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窖概況
玉窖鎮位於揭陽市揭東區東部,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位於汕潮揭的幾何中心,東與“中國瓷都”——潮州市潮安區
鳳塘鎮接壤,南與揭陽空港經濟區登崗鎮、炮台鎮隔楓江為鄰,西與
雲路鎮交界,北與潮州市潮安區登塘鎮以大脊嶺分水。全鎮總面積38平方公里,下轄饒美、新寨、橋頭、東面、半洋、鳳美、大窖、謝坑、尖山、池渡10個行政村,
山美、院前等35個經濟聯合社和玉窖社區居委會,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51422人。設87個黨總支部,黨員2228人。
玉窖鎮山清水秀、環境雋美、人傑地靈。背倚大脊嶺、前有楓江環繞、梅崗筆聳,畫圖錦銹、風水迷人,招引了南宋愛國詩人謝翱駐足並蕃衍子孫,造就了一代名臣——明兵部尚書翁萬達(梅崗書院藏修),誕生清代直隸總督加太子少傅鄭大進等一批英才,隴西世澤、寶樹騰芳;造化了
騰龍寺、
鄭大進府、雨仙廟、
梅岡書院等古蹟,乃旅遊觀光之勝處。
歷史沿革
明清代屬梅岡都,民國時期屬第四區,建國後屬梅崗區,1956-1957年設玉窖鄉,1958-1961年屬梅崗公社,1961年設玉窖公社,1982年改設區公所,1987年設鎮政府,政府駐地大窖,後遷官碩。2013年揭東縣撤縣設區屬揭東區。
交通建設
玉窖鎮水陸交通方便,集公路、水運、航空、鐵路四位一體:國道539線橫貫全境,汕揭高速公路和潮揭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並在鎮域置東西二個互通;廣梅汕鐵路穿境而過並設玉窖火車站。距揭陽潮汕國際機場4公里,水路方面,沿楓江輪船可直達汕頭港出海。橫跨楓江、連線潮州市潮安區鳳塘鎮的玉窖大橋建成,既保護宋橋——大窖橋,又服務兩地溝通。“四合一”路、新尖美路、玉東路、玉尖路的擴能改造,實現境域村村通公路,鎮道、村道全面水泥化。
教育事業
玉滘鎮有國中2所、國小10所、幼稚園7所;在校學生5255人,其中中學生869人、小學生2798人,幼兒1594人;中國小教師357人、幼兒教師157人。2016年,在完成教育強鎮建設任務的基礎上,科學規劃,精準發力,有序推進教育創先工作,完成2所國中、10所完全國小、3個幼稚園功能場室的視頻監控、多功能教室、學生飲水機等設施配套,總投入1500多萬元。
投資環境
玉窖鎮在致力完善投資環境的同時,不斷加大
招商引資力度,多渠道、多層次進行招商引資宣傳。兆興、新威龍、美利嘉、燕寶、廣東中油油品銷售有限公司、廣塑實業有限公司、米其衛浴有限公司等一批企業在玉窖落戶創業;同時,玉窖鎮在廣梅汕鐵路北側規劃建設一個占地3500畝的陶瓷科技園——揭東陶瓷科技園。該園區建設已實現市場化、企業化運作。首期計畫投入資金3500萬元,完善科技園內通水、通電、通路和山坡平整的“三通一平”工作。該園現已有7家陶瓷企業在該園落戶。 該鎮擁有陶瓷、塑膠、建材、家具、
食品加工、毛織、紙品等七大行業幾百家企業,企業結構初具規模。2013年籌建中國南方金屬城,2014年正式更名為中德金屬生態城,2015年
中德金屬生態城首期核心區建設完成,多家入園企業投入生產。
經濟發展
近年來,玉窖鎮提出了“建設陶瓷專業鎮,打造東部門戶,構建富裕和諧新玉窖”的奮鬥目標。玉窖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突飛猛進的良好勢頭,2007年全鎮工業總產值4.75億元,農業總產值1.68億元。財稅收入全區排名從2004年的第11位躍升到2007年的第7位並首次突破千萬元大關,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5%,2007年4月被認定為揭陽市陶瓷科技創新專業鎮,自2005年以來連續三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文明單位”稱號。
至2010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8.43億元提升到11.56億元;鎮級財政收入由2005年的930.2萬元提升達到2225.59萬元,年均增長19.1%;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5年的3801元增加到5273元。經過各方共同努力,各項經濟任務指標均持續增長。
玉窖鎮基礎設施完善,揭東區220千伏輸變電站、自來水廠直接向玉窖供電、供水,電訊、網路等通信設施齊備。著手建設中海油揭陽能源開發利用有限公司玉窖LNG衛星站,為該鎮的跨越發展提供充足的能源儲備。
工業經濟
全鎮已有規模上企業42家,其中陶瓷企業達到20家,限上商業企業20家,湧現出一批納稅大戶,年產值超3億元。2010年,全鎮實現兩稅收入2888萬元,同比增長96%。投資16億元的揭東區揭陽市博豐特種鋼製品有限公司特種鋼項目,投資3億元的揭陽市玉泰實業有限公司和投資10.5億元的揭東英皇陶瓷有限公司相繼落戶玉窖鎮,已初步形成產業集群效應。
