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虛宮遺址

玉虛宮遺址

玉虛宮全稱“玄天玉虛宮”,俗稱“老營宮”。相傳真武神得道升天后曾被玉皇大帝封為“玉虛相師”,故玉虛宮建成後,被永樂皇帝欽定為“玄天玉女宮”。位於世界文化遺產道教聖地的武當山腳下,中國湖北省十堰市武當山經濟旅遊特區。是武當山建築群中最大的宮殿之一,位於老營的南山腳下,距玄岳門西約4公里,襄渝鐵路順著宮前橫貫而過。現存建築及遺址主要有2道長1036米的宮牆、兩座碑亭、里樂城的五座殿基和清代重建的父母殿、雲堂以及東天門、西天門、北天門遺址。這些殘存的遺址,到今天仍有很強的感染力,頗值得觀賞。共有亭台樓榭宮殿等建築2200餘間.宮門內外有四座碑亭,巍然對峙。其規模之大,可比秦朝阿房宮,由此可見玉虛宮當年是何等的氣派。古人讚譽玉虛宮是“隱三台十州之羽客,度九州萬國之蒼生”的聖地;明朝著明文學家王世貞也不禁讚嘆:“玉虛仿佛秦阿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玉虛宮遺址
  • 外文名稱:Yuxu Palace
  • 地理位置:湖北省武當山特區玉虛路南端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
  • 開放時間:尚未開放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門票價格:暫無
  • 著名景點:玉虛宮
歷史,格局,建築,現存建築,玉虛宮,御碑亭,琉璃八字影壁牆,

歷史

永樂十一年(1413年)敕建。明永樂十年,明成祖朱棣下詔“北建故宮,南修武當”,隨命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工部侍郎郭璡(三公)統率30萬軍民進駐武當山,安營紮寨,拉開了長達12年建設朱家皇室家廟的序幕。歷時12年,建成8宮、2觀、36庵堂、72岩廟等三十三組建築群,總建築面積達160萬平方米。同時,朱棣從立法、定編、封山、圈地、設官、鑄印、派軍隊駐守和派丁夫供養等方面對武當山進行全面保護,並敕封為大岳,使之成為皇家"祖宗創業棲神"之所。玉虛宮作為建設武當山道教宮觀建築群的大本營——“三公”行轅,其建築形制、規模皆可與故宮媲美,且取之真武大帝“玉虛師相”之美名,被賜額“玄天玉虛宮”。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玉虛宮在原有建築規模上增修擴建,自此,玉虛宮占地面積達525萬平方米,房屋大小為楹2200餘間,同時期的王世貞曾以“太和絕頂化城似,玉虛仿佛秦阿房。”
明末清初,部分建築毀於戰亂。清代,武當山失去"皇室家廟"地位,規模逐漸縮小。
天啟七年,即1627年,玉虛宮發生了毀滅性火災,其主要建築均遭火劫。百年後,即清乾隆十年,玉虛宮再次遭到大火,其附屬建築一併化為灰燼。
1935年夏,又遇山洪暴發,數十萬方沙泥直泄玉虛宮,大片房屋被吞沒,號稱南方“故宮”的玉虛宮自此成一片殘垣斷壁……,現殘存建築主要有2道長1036米的宮牆、兩座碑亭、里樂城的五座殿基和清代重建的父母殿、雲堂以及東天門、西天門、北天門等遺址。
1994年,武當山古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黨和政府對武當山玉虛宮修復工程非常重視,2007年6月資金投入為700萬元開工修葺,一期工程已經完成,二期維修工程也正有序進行,玉虛宮再現昔日輝煌指日可待。
據了解,為保護玉虛宮遺址,此前進行的武漢至安康鐵路增二線工程還專門繞道,延誤了9個月工期,並增加了7億元投資。

格局

建築坐東南朝西北,中軸對稱布局,為五進三城:外樂城、紫禁城、里樂城,三城都有各自宮牆間隔連圍,形成等級鮮明,規模宏大的宮城,俗有“七十二院落,七十二井,這院不吃那院水”之說。按周禮天子五門、左右東西宮格局布局,充分的顯示出道教在明朝地位,被古人譽之“山中甲宮”。玉虛宮前宮正殿前豎碑兩座,後宮地勢與前宮殿脊齊平,四合院布局。塔院位於後宮五十米左右,有塔四座,其中三座並列成“一”字,相隔約七米。建築形式相同,八角形,磚結構,高越七米。
主體建築仿故宮“三朝五門”制,平面布局呈三路五進,沿中軸線利用青石崇台層層迭砌遞進,建設山門、龍虎殿、朝拜殿,最終把玄帝大殿推向高潮,以父母殿作精悍的結尾。同時又橫向擴展,建設東西御碑亭(四座)、東西焚帛爐、東西配殿、廊廡、觀星台、啟聖殿、元君殿,企圖將群體建築形成高低錯落有致,形制繩墨合度,院落蔓延相通的建築格局,不僅體現了明代建築凝重、嚴謹的風格,更隱喻著道家崇尚自然、順應自然、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玄妙思想。宮之內外鋪以配殿、道院、樓閣,其間以小巧精緻的亭、台、池、壇作穿插襯托,著力塑造出群體建築烘托主體建築的高大雄偉,主體建築映襯群體建築的井然有序,可謂獨具匠心。玉帶河自內樂城穿城而過,恰似一根飄逸的玉帶飛揚在龍虎殿前,其上修建仙源橋,兩側立蓮瓣石榴頭攔望施以護欄。城外建有東西宮、泰山廟、火星廟、望仙樓、張仙洞(無梁殿)、水簾洞、華陽亭、寮室、浴室(娘娘澡堂)、齋堂等,宮外復設東、西、北三座天門。各類建築按其序列,恪守其位,盡顯布局合理,層次分明。
《武當山志》記載:最大的贔屓通長6.06米,高2.85米,寬2.35米;御碑高6米,寬3.5米,通高9.03米,重達100多噸,是國內罕見的贔屓馱御碑,比北京明十三陵的定陵、長陵的贔屓馱御碑要高大完美得多

