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美村(玉窖鎮山美村)

山美村(廣東省揭陽市玉滘鎮下轄村)

玉窖鎮山美村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山美村是揭陽市揭東區玉滘鎮下轄村;清代直隸總督鄭大進故里;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鄭大進府、揭陽市不可移動文物點——岡鳳朝陽寨門所在地;第二批“廣東省衛生村”。山美北靠梅岡山脈的山美山,南濱榕江支流楓江,位於炮台、登崗、雲路、玉滘四鎮交界,地理位置優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美村
  • 外文名:Swamui Village
  • 別名:仙美村/山尾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揭東區玉滘鎮
  • 地理位置:梅岡西麓,楓江流域
  • 面積:12 km
  • 下轄地區:田廈社、寨內社、鵬程社和官廳社
  • 電話區號:0663
  • 郵政編碼:515557
  • 人口數量:2500人
  • 著名景點:鄭大進府,岡鳳朝陽寨門,聖王廟,鄭氏家廟,東山,彌勒寺遺址
  • 機場揭陽機場
  • 火車站:揭陽機場站,潮汕站,揭陽站,揭陽南站
  • 車牌代碼:粵V
  • 姓氏:鄭姓、梁姓、黃姓及羅姓
  • 形成聚落:西元1400年
  • 古代賢士:梁秋水,鄭大進
  • 學校:玉滘鎮山美國小
  • 村委會駐地:田廈社山美中路村公所
村情概況,交通情況,基礎建設,民風民俗,歷史沿革,創鄉歷史,黨政建設,鄉際關係,名臣鄭大進,成就及榮譽,後世影響,先賢梁秋水,修建鳳隱岩,創居山美村,鄭大進府,彌勒寺遺址,

村情概況

山美村
揭陽市不可移動文物--岡鳳朝陽寨門
山美村位於揭陽市東部,地跨楓江兩岸,因鄉寨處梅岡山脈西麓的平洋而得名“山尾”,雅稱“山美”,原屬潮州府揭陽縣梅岡都山美里,今由玉滘鎮管轄。山美村由四個小社組成,分別是寨內社(寨內、後樓)、官廳社(官廳、梁厝、後池)、田廈社、鵬程社(牛埕)。其中,鄭厝是舊揭陽縣四鄭鄉之首(餘三為院前、玉石和梅浦)。村民主要姓鄭,也有梁姓、黃姓及羅姓。
山美村南扣炮台鎮玉石村和浮崗村下潮社,西連雲路鎮田東村、月浦村和東後村;北接山前圍村(新鄉),東臨池渡村。地距揭陽機場、高鐵揭陽機場站2.5公里,汕昆高速雲路互通2公里。村屬丘陵地貌,山美山在村北,獅山在村中,承山在村西。楓江穿境而過,山美西溪和山美溪是楓江二級支流,其中山美溪及其梁厝湖承擔面前洋片區農田的灌溉。
山美村因南臨楓水、北靠龍山,而鐘靈毓秀,人傑地靈。鄭氏六世祖靜居公才學出眾考中進士任廉州知府;鄭氏七世祖省衷公中舉三甲、進士升添進士教授任澄州知府;鄭氏八世祖恩奮公中舉翰林、御封翰林總編御賜官冠;清代乾隆年間鄭氏十一世祖養心公三代書香門第、科舉進士、任知縣(鄭大進之三叔)。十二世祖鄭氏大進公累官至直隸總督、太子少傅,歷經十三省,政績突出,是迄今官階最高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人近代賢才輩出,有南京海軍副政委級和廣州軍區副政委級人物,還有很多賢士任處級幹部。
山美村
北靠龍山南臨楓水
山美村
山美村
山美村

