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虛觀風景區

玉虛觀風景區

玉虛觀位於乳山市東北隅的崑嵛山余脈尼姑頂東坡坳谷,亦稱“聖水宮”,曾為道家聖地。玉虛觀為崑嵛名勝之一,古稱“小崑嵛”。這裡群山綿亘,林巒深邃,水奇峰峭,四時幽絕,獨具一方之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玉虛觀風景區
  • 地理位置:山東省乳山市
  • 占地面積:玉皇閣 例:20平方公里
  • 著名景點:玉皇閣、萬壽宮
  • 書籍記載:《寧海州志》
景區簡介,玉虛觀遺址,景點欣賞,聖水岩,玉陽洞,玉虛觀碑,地圖信息,

景區簡介

著名道教大師、全真教七真人之一王玉陽,曾在這裡結庵為觀,創立全真教嵛山派。自金元開始,這裡教門大開,歷代不衰,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香火一直不斷。金元時期,曾為全國道教三大聖地之一。現存景觀有玉虛觀遺址、玉虛觀碑、玉陽洞和聖水岩等。玉虛觀名錄《中國名勝辭典》,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虛觀遺址

遺址位於尼姑頂東側。玉虛觀原為一庵,曰“聖水庵”。據1987年在此出土的一塊殘碑記載,“聖水庵”始於漢晉,距今近兩千年。另說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曾派尉遲敬德在此監修宮觀,曰“聖水宮”。從現存老祖殿內神台前一唐代風格的雙層蓮花捲草花紋石刻推斷,唐時,這裡是具有一定規模的殿宇建築。以後幾經興廢,至金大定二十七年(公元1187年),海上七真人之一的王玉陽奉召進京為金世宗皇帝講完道經,被門人弟子迎至此地,結茅為庵。金承安二年(1197年),牒敕賜額曰“玉虛觀”。翌年,王玉陽再次為金章宗皇帝講完道學,攜御賜金帛及道經一藏回此庵,集約“善眾門人”“獻木”“獻谷”“剪荊芟草,夷峻堙谷”,擴建殿宇樓閣、亭台橋榭,易庵為觀,稱“玉虛觀”。崇慶二年(1213年),又牒賜“玉真觀”。至此,王玉陽在此地開創了全真教嵛山派,已揚名宇內。據古文記載,此時,玉虛觀“蒼松偃蓋,古檜蟠龍,碧瓦鱗鱗,朱門赫赫,神仙異人出沒,天地英靈自然之氣相聚,百姓乞福求德無不靈應。遊人雲集,香火竟夜”。玉虛觀如此壯觀,加之有虎澗春風、御碑濯雨、石柱擎霄、竹園遺翠等美景及紫氣谷、石燕坡、鳴鐘岩、佛頂峰、二姑頂等名勝,使這裡成為當時名聞天下的道教聖地之一。元代文學家元好問在《懷州清真觀記》中稱:“天下道院,武官為之冠,濱都次之,聖水又次之。”可見玉虛觀在當時盛名天下之景象。元元貞二年(1296年),玉虛觀獲白鹿,獻於朝廷。
玉虛觀自金至明、清,屢經修葺,規模不斷擴大。《寧海州志》記載:清鹹豐四年(1854年)為最後一次重修。重修後的玉虛觀,殿閣莊嚴,碑碣林立,主要建築有玉皇閣(又稱八角玲瓏殿)、萬壽宮(又稱千真宮、萬壽堂)、老祖殿、老母殿、三清殿、三官殿、三義殿等。玉皇閣最為宏偉,分上下兩層。下層為12根八角石柱支撐,上層為斗拱飛檐結構,內塑玉皇大帝像。閣頂為綠琉璃瓦。萬壽宮為主體建築,宮內塑有全真道祖王重陽及全真七子像,其內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姿態各異,分列兩旁,顯示了道家福地的肅穆莊嚴。
20世紀30年代以前,玉虛觀一年一度的廟會,規模很大,終日香火不斷。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於戰亂,觀內塑像被毀,道士逃亡,觀宇日漸荒廢。至60年代,古建築也毀去十之八九,只有老祖殿及客廳、客房舊貌依稀可辨。現遺址尚有觀宇石基、石柱、石獅、石獸等遺存。值得稱奇的是,客廳、客房記憶體有一株百年紫玉蘭。每當春天來臨,紫玉蘭就會開出紫紅色的花來,芳香四溢,充盈著整個玉虛觀。1981年,乳山人民政府把玉虛觀遺址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區。1992年5月,玉虛觀被定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載入《中國名勝辭典》。
今日玉虛觀,古時的道家氣息早已消散,但遊人至此,憑弔仙跡,聆聽神話傳說,每每肅穆之情油然而生,敬仰之意久久難卻。

