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耐深播性狀的基因/QTL精細定位及位點互作效應研究

《玉米耐深播性狀的基因/QTL精細定位及位點互作效應研究》是依託中國農業大學,由王建華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玉米耐深播性狀的基因/QTL精細定位及位點互作效應研究
  • 依託單位:中國農業大學
  • 項目負責人:王建華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北方春季乾旱少雨是玉米種子難於出苗的主要原因,耐深播玉米在乾旱條件下可利用土壤深層水分萌發出苗。因此,研究玉米耐深播機制,定位耐深播基因/QTL,對培育耐深播玉米新品種、減少乾旱損失具有重大意義。本研究將在已有工作的基礎上,繼續深入研究玉米自交系3681-4耐深播的遺傳基礎,發掘與耐深播主效QTLs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在初定位結果基礎上,用X178為輪迴親本進行回交,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並結合耐深播性狀的表型鑑定篩選回交後代,獲得以X 178為遺傳背景的耐深播近等基因系,然後利用這些近等基因系研究耐深播QTL位點之間的互作。我們還利用高世代回交分離群體如BC4F2群體對玉米耐深播主效QTL位點進行精細定位,為進一步克隆控制玉米耐深播性狀的基因奠定基礎;同時為抗旱耐深播玉米的分子育種提供新的途徑和理論依據。

結題摘要

摘要 具備深播出苗能力的玉米種子可以吸收土壤深層水分,克服播種期表層土壤乾旱種子不能及時播種的問題。因此對玉米的耐深播性狀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套用價值。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耐深播與不耐深播的玉米自交系雜交,構建F2群體並對耐深播性狀進行QTL定位。 對耐深播相關的8個性狀進行初定位:研究發現中胚軸是唯一一個隨著播種深度增加而伸長的幼苗器官,通過相關分析確認了中胚軸是決定玉米耐深播能力的主要因素。利用179個標記對由221個個體組成的F2群體進行QTL定位,總計檢測到控制10cm深播條件下的QTL9個和20cm深播條件下的QTL20個,分布於除第5條染色體外的其他9條染色體上,主要集中於9個染色體區域,解釋的表型變異從3.41%到20.20%不等。 控制20cm深播條件下中胚軸長度主效QTL的驗證:本研究構建了控制20cm深播條件下中胚軸長度的主效QTL(即qMES20-10)處於分離狀態的群體1個,目標QTL在這個群體中所解釋的表型變異為67.53%,在bnlg1028位置上具有3681-4帶型的個體中胚軸普遍比具有178帶型的個體中胚軸長。雖然不能在這個群體中發現符合孟德爾分離規律的現象,但是可以證明目標QTL的存在,並且確認了目標QTL位於分子標記umc1506-bnlg1028之間。 同時對另外一個控制中胚軸長度主效QTL,qMES20-3進行驗證,構建高代代換系,依據基因型分三組後,三組之間中胚軸長差異極顯著。對兩組純合基因型材料進行轉錄組測序(RNA-seq),僅有232個差異表達基因,同時結果分析表明植物激素GA可能參與了控制中胚軸伸長,進而影響玉米的耐深播能力,但GA合成相關基因在長中胚軸材料中表達量較低,可能長中胚軸材料對GA較敏感,又或者短中胚軸中GA含量少,存在反饋調節作用。 利用高代群體對qMES20-3進行精細定位,此QLT定位於三號染色體的著絲粒附近,位於SSR標記bnlg2047和BAC上SSR標記AC204286-1之間,其物理距離是17Mb,至少有281個基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