽洞
- 外文名:Yuyang hole
- 位置:山東省威海市玉虛觀遺址
- 特點:洞口呈拱形
- 大小:高2.10米,寬0.85米
風景介紹,地理位置,特點,聖水洞,特點,歷史記載,王玉陽,生前著作,
風景介紹
地理位置
特點
洞口呈拱形,高2.10米,寬0.85米。洞內略方,深6.23米,高3.26米,正中鑿一神台,上下與洞內岩石為一體,四周可通,神台座原有太歲神白玉石像(今無存)。洞內東壁鑿五龕,西壁鑿三龕,各龕內原皆有玉陽洞天造像(今無存)。洞口外上方崖壁有“玉陽洞天”石刻,為王玉陽親書。洞口下方東西兩側各有12級台階,相傳為王玉陽親鑿。此洞為王玉陽及弟子門人修煉之處。
聖水洞
特點
玉陽洞西側有“聖水洞”,為一天然石洞。洞上方有數丈巨石峭立,洞口高3米,寬5米,進深6米,洞內寬處9米。洞頂呈圓弧形,與洞壁岩石相合處有一東西石縫,“聖水”自縫中源出。
歷史記載
玉虛觀碑記云:“水不見發源,但嵌鑲之下,裂石而出,激激如線,味甘冷且清,春秋不變,水旱不知,蛙黽之屬,未嘗產焉。”《寧海州志》載:“洞中東西二流,自石罅出,洞滴激激如線,二源一停一注,十二年一周,東西相更替,故曰‘聖水’。且天將雨,則漏水,濺人衣裙,晴則否,山下之人以此陰晴屢驗。”經觀察洞內水自東流源出,水質清澈甘冽,每小時出水約300公斤,其西流無水出,但確有流水痕跡,洞內可儲水10餘方,滿則溢出。相傳當年聖水洞側“有巨石飛出數丈”,覽者登之頗苦,王玉陽“遂登其巔,運錘三擊,轟然有聲如雷霆振山谷,其石已墮”。今聖水洞外上側尚存玉陽親筆石刻“聖水嵒”三字,單字高0.59米,寬0.45米,雖已剝蝕,字跡依稀可認。
王玉陽
據考,金大定八年(1168年),王玉陽被道教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收為弟子,從師至煙霞洞,“授以正法三十有六”。後王玉陽獨去文登鐵槎山(今屬榮成市)雲光洞結庵修煉,常赤腳往來於礪石荊棘,人稱“鐵腳仙人”。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奉詔進京為金世宗講道,凡所應對,無不時中。金世宗“延問修真之道,就御果園建道院,給三品俸,敕充生辰醮高功主,賜冠簡紫衣”,王玉陽悉表辭之。未幾,懇求還山,金世宗“不諱其志”,仍賜錢二十萬為回山盤費。家鄉道徒、百姓聞其歸鄉,“千百相率,前十餘舍遮道歡迎,不令他適”。王玉陽遂在聖水岩結茅為庵, 行道修煉,收弟子300餘,創立全真教嵛山派。金承安二年(1197年),章宗皇帝召王玉陽進京,問養身之道,王玉陽“以無為清靜少私寡慾為對”。復問教法規儀治國之道,王玉陽“以雅對,妙沃帝心”。金帝特賜號“體玄大師”,並再旨留京主持修真觀,王玉陽再辭,求還山。金帝許之,乃賜道經一藏,“綾羅絹各兩千匹,月給齋廚錢二百鏹”,並敕賜聖水庵為“玉虛觀”。還山後,約集“善眾門人”修建玉虛觀,時為北方三大道觀之一。王玉陽居玉虛觀20餘年,三次受金帝詔見。卒時,“乃沐浴冠帶,焚香朝禮而逝”。
生前著作
《雲光集》《清真集》。其中《雲光集》輯詩、詞、歌、賦600餘篇,被收入《道藏》。為傳播和發展其教派,確立全真教在全國道教中的主導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