農業發展
玉窖鎮境內已形成以“
古山二號”龍眼為龍頭的“三高”農業種植基地。
水稻、橄欖、台灣青棗、茶葉、柚木、甜玉米、香蕉等種植不斷擴大,中藥材、茶葉加工、
淡水養殖也具相當規模,已逐步形成農業產業化趨型。
玉窖鎮按照“抓好黨建促發展,抓好經濟促黨建”的工作思路,加強基層黨建工作,拓寬了農民民眾增收渠道。
旅遊資源
玉窖鎮山明水秀、環境雋美。背倚大脊嶺、前有楓江環繞、梅崗山筆聳,畫圖錦銹、風水迷人,古蹟新築交映。
鄭大進府
鄭大進府位於
山美村,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揭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揭東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是鄭大進的府邸和故居。
鄭大進生於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
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科進士,歷任榮祿大夫、太子少傅、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直隸總督兼歷兵部侍郎、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河南巡撫提督軍門、貴州布政使、湖南按察使、兩淮都轉鹽運使、山東分守濟東泰武兼管全省驛運道、直隸正定府知府、大名河間二府同知、北運河務闊同知南皮二縣知縣。於乾隆四十七年十月十九日病逝,乾隆帝御製墓碑,親撰碑文,賜祭賜葬,追謚為勤恪。
鄭大進府,就坐落在
山美村梅岡山下,分為舊府、新府兩座:老府始建於明代,是鄭氏祖居,府前有象徵鄭大進以及鄭氏先祖官階品級的石獅和旗桿斗座;新府位於山美村南側,建於乾隆年間,屬官方建築,占地面積約10畝,現存主體建築3000多平方米。鄭府依山而建,府前有威武的守門獅、寬闊的地埕、池塘,稻田一片平疇、象徵“五世大夫”品級的旗桿斗座、蜿蜒的
楓江;主座坐北朝南,大門書有“大夫第”三字,有三進廳、東西兩火巷,正廳懸掛“瑞凝天姥”匾,是乾隆三十五年江南懷寧拔貢、揭陽縣知縣蕭應植題贈;府後原有花園、書齋,現已損毀或建成民宅。府內保存有清代繪製的鄭大進及夫人畫像。
1990年原揭陽縣人民政府公布鄭大進府為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6月23日,鄭大進府研究會在鄭大進府成立,鄭大進府的修繕與鄭大進研究工作受到地方黨政和各界的高度重視。2014年,鄭大進府被列為揭東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5年,廣東省人民政府確立鄭大進府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梅岡書院
梅岡書院是一座建於
清朝中葉、全盛於清末民初,毀沒於近代而且沒有在原址上再建、繼續辦學的古書院。該院歷屆人才輩出,一代嶺南名臣兵部尚書
翁萬達,
潮汕歷史官銜最高的官員——
直隸總督太子少傅兼兵部尚書
鄭大進,都出自該院。1944年,日軍占領梅岡山後,搶走了書院的文物,並強行抽派壯丁拆下中廳杉木到梅岡山上築碉堡、架橋樑,又將支撐中廳的二條大石柱推倒,致使中廳全座倒塌,這座近兩百多年之久的書院毀於一旦。20世紀70年代初,附近村民陸續在梅岡書院原址上建造私人房屋。現今除“梅岡書院”楷書石制匾額和鄭大進編纂的《梅岡書院記》碑石被運往他處得以保存下來之外,梅岡書院原址已成為一片民居了。
騰龍寺
騰龍寺背倚大脊嶺,是一座名聞遐邇的千年古剎。始建於
唐朝貞觀(627—649)後期,屬唐代二類寺院。1993年3月獲縣宗教局批准登記,1999重建告竣。1997年3月列為揭東縣文物保護單位。現該寺占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一千多平方米,坐北向南,是四直巷四進式建築,分為山門、放生池、四面佛祖亭、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採用中軸座堂式結構,雕樑畫棟,紅楹綠角,琉璃瓦飾。整座寺院仿照
潮州開元寺建築格局,保持宋代建築風格,結合本地藝術特色,使之更加莊嚴美觀。
該寺有一珍貴文物,即“
四面佛祖”石像。在山門正陽處的一座雙層四角飛檐高翹的“四面佛祖亭”內,據相傳該石像,自創寺就有,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其石呈四方形,高0.84米,上下四周長各0.54米,放在蓮花基石上,東面刻阿閦鞞佛,西面刻
無量壽佛,南面刻
日月燈佛,北面刻焰肩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