交通情況

山美村為臨江丘陵地貌,近年有區級以上交通建設項目涉及。
中德大道二期工程山美大橋選址山美渡口。
國道G206改線工程經山美村設“山美二橋”,橫跨楓江山美河段。將與山美大橋一起,成為打通揭東、空港兩區之間,玉滘、雲路兩鎮和地登炮三鎮間的交通大動脈。
山美路,穿過新鄉、田下、寨內、官廳修建,自鄭氏家廟-聖王廟(龍尾爺宮)達山美渡口,2004年通車。
山美村北路,也稱“新尖美線山美段”,沿山美山修建,始於田廈路口,終於梅浦古廟。是新蛟、尖山至山美公路的一部分,由村民籌資建於2004年,穿過田下、鵬埕、山美林場,是南玉滘往雲路鎮僅有的一條公路。
山美村南路,沿獅山山腰修建,始於鄭大進府-山美文化公園,終於山美村林場前保全室,2015年通車。
官廳南路,連線山美路和山美南路,始於官廳經橋仙美古廟交叉山美路,終於山美南路後樓路口,2017年通車。
山美村中路,始於玉滘供銷社山美分站,終於田廈新厝,2020年通車。
山美渡口,始設於元代,是楓江古渡口,後於1998年重修,通炮台鎮玉石村,主渡在北岸,副渡在南岸,是楓江客流量較大的主要渡口。在玉滘鎮與炮台鎮間無橋樑連通的現狀下,山美渡的設定極大便利兩地來往。楓江兩岸,玉滘鎮西南諸村、雲路鎮和地登炮三鎮的來往,與山美渡口的設定分不開。
山美村
山美渡口
山美村(玉窖鎮山美村)
揭陽農村客運山美站

基礎建設

山美國小設立在獅山下,其生源範圍涵蓋山美村四社及周邊鄉村。2014年6月正式落成新校區,學生自此告別了在舊樓就讀的環境。
山美文化公園分為南北兩個片區,北片位於鵬程社,南片位於官廳社。作為山美村的基礎建設項目,總體於2018年完工,改善村容村貌,為村民的娛樂健身活動提供場地。
玉滘鎮人大濕地公園於2021建成,與鄭大進府、山美文化公園、山美古寨點動成面,升華古村的人文氛圍。

民風民俗

山美村作為傳統潮州農村,仍保留著“時年八節”、正月游神(鵬程社游神在正月十二日,全鄉性的游神在正月十六日,路線:寨內--田廈--新鄉--鵬程--埔美池--汶池--梁厝--官廳--寨內)和龍舟競渡(時間端午前後)等諸多潮州民俗。在獅山南麓有彌勒寺遺址,此外還建有山美古廟、仙美古廟、鵬程古廟和聖王廟等神廟。

歷史沿革

山美村行政上設立了“山美黨支部委員會”、“玉滘鎮山美村民小組“及“揭陽市揭東區玉滘鎮山美經濟合作社”。明清時期,行政上屬"潮州府揭陽縣崇義鄉梅岡都山美村(仙美村)"。
根據歷史、文化、民俗、聚落認同,切合實際地說,山美這片區域應稱作“揭陽山美鄉”,這因為行政劃分不斷變化,特別是在近代,行政管理區域劃分複雜,變化改制頻繁,“揭東”這一地域觀形成尚無30年,玉滘鎮(公社/區/鄉)是後來楓江流域各村組合而成,並不久遠,沒有凝聚力。
歷史上,山美鄉地屬潮州府和揭陽縣從未改變,山美鄉人的母語是榕江片潮州話,即山美腔揭陽潮州話,語音較揭陽市區及揭陽東山區輕(講潮州話時第五聲與第七聲在某些語境下不分),這主要因為自古鄉民與楓江以西、以北的村集之間有較多經濟往來而語音不殊。
稱山美為鄉是因為山美由四社組成,分別是寨內(包括後樓),官廳(包括梁厝、後池),田廈,鵬程。山美村就是鄭厝、梁厝與牛埕這三個自然聚居地的合稱。其次歷史上先有梁後有鄭。梁鄭的情誼源遠流長。出於歷史和行政事實,山美應表述為一個鄉,而不只是一個村。

