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水稻小麥生物學協同創新中心

“玉米水稻小麥生物學協同創新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為貫徹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畫》(2011計畫),按照“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瞄準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需求和作物生物學科學前沿,由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聯合建設的。2012年6月10日,該中心啟動儀式在中國農業大學舉行。2013年1月,中心進入專家初審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玉米水稻小麥生物學協同創新中心
  • 等級:2011計畫
組織架構,研究內容,目標定位,

組織架構

中心的整體構架建設是“一個中心、四個平台”。中心設立玉米生物學創新平台、水稻生物學創新平台、小麥生物創新平台、作物生物學公共平台四個平台。中心由三校在教育部指導下進行“特區式”管理,在任務實施、崗位設定、人員招聘、人員薪酬、考評激勵、研究生培養等方面統一管理,協同運行。

研究內容

作物生物學公共平台:為玉米水稻小麥科技創新提供公共技術支撐,開展重大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發工作,並堅持對國內外作物生物學創新研究開放。平台包括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蛋白組學、代謝組學、生物信息學、組織細胞解析、作物高通量遺傳轉化、數位化表型分析、生物化學技術等研究平台。
玉米創新平台:結合玉米的生產和遺傳特點,圍繞產量、品質、抗逆高效等性狀形成機理和品種分子設計,開展重大基礎創新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和任務:玉米基因組學、玉米發育生物學、產量性狀研究、品質性狀研究、光合產物積累和運輸、營養代謝機理、抗逆高效(非生物逆境、抗病蟲等)、玉米分子設計育種(雜種優勢與雄性不育機理、育種新技術、品種培育等)。
小麥創新平台:結合小麥的生產和遺傳特點,圍繞基因組、多倍化、雜種優勢、重要農藝性狀(產量、抗性、品質等)形成機理和品種分子設計,開展重大基礎創新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和任務:小麥基因組學;小麥多倍體形成與進化的遺傳和分子機制;小麥遺傳基礎的拓展、雜種優勢和雄性不育的機理與套用;小麥重要農藝性狀形成的生物學基礎研究(產量和產量因素、抗病蟲性、抗非生物學脅迫與水分利用、株型發育、光合效率、營養和加工品質、營養元素利用等);小麥分子設計育種(遺傳資源創新、品種培育等)。水稻創新平台:結合水稻的生物學特性和水稻生產可持續性發展的需求,研究水稻基因組結構和功能,水稻抗病蟲、抗逆、營養高效、優質、高產等重要性狀的的基礎生物學問題,集成多學科成果開展新型水稻(即滿足“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培育所需要解決的重大基礎生物學問題的創新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和任務:稻屬演化和馴化;水稻種質資源創新;水稻功能基因組和結構生物學;水稻抗病蟲生物學基礎;抗非生物逆境生物學基礎;水稻養分高效利用的生物學基礎;稻米品質(營養和健康品質)的生物學基礎;水稻高產潛能的生物學基礎;高產水稻的分子設計育種;新型水稻與環境適應的生物學基礎。

目標定位

圍繞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戰略需求,依託優勢高校的綜合學科群,聯合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地方單位、企業等創新力量,以玉米、水稻、小麥三大糧食作物為主體,圍繞糧食作物產量、品質、抗逆等性狀形成機理和品種分子設計等重大科學任務,開展重大基礎理論、重大新品種創製和前沿關鍵技術的協同攻關,產出自主創新的重大成果,凝聚世界一流的學術隊伍,探索形成協同創新模式和機制,顯著提升創新能力,逐步成為國際一流的糧食作物生物學學術高地、創新中心、研發基地和產業引領陣地,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