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簪根,中藥名。為百合科植物玉簪Hosta plantaginea (Lam.) Aschers.的根莖。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具有清熱解毒,下骨鯁之功效。常用於癰腫瘡瘍,乳癰,瘰癧,咽喉腫痛,骨鯁。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玉簪根
- 別稱:玉簪花根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目:百合目
- 科:百合科
- 屬:玉簪屬
- 種:玉簪
- 分布區域: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 採收時間:秋季
- 毒性:有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理作用,現代套用,相關論述,附註,
入藥部位
根莖。
性味
味苦、辛,性寒,有毒。
歸經
歸胃、肺、肝經。
功效
清熱解毒,下骨鯁。
主治
癰腫瘡瘍,乳癰,瘰癧,咽喉腫痛,骨鯁。
相關配伍
1、治乳癰初起:玉簪花根擂酒服,以渣敷之。(《海上方》)
2、下魚骨鯁:玉簪花根、山里紅果根。同搗自然汁,以竹筒灌入喉中,其骨自下,不可著牙齒。(《乾坤生意》)
3、治諸骨哽:用(玉簪花)根取汁,用好醋調汁灌吸,不可犯牙,犯之即落。(《壽世保元》)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倍量,搗汁。外用:適量,搗敷。
使用注意
1、《品匯精要》:“凡服勿犯牙齒。”
2、《藥性切用》:“最能損齒去牙。”
採集加工
秋季採挖,除去莖葉、鬚根,洗淨,鮮用或切片晾乾。
形態特徵
玉簪,又名白玉簪、小芭蕉、金銷草、化骨蓮、棒玉簪、田螺七、玉香棒。根狀莖粗厚,粗1.5-3厘米。葉卵狀心形、卵形或卵圓形,長14-24厘米,寬8-16厘米,先端近漸尖,基部心形,具6-10對側脈;葉柄長20-40厘米。花葶高40-80厘米,具幾朵至十幾朵花;花的外苞片卵形或披針形,長2.5-7厘米,寬1-1.5厘米;內苞片很小;花單生或2-3朵簇生,長10-13厘米,白色,芬香;花梗長約1厘米;雄蕊與花被近等長或略短,基部約15-20毫米貼生於花被管上。蒴果圓柱狀,有三棱,長約6厘米,直徑約1厘米。花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陰濕地區。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藥理作用
1、抗腫瘤作用。
2、抗炎作用。
現代套用
用於蛇蟲咬傷,乳蛾,瘰癧,魚骨鯁喉等。多單用搗汁。
相關論述
論玉簪花根之性捷利,不可輕用:倪朱謨:“玉簪花根,能解癰毒,化骨鯁之藥也。其性捷利,推盪甚速,非可常服屢服之劑。善用者惟取其隨證權用而已。”“玉簪花根葉捷利推盪,力能化骨落牙,下胎斷產,此猛利之物,除此數事外不可輕用。”(《本草匯言》)
附註
該物種在貴州野生資源量小,應加以保護。同屬植物紫萼在部分地區亦作為玉簪藥用,在貴州野生資源量較大,可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