創鄉歷史

山美鄭氏始祖榕齋公,諱支成,潮州海陽縣(今潮安)鯤江鄉三世祖南叟公之子,生於元順帝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二月廿九日,娶海陽浮崗鄉周給事之姑周氏為妻。生有三子和一女。
長子穎剛公生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次子穎直公生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子穎和公生於洪武十六年(1383年)。
榕齋公於洪武十年至十五年間因故全家搬離鯤江,寄住於周氏外家海陽縣浮崗鄉(今潮州市鳳塘鎮浮崗村)周給事家,同時,在周家的幫助下,榕齋公在潮州府竹木門附近開了一間米鋪。可惜好景不長,榕齋公於洪武十六年(1383年)正月廿二離開人世,享年44歲。相傳榕齋公葬於西湖山,不過墓已失址,後葬衣冠於揭陽縣梅岡都趙厝埔後山。
宜人周氏,榕齋公之妻,生於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年)。榕齋公離世後,周氏負責起全家的重擔。洪武十九年(1386年),周氏帶大兒子穎剛公,由揭陽縣出發到海陽縣豐政都(今豐順縣豐良鎮)收租。至豐政都後,周氏因病臥床不起,於十一月初五在豐政都(今豐順縣豐良鎮鄭厝角)去世,享年43歲,葬於豐良西廂蔣坑蛇形崗。
榕齋公之長子穎剛公,謚侃毅,母親周氏去世時,他才十五歲。因母親去世,葬母於蔣坑,結廬守墓,不忍離去。布心有一姓胡的長者,見穎剛公魁梧奇偉,讚賞穎剛公的孝心,將自己的四女兒許配給了穎剛公,並以糧田糧山做為嫁妝,穎剛公故而創居布心(今豐順縣豐良鎮布新村)。穎剛公生一子:德化。
榕齋公之次子穎直公,諱壽生,在母親周氏到豐政都收租並卒於他鄉後,與其姐和弟穎和公相依為命,此時,穎直公僅有五歲。後來穎直公之姐嫁至梅岡月潭(今雲路鎮月潭村)之王家時,穎直公和穎和公跟隨姐姐一起到王家生活。穎直公長大後,被梁月溪公招為女婿;明建文二年(1400年)穎直公立籍於揭陽,並擇居於梅岡都山美里(現揭陽市揭東區玉滘鎮山美村)。穎直公於明憲宗成化十二年八月十五(1476年)去世,享年95歲。穎直公之立籍揭陽山美,奠定了今山美鄉和周邊鄭氏四村的格局,是今山美鄉聚落的雛形。
榕齋公之三子穎和公,字雲谷,後創鄉於院前村,與山美村為鄰。
山美村(玉窖鎮山美村)
山前圍鄭氏家廟
山美村(玉窖鎮山美村)
山前圍聖王廟
山美村(玉窖鎮山美村)
山美村民俗活動
山美村(玉窖鎮山美村)
鄭大進府
山美村(玉窖鎮山美村)
鄭大進府前廳
山美村(玉窖鎮山美村)
山美鄭氏四村的鄭氏家廟
山美村(玉窖鎮山美村)
山美村鵬程古廟
山美村(玉窖鎮山美村)
山美村山美古廟
山美村(玉窖鎮山美村)
山美村山美古廟
山美村(玉窖鎮山美村)
山美村仙美古廟
山美村(玉窖鎮山美村)
彌勒寺蓮花池
玉滘鎮

黨政建設

近年來,在揭東區農業局“廉潔文化進農村”創建活動中,玉滘鎮山美村經聯社緊緊圍繞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心任務,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與農村基層黨的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相結合,大力宣傳廉潔文化,推動廉潔文化進農村,成為比較成功的樣榜。
山美村經濟聯合社黨支部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關於加強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的工作部署,始終堅持把黨風廉政建設作為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內容,不斷加強全村黨員幹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強化廉潔自律意識,加強班子建設,增強黨支部的凝聚力、戰鬥力和號召力。村支部緊緊圍繞“清廉、為民、務實”的工作目標,堅持從幹部教育、制度建設和公開監督上尋求突破,把廉政建設與黨的建設、與農村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按照“一個基層組織就是一個堅強戰鬥堡壘,一個黨員幹部就是一面旗幟”的要求,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黨建主題活動,全面提升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戰鬥堡壘作用。

