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玉米炭疽病
- 病原拉丁學名: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
- 病原類型:真菌
- 主要危害作物:玉米
-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
- :
- :
- :
- :
形態特徵,為害症狀,傳播途徑,發病條件,地理分布,防治方法,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
形態特徵
病原真菌是 禾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 分生孢子盤散生或聚生,黑色;剛毛暗褐色,具隔膜3~7個,頂端淺褐色,稍尖,基部稍膨大,大小60~119×4~6(um);分生孢子梗圓柱形,單胞無色,大小10~15×3~5(um);分生孢子新月形,無色,單胞,大小17~32×3~5(um)。有性態為Glomerellagraminicola Politis.稱禾生小叢殼。
為害症狀
早期主要為害葉片。病斑梭形至近梭形,中央淺褐色,四周深褐色,大小2~4×1~2(mm),病部生有黑色小粒點,即病菌分生孢子盤,後期病斑融合,致葉片枯死。。在嚴重發生時,這個病原菌也能造成植株頂端時死亡,侵染玉米莖桿, 引起玉米莖基腐,造成玉米減產。莖基腐引起的減產往往大於葉部病斑引起的產量損失.
傳播途徑
發病條件
(1)種植密度大,株、行間郁敝,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地,土壤得不到深耕,耕作層淺缺少有機肥;田間病殘體多;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衰弱,發病重。
(3)種子帶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機肥帶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殘體的易發病。
(4)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高溫、高濕或長期連陰雨的年份發病重。
地理分布
全國普遍發生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選用抗病品種。 墾粘2號、渝糯1號、西玉7號、白粘早玉米、黃粘早玉米等優良品種。
2、實行3年以上輪作,深翻土壤,及時中耕,提高地溫。
4、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5、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則種子須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
6、適時早播,早移栽、早間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時中耕培土,培育壯苗。
7、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8、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採用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