建築

現存建築

外樂城:泰山廟,御碑亭。
紫禁城:宮門,宮牆,小宮門玉帶河,玉帶橋,御碑亭。
里樂城:琉璃八字牆,小宮門,宮牆,琉璃焚帛爐,神壇,父母殿。
內羅城、大宮門、、碑樓、雲堂等43間廟房和龍虎殿、十方堂、大殿等建築基址等。大宮門磚木結構,面闊14.2米,進深7.8米,單檐歇山綠琉璃瓦頂,三道拱券門,石雕瓊花須彌座,門前為青石海墁月台,周圍設石望柱和欄板。兩山接八字琉璃瓊花壁及宮牆,紫禁城宮牆周長1036米,高6.22米。紫禁城內外共設御碑樓4座,左右對稱,樓頂木結構無存。四碑樓內還附立明皇室歷代祭祀碑20餘通。

玉虛宮

玉虛宮位於武當山展旗峰北陲,群山環繞,規模廣闊,形勢雄偉。左引崇崗, 右浚曲水,前列翠屏,後枕華麓,風水術所要求的主山(亦稱靠山)、 青龍山、白虎山、案山、朝山、水口等一應俱全,地勢殊勝。宮內建築等級最高、規模最大的當屬玄帝殿,明·永樂十一年敕建,坐南面北,建在高4.30米石台基之上,前設“凸”字形月台。面闊七間,進深五間,柱網排列為三環48棵柱頂石,檐柱柱徑0.74米,金柱柱徑0.90米,二尺金磚墁地。大殿與朝拜殿之間院落南北兩側設迴廊,中間設御道,迴廊專供香客、遊人朝拜真武祖師之用,御道則用於皇親國戚、欽差大臣朝拜真武祖師之用,這種規制在武當山古建築群內還體現在遇真宮、五龍宮等。
玉虛宮玉虛宮
玉虛宮不僅在建築藝術上嘆為觀止,同時在選址和布局上也體現了中國古代風水觀念,堪稱一絕。該宮建築由皇室工部設計,注重環境選擇,講究山形水脈,聚氣藏風。“外山環抱者,風無所入,而內氣聚。外山虧疏者,風有所入,而內氣散。氣聚者昌,氣散者衰。”玉虛宮選址於群山環抱,內聚盆地,其地勢廣闊,且左引崇崗、右浚曲水、前列翠屏、後枕華麓,巧妙利用山水,與風水術中所要求的主山、案山、朝山、水口一應俱全,地勢殊勝,藏風納氣。風水學中講究“玉帶攬腰,氣界水則止”,意思是天地的生氣可以用水,使它停留住。因此,在建築前有環抱的水,就可以使氣凝聚在住宅前,此法為理想的聚氣模式。玉虛宮內樂城的玉帶河便採取了此種聚氣之法。然而,美中不足之處也有,玉虛宮前地勢過於開闊,易走氣勢,古代風水師便在玉虛宮後山深埋四個“鎮山石鼓”以鎮風水。通過“堪輿”擇地布局,群體建築在體量和規模上與自然環境高度和諧,不僅有著“玄之又玄”的玄學色彩,又著實體現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玉虛宮是武當山規模最大的宮殿,在明代這裡就是道教活動的主要場所。相傳最大的一次是在明永樂22年(1424)舉辦的一次皇室齋醮活動,長達7個晝夜,祭壇執事的官員達50多人。
每年的農曆“三月三真武祖師聖誕日”都要在玉虛宮舉行盛大的“三月三”廟會,屆時這裡將再現玉虛宮當年那熱鬧非凡的盛大場面。

御碑亭

最引人注目的應為內外樂城中部矗立的四座御碑亭,重檐歇山琉璃瓦頂,上檐施以七跴平座斗拱,下檐施以七跴鎦金斗拱,分別為永樂十一年和嘉靖三十一年敕建。亭子建在二重石台基上,平面呈正方形,第一層台基為條石砌築,第二層台基作石雕須彌座,四面設踏跺五級,圍石欄望柱。台基之上復設石作須彌座,分設四角。座基之上擱置亭子牆身,之上牆體明顯收分,均為磚券結構,東南西北分設四個券門。亭記憶體放龍子贔屓,背馱巨碑,碑分別由碑座、身、首三部分組成,盡顯高大莊嚴,整體雕刻精緻,通體予人以不同的質感。肢、腳、尾均有明顯負重之態,栩栩如生,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琉璃八字影壁牆

玉虛宮有兩座別具一格的琉璃八字影壁牆,一處建在山門兩側,一處建在龍虎殿兩側,分別由石台基、雙層琉璃磚雕須彌座、琉璃牆身、七層琉璃帶飛椽冰盤檐組成。牆身正面飾以琉璃岔角、圓光,雕刻牡丹、卷草圖案。雖經500餘年風雨削蝕,仍碧綠丹青,從實物中不難窺出明代琉璃磚雕藝術的登峰造極。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