鄉際關係

冰釋前嫌解世仇
山美村位於梅岡山西籬,池渡村位於玉滘鎮西部。兩村比鄰而居,均是潮汕地區具有歷史淵源的村莊,池渡村素來以“藥材商貿”而成名,山美村因歷代賢才輩出尤其是在乾隆盛世出了歷史名人“鄭大進”而聞名遐邇。
然而池渡村和山美村歷史上卻有一條不成文的宗規——兩個村村民不得通婚。
2018年6月11日一大早,山美村和池渡村舉辦宗親聯誼會,張燈結彩,籠罩在喜慶氛圍中。上午9時,兩村幹部、鄉賢代表、村民代表們齊聚池渡村祠堂,舉行莊重的祭拜儀式。隨後,大家來到山美村祠堂,舉行同樣的祭拜儀式。
山美池渡兩村互相向對方先祖進香祭拜,以表誠意,盡棄前嫌,締結成友好鄉村,從此宣布解除兩村之間幾百年互不通婚的陳規陋習。
世代秦晉之交、清廷挑撥斷交——後世遺恨數百載
據鄉史記載,因清朝統治階級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把歷史上“素來友好團結的相鄰家族分而治之、各個擊破、互相敵對,便於朝廷掌控”的原因,朝廷挑撥,令世代秦晉之交的兩個家族,從點滴小矛盾,發展到“老死不相往來、世代禁止通婚”。後來又因耕田灌溉等原因。池渡村是大村,而山美村相對是小村;在古代,特別在潮汕地區,族人特別團結,從此鄭、池兩大家族的族人開始械鬥。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對農田進行分配,才稍有停息。幾百年來的積怨,一直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兩村的不和,影響了共同發展。在土地確權問題上,或者道路建設問題上,只要有利益關係,兩村村民就各不相讓,一度讓工作進展困難。一些基礎設施建設,也很難推進。近三十年,甚至出現了幾次大規模鬥毆事件。
1980年代,池渡村(池渡村四面臨江)擴建村道,把山美村魚塘填埋修建了村口路,導致兩村村民大規模械鬥,後來政府介入才平息。2005年池渡村向外鋪設水泥路占過山美村地,也發生了大規模械鬥,甚至在外的族人都回來參加鬥毆。最近十多年,小規模的衝突,時有發生。為回響十九大精神的號召,在揭東區及玉滘鎮黨政的引導下,老死不往來的兩個村子,從2018年6月11日起,廢除陳規,握手言歡、和好如初,走上共同發展之路。
山池和解,開啟了和諧社會新風尚。6月11日早鄭氏池氏宗親聯誼會的成功舉行,標誌著兩村冰釋前嫌,可重新通婚。
村民通婚不敢辦婚禮
百年世仇村,一朝冰釋前嫌,長達300餘年不許通婚的族規棒打了不少鴛鴦。2000年後有一對夫婦,分別來自這兩個村,生活至今,是讀書的時候在一起的,當時雙方父母都不同意,不是不喜歡女婿和媳婦,而是因為傳言兩條村子不可婚嫁。父母都不敢公開地給他們舉辦婚禮。
“有千年池厝渡,無百年鄭大進”是在潮汕地區家喻戶曉的勸和名言。這句話出自清朝京畿大臣鄭大進,鄭來自山美村。清乾隆年間,兩村經常發生糾紛,積怨日久。後來,山美村人想讓時任直隸總督鄭大進撐腰,找池渡出氣。
鄭大進在回鄉省親時告誡鄉親:“強弱之不敵,父老所知也。世有千年池厝渡,而無百年鄭大進。奈何修怨以累子孫乎?”大意是決不能逞一時意氣,而給後代人帶來冤冤相報的無窮後患。鄭大進沒講通當時的村民,但諺語成為了後來通婚和好的民間基礎。
地方官媒揭東廣播電視台專門去採訪那對沒有舉辦婚禮的夫妻,該夫婦聽聞此訊息十分開心。山美村鄉賢諮詢委員會在為一對情侶的家庭做思想工作,“父母不同意婚事,但相信這工作能說服”。池渡村方面表示,在加強黨建領導外,還將組織多場文藝活動,在兩村間演出。“村民間多互動多往來,即使有再深的恩怨心結,都會慢慢消散。”
山美村(玉窖鎮山美村)
池渡村池氏祖祠拉起了慶祝橫幅
山美村(玉窖鎮山美村)
榕齋公廳(山美系鄭氏四村始祖公廳)
山美村(玉窖鎮山美村)
山美村岡鳳朝陽寨門拉起了慶祝橫幅

名臣鄭大進

鄭大進,生於公元1709年(己丑年),卒於1782年。清代人,又名譽捷,號謙基,退谷。乾隆丙辰科進士,榮祿大夫,太子少傅,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直隸總督兼歷兵部侍郎,歷任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河南巡撫提督軍門,貴州布政使,湖南按察使,兩淮都轉鹽運使,山東分守濟東泰武兼管全省驛運道,直隸正定府知府,大名河間二府同知,北運河務闊同知南皮二縣知縣。
山美村(玉窖鎮山美村)
潮汕先賢鄭大進
鄭大進生於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梅岡都山美村(今揭陽揭東區玉滘鎮山美村),少時有神童之稱。任政期問,草除積弊,關心民生,所至頗具政績。二十二年任正定同知時,纂修了《正定府志》50卷,乾隆四十七年十月十九日病卒,乾隆皇帝御製墓碑,賜祭賜葬,追謚勤恪。主要著作有《愛日堂詩文集》和《鄭勤恪公奏議》。
鄭大進是康乾盛世間一位有才華、有經濟頭腦、很有改革精神的實幹家。他“凡經七省,遭遇盛明”;“旌節所至,率多建白”。在各地任上都做了大量有利於生產發展、有利於社會安定的工作。