景點欣賞

聖水岩

聖水岩位於玉虛觀遺址西側,因有一天然石洞,故又稱“聖水洞”,當地人稱“濕洞”。洞上方有數丈巨石峭立,洞口高3米,寬5米,洞深6米,洞內寬處9米。洞頂呈圓弧形,與洞壁岩石相合處有一石縫,“聖水”源自縫中。玉虛觀碑記云:“水不見發源,但嵌嶔之下,裂石而出,激激如線,味甘冷且清。春秋不變,水旱不知,蛙黽之屬,未嘗產焉。”《寧海州志》載:“洞中東西二流,自石罅出,洞滴激激如線,二源一停一注,十二年一周,東西相更替,故曰‘聖水’。且天將雨,則漏水濺人衣裙,晴則否,山下之人以此陰晴屢驗。”相傳當年聖水洞側“有巨石飛出數丈”,覽者登之頗苦,王玉陽“遂登其巔,運錘三擊,轟然有聲如雷霆振山谷,其石已墮”。今聖水洞外上側尚存玉陽親筆石刻“聖水喦”三字,單字高0.59米,寬0.45米,雖已剝蝕,字跡依稀可認。
現在,聖水洞內的情況與當年的記載大不相同。經觀察,洞內水源自東流,水質清澈甘冽,每小時出水約300公斤,其西流無水出,但確有流水痕跡,洞內可儲水10餘方,滿則溢出。

玉陽洞

當地人稱玉陽洞為“乾洞”。玉陽洞位於玉虛觀遺址西北30餘米處崖壁上,距崖下地面10餘米。洞口呈拱形,高2.10米,寬0.85米。洞內略方,深6.23米,高3.26米,正中鑿一神台,上下與洞內岩石為一體,四周可通,神台座原有太歲神白玉石像。洞內東壁鑿五龕,西壁鑿三龕,各龕內原皆有造像。洞口外上方崖壁有“玉陽洞天”石刻,為王玉陽親書。洞口下方東西兩側各有12級台階,相傳為王玉陽親鑿。此洞為王玉陽及弟子門人修煉之處。

玉虛觀碑

位於玉虛觀的萬壽宮院內,保存完好。此碑立於金貞祐二年(1214年),通高5.66米,寬1.25米,厚0.28米,下有龜趺,額有四龍盤繞,碑額“玉虛觀記”之字為州學進士范景純所篆;碑正面正楷陰刻金朝散大夫國稱撰文,寧海州學政王良臣書丹的《聖水岩玉虛觀記》。碑文有對王玉陽修道之銘贊和對聖水岩殊常異境之描述。《寧海州志》稱該碑書法“楷法精嚴,不減柳少師(唐代書法家柳公權)”。碑背面正楷陰刻“王玉陽宗派之圖”,記王玉陽弟子300餘人。通觀全碑,制式高大,宏偉雄渾,具有典型的宋、金風格,堪稱精工巨製,實屬稀世之珍。該碑為研究金元時期道家活動的重要史料依據。
相傳,“破四舊”時,曾有四五個人用繩子套在石碑上方,想把碑拉斷毀掉,由於石碑與龜趺渾然一體,任憑人們怎樣用力,都不能將之毀壞,因而碑得以完好保存。如今,玉虛觀下的孔家村為了更好地保護石碑,為其築碑樓一座,遮擋風雨,使之免遭剝蝕。

地圖信息

地址:山東省威海市乳山市馮家鎮聖水岩遺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