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葉夜蛾

玉米葉夜蛾

玉米葉夜蛾又稱甜菜夜蛾,該蟲是一種抗藥性極強、間歇性暴發危害的害蟲,多年來在夏玉米田少有發生,今年的罕見發生應引起警惕,以免造成嚴重減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玉米葉夜蛾
  • 別稱:甜菜夜蛾
  • :病毒界
  • 分布區域:河北省平鄉、任縣
  • 學科:生命科學
害蟲特徵,發生規律,防治方法,應對措施,

害蟲特徵

1、蛹和成蟲(蛾)。一年可發生4~6代。蛹體長1厘米左右,黃褐色。成蟲體長1~1.4厘米,翅展2.5~3.3厘米,體色灰褐色。白天潛伏在雜草、枯葉和土縫等陰暗處,受驚嚇後可短距離飛行。多在夜間20時至23時取食、交尾和產卵,活動最為猖獗。
2、卵。卵粒呈圓饅頭型,多產於葉背面或葉柄處,初產的卵為淺綠色,接近孵化時為淺灰色,卵塊平鋪一層或多層重疊,上面覆蓋有灰白色絨毛。每雌蛾一般產卵100~600粒,卵期3~5天,溫度低時約在7天左右孵化成幼蟲。
3、幼蟲。初孵幼蟲先取食卵殼,後陸續從絨毛中爬出,1~2齡常群集在葉背面為害,吐絲、結網,在葉內取食葉肉,殘留表皮而形成“爛窗紙狀”破葉。3齡以後的幼蟲分散為害,嚴重發生時可將葉肉吃光,僅殘留葉脈,甚至可將嫩葉吃光。幼蟲體色多變,但以綠色為主,兼有灰褐色或黑褐色,5~6齡的老熟幼蟲體長2厘米左右。幼蟲有假死性,稍受驚嚇即捲成“C”狀,滾落到地面。幼蟲怕強光,多在早、晚為害,陰天可全天為害。
4、與其它害蟲的典型區別。甜菜夜蛾與棉鈴蟲、二點委夜蛾和玉米螟的典型區別是:該蟲幼蟲腹部氣門下線為明顯的“黃白色縱帶”(有時帶粉紅色),每節氣門上方各有一個明顯的“白點”,且蟲體表面光滑鋥亮、蠟質層較厚,對一般常用農藥的抗藥性極強。
玉米葉夜蛾

發生規律

在黃淮流域一年發生4~5代,以蛹在土室內越冬。翌年3月份出現成蟲,4月份出現幼蟲,6—7月份危害玉米苗。7~8月份為危害盛期。
成蟲白天潛伏在土縫、土塊、雜草叢中以及枯葉下等隱蔽處,夜晚活動。成蟲趨光性強,也有趨化性。卵產於葉片背面,聚產成塊。卵塊單層或雙層,上覆蓋灰白色絨毛。幼蟲5齡,少數6齡。3齡前群集葉背,吐絲結網,在內取食,食量小;3齡後分散取食。4齡以後食量劇增。幼蟲晝伏夜出,性畏陽光,受驚後蜷縮成團,墜地假死。幼蟲老熟後人土,吐絲築室化蛹,化蛹深度多為0.2~2厘米。
甜菜夜蛾具有間歇性發生的特點,不同年份之間發蟲量差異很大。甜菜夜蛾對低溫敏感,抗旱性弱。不同蟲期的抗寒性又有差異,蛹期和卵期抗寒性稍強,成蟲和幼蟲抗寒性更弱。成蟲在0℃條件下,幾天甚至幾小時後死亡,幼蟲在2℃時幾天后大量死亡。若以抗寒性弱的蟲期進入越冬,冬季又長期低溫,則越冬死亡率高,翌年春季發蟲少。
玉米葉夜蛾

防治方法

(1)誘殺成蟲 用黑光燈誘蛾,也可在成蟲數量開始上升時用糖醋液誘殺成蟲。
(2)栽培防治 剷除田邊、田坎的雜草,減少害蟲孳生場所。化蛹期及時淺翻地,消滅翻出的蟲蛹。利用幼蟲假死性人工捕捉。將白紙或黃紙平鋪在地面,振動植株,幼蟲即落到紙上,捕捉後集中殺死。晚秋或初冬翻耕土地並灌水,消滅越冬蛹。

應對措施

甜菜夜蛾對常用的菊酯類、有機磷類、氨基甲酸酯類農藥的抗性極強,而且夏玉米幼苗耐藥性不強,盲目加大用藥量是不可取的(一是會增加用藥成本,二是會對玉米苗產生藥害)。對此,建議應掌握在其抗藥性較弱的孵化盛期或幼蟲3齡之前施藥。如果已經蟲齡較大、抗藥性增強,需要選用新型成分農藥、適當加大用藥量和多元復配而噴藥防治。經各地對比試驗,選用紅與蘭10毫升+農喜3號20毫升,或紅與蘭 1+1組合的紅瓶、藍瓶各用10毫升,或農喜1號、2號、3號各用18毫升,一般10分鐘左右可殺滅5齡以上的大蟲。為避免和延緩抗藥性的產生,應注意交替使用。另外,還有一點提醒大家注意:辛硫磷、敵敵畏兩種農藥及其復配製劑容易對玉米造成藥害,應避免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