成就及榮譽

首先,他精於治理,敢於革新。在兩淮鹽運使任上,針對有上鹽次鹽軟之異、但卻無上鹽次鹽之不同價格這一弊端,他親自為之審辨鹽色差等”,明確了安鹽、梁鹽二種價格,奏請朝廷批准,使“商民便之”。
在貴州布政使任上,鄭大進了解到貴州倉庫多儲米糧,又沒有一套出陳易新的方法,而黔地多雨,倉中米多有霉變,陳米質差,新米又進不了倉。鄭大進奏準於青黃不接、各地缺糧之時,將歷年倉庫中的陳米,“平價借、糶”出去,然後於秋後“按一米二谷,購補還倉”。此後成為定例,倉儲多改貯谷,減少霉壞。
在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任上,楚北寶武局鑄銅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引起他的關注。寶武鑄銅的原料全靠雲南供應。按原鑄法,需以40%的高質料配以60%的低質料進行鼓鑄。高質料越來越少,採購者有時守候經年,嚴重影響鑄鋼生產。鄭大進經番考察、核算,認為低質料每廠便宜二兩多金,若以低質料鼓鑄,去除雜質之後,其成品仍能與混合料等質,剔除出來的銅渣還可煉成黑鉛以製作子彈。於是,他極力推行純用低質料的鑄銅法。
鄭大進的治績,還在他十分重視水利建設上表現出,每到一地,必查災情,據實上奏。任直隸總督時,見永定河因年久失修.河床淤淺,水壩又不夠高大,因而時有水患。鄭大進經多方登求士庶和水利專家的見解,了解到“壩閘不修,則水無所蓄、泄”,遂上疏提出“宜分段開挑,增築閘座,以時啟閉”的措施,獲朝廷批准,並撥給建閘經費七萬餘金。鄭大進“相度興築”,終於既得以疏浚,又使蓄、泄得宜,而且還可通舟揖,便民行來。他二十二年任正定同知時,還纂修了《正定府志》50卷,主要著作有《愛日堂詩文集》和《鄭勤恪公奏議》。

後世影響

更為難得的是,鄭大進官階不小.身為十三省總督卻不許鄉親仗勢欺人。他的家鄉山美鄉與鄰村池厝渡向來常因地界諸類事發生糾紛,山美鄉人想趁他回鄉省余時,借用他的權勢壓制。鄭大進當即告誡鄉親:“世有千年池厝渡,而無百年鄭大進。奈何修怨以累子孫乎?”鄭大進的高尚品格和這富有哲理的話感動了兩村村民,自此舊怨全消,和睦相處。今潮州市的牌坊街歷史文化街區有清代為鄭大進所立的聖朝使相坊,揭陽市地標建築揭陽樓廣場上有對鄭大進事跡的大篇幅敘述,揭東人民廣場還有大型壁塑畫作紀念鄭大進。
山美村(玉窖鎮山美村)
潮汕先賢鄭大進
山美村(玉窖鎮山美村)
潮州牌坊街的聖朝使相坊

先賢梁秋水

梁秋水,名立新,明初福建興化軍莆田縣人,是宋代狀元、名相梁克家的後裔,進士出身,任潮州府海陽縣令。梁縣令在任期間清正廉明,愛民如子,卸任之時因潮地父老深情挽留,遂創居於潮州府屬揭陽縣梅岡都仙美村(蟹地),即今揭東區玉滘鎮山美村。後世子孫整修譜牒,遂尊梁秋水為這一宗支的開揭始祖。
山美村(玉窖鎮山美村)
山美村官廳梁厝

修建鳳隱岩

揭東區雲路鎮棋盤村有處聞名遐邇的佛家寺院——鳳隱岩,今為揭東縣文物保護單位。這裡本是梁縣令挑定的生基地,有“九獅追一象”之勝,但因為有地師向梁縣令進言,這個地方如果修成墳園則只能福蔭梁氏,門楣壯旺,世代榮昌;若是修成寺院奉佛便可保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梁縣令宅心仁厚,有心造福大眾,便於明永樂十六年(1418),倡眾在此建造鳳隱岩。寺中宏濟堂“宏開寶筏登天界;濟度迷津上佛壇”和“紫竹林中觀自在;白蓮台上見如來”諸妙聯佳對便是當日梁公所撰。寺成之日,梁縣令還獨自出資購置四十畝田地作寺產。本地士民感激梁公盛德,在寺中闢建“道德流輝廳”,奉上他的牌位,供千秋景仰。

