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觿

玉觿

玉觿為角形玉器,造型可能來源於獸牙。原始社會有佩帶獸牙的習 俗,後來以玉仿之,遂有玉觿之形。玉觿於商代流行,其後歷西周、春秋戰國,至漢而不衰,漢以後消失。玉觿除用於佩帶裝飾的功能外,古人還以此作解繫繩結的工具。因此儘管各代玉觿造型變化繁複,卻總不離上端粗大,下端尖銳的基本特徵。同時,佩帶玉觿被認為具有解決困難的能力,是一個人聰穎智慧的表現。

基本信息,造型特徵,歷史演變,

基本信息

玉觿(xī )
時代:春秋
質地:玉
尺寸:長8.1公分、首寬2.3公分、厚0.3公分。
出土地點:陝西省寶雞市益門村二號墓。

造型特徵

這兩件玉器,各自是方首、口部微張的龍的形狀,兩件合成一對龍。龍頭頂有兩突齒,身上裝飾陰線蟠螭紋,靠近尾部則為陰線三角雲紋。兩面均有紋飾,布局結構則粗細疏密各有不同。

歷史演變

新石器時代玉觿出土於江蘇省吳縣張陵山良渚文化墓葬中,呈扁平角狀,兩端以透雕技法鏤出丫形花紋等,器邊亦作凹凸起伏的變化。商。西周玉觿造型簡潔,多作牙形,上端穿孔,下首尖銳,觿身琢簡略紋飾。西周玉觿頗似月牙形,器內飾龍紋、人紋等。龍紋觿柄部為龍首,龍身彎曲,上飾捲雲紋,尾部飾三角紋,頷下、尾端各鑽一小孔。春秋戰國時玉觿的形制發生了巨大變化,今所見這一時期的玉觿均處理成龍、虎、獸、鳥形象。動物的頭部為上端,尾部琢成銳角,身體彎曲成自然的曲線,透雕結合隱起的運用使其動物形象變化多端,且相當生動。
漢代玉觿趨簡化,多數呈細長牙狀和寬三角形,紋飾主要有絞絲紋、勾雲紋,水平不及戰國。西漢早期玉觿與戰國相近,一種作“s”形龍紋,身出尖卷狀裝飾,尾為錐形,身、尾飾雲紋,並刻出輪廓線;另一種呈彎月形,一端琢出龍首,一端似錐狀,身飾雲紋,有輪廓線,耳部穿孔。西漢中、晚期和東漢玉觿皆為彎月形,但與早期不同。中期玉觿有的寬端作龍首,背上方透雕出纏枝的蟠螭、鳳鳥等。也有在器上僅用陰線琢出獸首、雲紋軀身的,頭部鑽一孔。晚期玉觿寬端一般透雕作回首的龍形或鳳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