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田棉鈴蟲別名玉米穗蟲、棉挑蟲、鑽心蟲、青蟲、棉鈴實夜蛾等,屬鱗翅目,夜蛾科。是一種害蟲。
基本介紹
寄主,為害特點,外形特徵,生活習性,防治方法,
寄主
為害特點
近年在一些栽培改制、複種面積擴大地區,棉鈴蟲為害玉米有加重趨勢,尤以遼南、長江流域及新疆部分地區為主,玉米雌穗常受棉鈴蟲幼蟲為害。1996年8月青海首次發現該蟲為害玉米,其發生面積之大,蟲量之多,損失之重,實為罕見,造成受害果穗不結實,減產嚴重。
外形特徵
成蟲體長14—18mm,翅展30—38mm,灰褐色。前翅有褐色腎形紋及環狀紋,腎形紋前方前緣脈上具褐紋2條,腎紋外側具褐色寬橫帶,端區各脈間生有黑點。後翅淡褐至黃白色,端區黑色或深褐色。卵半球形,0.44—0.48mm,初乳白後黃白色,孵化前深紫色。幼蟲體長30—42mm,體色因食物或環境不同變化很大,由淡綠、淡紅至紅褐或黑紫色。綠色型和紅褐色型常見。綠色型,體綠色,背線和亞背線深綠色,氣門線淺黃色,體表面布滿褐色或灰色小刺。紅褐色型,體紅褐或淡紅色,背線和亞背線淡褐色,氣門線白色,毛瘤黑色。腹足趾鉤為雙序中帶,兩根前胸側毛連線與前胸氣門下端相切或相交。蛹長17—21mm,黃褐色,腹部第5—7節的背面和腹面具7—8排半圓形刻點,臀棘鉤刺2根,尖端微彎。
生活習性
內蒙古、新疆年生3代,華北4代,長江流域以南5—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春氣溫達15℃以上時開始羽化。華北4月中下旬開始羽化,5月上中旬進入羽化盛期。1代卵見於4月下旬至5月底,1代成蟲見於6月初至7月初,6月中旬為盛期,7月為2代幼蟲為害盛期,7月下旬進入2代成蟲羽化和產卵盛期,4代卵見於8月下旬至9月上旬,所孵幼蟲於10月上中旬老熟入土化蛹越冬。第1代主要於麥類、豌豆、苜蓿等早春作物上為害,第2代、3代為害棉花,3、4代為害番茄等蔬菜,從第1代開始為害果樹,後期較重。成蟲晝伏夜出,對黑光燈趨性強,萎蔫的楊柳枝對成蟲有誘集作用,卵散產在嫩葉或果實上,每雌可產卵100—200粒,多的可達乾余粒。產卵期歷時7—13天,卵期3—4天,孵化後先食卵殼,脫皮後先吃皮,低齡蟲食嫩葉,2齡後蛀果,蛀孔較大,外具蟲糞,有轉移習性,幼蟲期15—22天,共6齡。老熟後入土,於3—9cm處化蛹。蛹期8—10天。該蟲喜溫喜濕,成蟲產卵適溫23℃以上,20℃以下很少產卵,幼蟲發育以25—28℃和相對濕度75%一90%最為適宜。北方濕度對其影響更為明顯,月降雨量高於100mm,相對濕度70%以上為害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