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平臍蠕孢莖基腐病

玉米平臍蠕孢莖基腐病

為害症狀

發病初期玉米莖基1~3節出現大小不等的淺褐色病斑,後逐漸擴展,顏色由褐色變為黑褐色,氣生根變為黑褐色,後期病斑環莖基一周,病節髓組織呈黃褐色乾腐狀。發病重的植株從病部折斷倒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玉米平臍蠕孢莖基腐病
  • 類型真菌
  • 地理分布:中國各玉米產區普遍發生
  • 主要寄主:玉米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傳播途徑,發病條件,發病因素,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玉米平臍蠕孢莖基腐病英文名稱:Bipolarissorokiniana(Sacc.) Shoemaker —— Cochliobolus sativus.
玉米平臍蠕孢莖基腐病症狀玉米平臍蠕孢莖基腐病症狀
病原中文名稱:麥根腐平臍蠕孢(離蠕孢)
病原拉丁學名: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Shoemaker.
病原分類地位:真菌界、半知菌類,絲孢菌綱、絲孢菌目、暗色菌科、平臍蠕(離蠕孢)孢屬
危害部位:基部、根頸部
傳播因子:種子、土壤、玉米病殘體、農家肥

形態特徵

Bipolarissorokiniana(Sacc.)Shoemaker.稱麥根腐平臍蠕孢,屬真菌界、半知菌類,絲孢菌綱、絲孢菌目、暗色菌科、平臍蠕孢屬真菌。分生孢子梗長短不等,橄褐色,頂端膝狀曲折數次,寬徑6.2~10um,下部與菌絲同寬,3.7~5.5um,孢痕明顯位於孢子梗頂端或折點處。分生孢子暗橄褐色,紡錘形或長橢圓形,正直或向一方彎曲,兩端細胞鈍圓,具2~9個隔膜,平均6個隔膜,大小24.9~64.7×12.5~19.9(um),臍點明顯,凹陷於基部細胞,孢子在水中16小時後,萌發率達52.8%。孢子萌發多從兩端長芽管。
有性態為Cochliobolussativus.稱禾旋孢腔菌,屬真菌界、核菌綱、球殼菌目、球殼孢科、旋孢腔菌屬真菌。為害小麥、大麥的根、芽鞘、葉及種子,引起根腐病或斑點病。主要子囊座及子囊表現為根腐、基腐、葉斑、黑胚等症狀。
子囊座燒瓶形,黑褐色,340~470μm×370~530微米。子囊紡錘形或圓筒形,有極短的柄,110~230μm×32~45μm,內含4~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線形,6~13個隔膜,160~360μm×6~9μm。該菌為異宗配合種,雌雄同株。自交不孕。僅在培養基上發現,自然條件下不常產生。
該菌在麥稈浸汁瓊脂培養基上,PH6~6.5,以透析袋為培養物,24℃培養7天后移至20℃培養14天可形成子囊座

傳播途徑

玉米平臍蠕孢莖基腐病是土傳病害,且由多種寄生和半寄生性病原菌引起。病菌在種子上或土壤、肥料中的病殘體上越冬。帶病種子和病殘體是主要初侵染源,從根部傷口侵入。矮稈品種、早熟品種易染病。玉米抽雄期至成熟期高溫、高濕是莖腐病發生流行的重要條件。尤其是雨後驟晴,土壤濕度大,氣溫劇升,往往導致該病暴發成災。適時晚播,保持田間通風透光和良好的土壤透氣性可減輕或延緩發病。在栽培因素中,氮、磷、鉀合理施用能增強植株長勢,提高抗病性,尤其是氯化鉀能減輕莖腐病的發生。對氮肥能影響莖腐病發生有不同看法。栽植過密及連作地發病重。人工打葉和玉米螟等為害均能加重發病。此外許多葉部、穗部和根部病害對莖腐病也具誘發作用。

發病條件

從病原來看禾穀鐮刀菌在高濕、中濕、低濕條件下都能致病,高濕、中濕條件下發病率高。串珠鐮刀菌在高濕條件不發病,而腐黴菌只在高濕條件下才發病。

發病因素

(1)種植密度大,株、行間郁敝,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地,土壤得不到深耕,耕作層淺缺少有機肥;田間病殘體多;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衰弱,發病重。
(3)種子帶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機肥帶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殘體的易發病。
(4)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濕易發病,苗期低溫多雨,成株期高溫、高濕或長期連陰雨的年份。

防治方法

(1)播種或移栽前,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原和蟲原。
(2)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3)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則種子須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
(4)育苗移栽或播種後用藥土覆蓋,移栽前噴施一次除蟲滅菌劑,這是防病的關鍵。
(5)適時早播,早移栽、早間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時中耕培土,培育壯苗。
(6)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7)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播種前撒施或穴施滅菌殺蟲的藥土,
(8)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採用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9)地膜覆蓋栽培;合理密植,及時摘除莖部最低處2~3片葉子,增加田間通風透光度;及時清除病株、老葉,集中燒毀,病穴施藥。
(10)及時噴施除蟲滅菌藥,防治好蚜蟲、灰飛虱、玉米螟及地下害蟲,斷絕蟲害傳毒、傳菌途徑;防止病菌、病毒從害蟲傷害的傷口進入而危害植株。
(11)高溫乾旱時應經常灌水,以提高田間濕度,減輕蚜蟲、灰飛虱危害與傳毒。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
(12)在明確當地致病菌種類和主要發病規律後,以套用抗病品種為基礎,配合藥劑處理種子、調整茬口、適期晚播、合理密植、與矮稈作物間作、增施有機肥和硫酸鉀肥、及時防治玉米螟等綜防措施,可有效地控制該病的發生和危害。
二、生物防治:
(1)浸種劑:
80%抗菌劑402水劑5000倍液浸種24小時後,撈出晾乾即可播種。
(2)發病時噴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