創居山美村

在山美村居時,梁秋水積極倡導鄉鄰和睦友愛,不許家人恃強凌弱。他治家嚴謹,待人至誠。當時有一鄭姓少年寄居鄰村月潭姑母家中,梁公聞知此人原出世家望族,後因其父代伯從軍,長兄又在豐政都賣身葬母,以致孤苦伶仃,寄人籬下,感到十分可惜,便收他為徒,督導他苦讀經史,以期仕進,數年後還把女兒許配給他,並在村中挑了個叫獅鼻的好地方幫女兒、女婿建造廳堂房舍。後來鄭家興旺發達,後世還出了個鄭大進。梁縣令當日扶攜之功,不可磨滅。
梁秋水飽讀詩書,博學多才,尊重文化,以詩禮傳家,注重培養人才。他的兒子梁致政是明王朝的太學士,兩代冠蓋,備極榮耀。梁致政有兩個兒子,長子叫濟川,次子叫錫濟,宗族從此繁衍開來。如今居住在原創之地山美村的是錫濟派下,十五世祖梁克昌的後代。錫濟另一部分後代於清朝乾隆年間遷到今普寧廣太鎮平寶山定居(《譜志》時言平寶山為謙濟所創,時言平寶山僅260餘年歷史)。濟川的兒子叫榕廷,榕廷於明朝中頁時攜二子謙叟、靖憲遷創今揭東月城鎮獅頭村。清朝康熙年間榕廷五世孫梁振省又分創今普寧占隴鎮洋美山村,隨後又有梁陽波者(《譜志》中時作十三世,時作十四世,待考)攜子梁欽華從獅頭村遷出,幾經輾轉,最後定居在今揭西塔頭鎮頂埔村。梁縣令去世後葬在今梅雲鎮窗前山蜈蚣山,派下子孫定日於每年八月十六日前來祭掃。自他於明初由閩入揭,迄今已近600年,薪傳火接27代,有1.5萬人,且歷代人才輩出,單是獅頭村宗祠內就立有“內閣學士”、“文魁”、“武魁”、“進士第”諸牌匾,堪稱“盛族”。

鄭大進府

鄭大進府分為舊府、新府兩座:老府始建於明代,是鄭氏祖居(府前有象徵鄭大進以及鄭氏先祖官階品級的石獅和旗桿夾石);新府位於山美村南側,建於乾隆年間,屬官方建築,占地面積約10畝,現存主體建築3000多平方米。
鄭府依山而建,府前有威武的守門獅、寬闊的地埕、象徵“五世大夫”品級的旗桿斗座、清碧的池塘、蜿蜒的楓江;主座坐北朝南,大門書有“大夫第”三字,有三進廳、東西兩火巷,正廳懸掛“瑞凝天姥”匾,是乾隆三十五年江南懷寧拔貢、揭陽縣知縣蕭應植題贈;府後原有花園、書齋,現已損毀或建成民宅。府內保存有清代名家繪製的鄭大進及夫人畫像。
1990年原揭陽縣人民政府公布鄭大進府為揭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6月23日,鄭大進府研究會在此成立,鄭大進府的修繕與鄭大進研究工作受到地方黨政和各界的高度重視。
山美村(玉窖鎮山美村)
鄭大進府
2014年,鄭大進府被列為揭東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5年,鄭大進府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山美村(玉窖鎮山美村)
鄭大進府
山美村(玉窖鎮山美村)
鄭大進府

彌勒寺遺址

彌勒寺位於揭邑梅岡都,始建於唐德宗李适貞元15年(公元799年),斯時明朝嘉靖年間,因和尚異心得罪兵部尚書,致至寺院被抄毀,直到清朝乾隆年間又是一個弘開法門渡生,佛法再興時期,又經歷了二百多年,至日本侵華戰爭時,日寇侵入潮汕,被毀於一旦。
彌勒寺隨歷史延移,幸留下古銅佛、石佛、“彌勒寺”牌匾等珍貴文物。
於公元1999年,當地重建復興彌勒寺。這一盛舉得到了黨政、周邊善信以及海內外愛國愛鄉赤子的大力支持,實現了眾之久盼。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