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霜霉病菌

玉米霜霉病菌

玉米霜霉病菌是一種毀滅性的病害,一旦發生很難控制。寄主植物包括玉米、高梁、須芒草屬、雙花草屬、假蜀黍屬、黃茅屬、黍屬、狼尾草屬、高梁屬、菅草屬、玉蜀黍屬。主要危害葉片、雄穗、雌穗等部位。導致植株矮化,節間縮短,使莖節、腋芽、雌穗、穗柄褐變壞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玉米霜霉病菌
  • 外文名:Sorghum downy mildew
  • :真菌門
  • 亞門:鞭毛菌亞門
  • :卵菌綱
基本信息,病原特徵,傳播途徑,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玉米霜霉病菌
英文名:Sorghum downy mildew
拉丁學名:Peronosclerospora sorghi (Weston & Uppal) Shaw
門:真菌門
亞門:鞭毛菌亞門
綱:卵菌綱
目:霜霉目
科:霜霉科
屬:指霜霉屬
原產地:美國德克薩斯州
入侵地:台灣、廣西、雲南、四川、河南、新疆、寧夏、遼寧、江蘇、湖北、山東、甘肅已有發生。

病原特徵

霜黴菌以病株殘體內和落入土中的卵孢子、種子內潛伏的菌絲體及雜草寄主上的遊動孢子囊越冬。卵孢子經過兩個生長季仍具致病力,在乾燥條件下能保持發芽力長達14年之久。

傳播途徑

隨玉米材料包裝物傳入無病區引起發病。帶病種子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載體。病菌常以遊動孢子囊萌發形成的芽管或以菌絲從氣孔侵入玉米葉片,在葉肉細胞間擴展,經過葉鞘進入莖稈,在莖端寄生,再發展到嫩葉上。生長季病株上產生的遊動孢子囊,借氣流和雨水反濺進行再侵染。

發病條件

高濕,特別是降雨和結露是影響發病的決定性因素。相對濕度85%以上,夜間結露或有降雨有利於遊動孢子囊的形成、萌發和侵染。遊動孢子囊的形成和萌發對溫度的要求不嚴格。玉米種植密度過大,通風透光不良,株間濕度高發病重。重茬連作,造成病菌積累發病重。發病與品種也有一定關係,通常馬齒種比硬粒種抗病。

防治方法

1. 玉米霜霉病是中國重要的進境植物檢疫對象。近年該病在東南亞地區,特別是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巴基斯坦等鄰邦國家已經流行,在中國也有發生。因此必須加強檢疫,嚴禁從東南亞國家進口玉米種子。
2.國內要嚴格控制疫區種子外流。
3.生長季注意田間調查,以便及時發現,採取根絕措施。在霜霉病發生區,應加速選育和利用抗病品種,注意採取輪作倒茬、深耕滅茬。適期播種、合理密植、科學施肥、及時除草等栽培措施減輕為害。用35%瑞毒霉拌種劑,按種子重量的0.3%拌種,或用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4%拌種都有較好防病作用。在田間於發病初期,用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也可獲得較好防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