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鎮文化志

玉溪鎮文化志

《玉溪鎮文化志》全面系統地記述了玉溪鎮文化事業的點滴,充分反映了玉溪豐富的文化底蘊。該文化志不僅客觀地反映了在自治縣委、縣政府領導下,玉溪鎮歷屆黨委、政府重視文化工作,而且為玉溪鎮制定文化事業發展規劃和決策提供有益的依據。該書於2012年8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

圖書簡介,導讀,基本信息,出版社簡介,

圖書簡介

該志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全面系統地反映玉溪鎮文化事業的歷史和現狀。
該志時限,上限因事上溯,下限至2011年。
記述地域,本著不越界而書的原則,以1992年建立玉溪鎮的行政區域為記述地域範圍。
全志除概述、文化人物簡介外,設12章。鑒於本志的特殊性不設大事記。
關於人物記述,該志除採取因事系人外,對玉溪鎮文化事業有較突出貢獻和有較大影響的人物,無論已故或健在予以簡介。
資源來源,除查閱有關檔案、史籍外,主要實地調查和走訪知情人士獲取。
歷史紀年、地名、機關單位名用記事時稱謂。解放前年號括注公元,解放後用公元紀年,“公元”二字均省略。
道真於1949年12月25日解放,該志記事從此日起稱“解放後”,此前稱解放前。

導讀

玉溪鎮位於貴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中部,總面積254平方千米。清雍正三年(1735年)設定土溪場,民國30年(1941年)置道真縣,設治所於此。次年,建土溪鎮,34年改名玉溪鎮,自此,始有玉溪之名。道真解放後,全縣劃為7個區,玉溪鎮隸屬第一區(玉溪區)。1983年,玉溪鎮升格為縣直屬鎮,等同於區。1992年,全縣建鎮並鄉撤區,撤銷全縣7區1鎮49鄉,新建10鎮4鄉,新建的玉溪鎮除轄原玉溪鎮外,還包括原玉溪區的池村、巴漁、蟠溪、大路、淞江5個鄉。全鎮現轄城關、池村、巴漁、桑木壩、五八、蟠溪、大路、淞江8個村和東街、永城、新城3個社區。2011年,全鎮共23855戶,其中非農業9095戶,年末戶籍人口80347人,其中非農業28582人。居住有漢、仡佬、苗、土家、回、彝、壯、布依、朝鮮、侗等民族。其中仡佬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0.79%,苗族人口占24.79%,土家族人口占7.04%,漢族人口占26.91%,其他各民族人口合占0.29%。
玉溪鎮為縣人民政府駐地,屬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土地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11.78%。2011年,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23.62%,農業產值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50.99%,糧食產量占全縣糧食總產量的14.26%,財政收入占全縣地方財政收入的15.29%,占14個鄉鎮財政總收入的29.2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高於全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8個百分點。
玉溪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文物古蹟較多。大路陳家坡漢墓出土的銅洗、五銖錢等文物表明,兩千年前先民們就在這塊沃土生息繁衍。宋至元二年(1265年),在蟠溪朝陽山下修建的蟠溪寺,屬黔北著名古剎。據《明一鏡志》等史志記載及今存實物,明代真州長官司治所有可能在桑木壩。境內清代修建的寺廟、宗祠甚多。建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的萬天宮已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的天河寺等17座寺廟尚存。建於清雍正三年(1725年)的鄒家祠堂、建於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的程家祠堂等6座宗祠尚存。
境內規模較大、工藝水平較高的古墓葬遍及各村。文堡壩古墓已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請嘉慶二十二年(1806年)的茅香坡柯氏墓、建於民國8年(1919年)馬禁台7人合葬冉氏大墓等均尚存完好。境內還尚存不少紀念碑刻、匾額及古寨。有清代大路槽糧規碑、達公橋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碑等。清代,為祝壽、祝賀新建房屋、祝賀考取功名等贈送的匾額,在民間仍有保存。
清代修建的四合院、三合院民房尚存不少。清乾隆元年(1736年)修建的明家溝四合院,共22間,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建於清同治年間的換金壩胡姓三合院,以鏤空、淺浮雕雕刻人物、花草圖案,工藝精美。建於清代的桑木壩長九間木瓦房,建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的構樹長七間木瓦房等均尚存完好。
境內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文學藝術創作快速發展。清代,解元韓之顯的應試文稿,翰林院考官給予高度評價。清代至民國年間,詩詞、楹聯作品,在古寺廟、古墓葬多處可見。20世紀80年代開始,玉溪的文學創作呈現蓬勃發展的興旺景象,一批文學愛好者嶄露頭角,在各種報刊發表作品。具有時代特徵和民族特色的小說、散文、詩歌大量湧現,一批優秀作者進入市級、省級、國家級作家、詩人行列。舒運佑創作的電影文學劇本、電視文學劇本,陳道祥創作的小說,黃逢貴、鄒藝的散文,韓純忠、柯昌佑、王貞饒的詩詞等,均體現了玉溪鎮文學創作具有較高的水平。
境內書法、繪畫、攝影、歌曲、戲曲、舞蹈等藝術創作,人才輩出,碩果纍纍。在古墓葬、寺廟等古建築,體現出清代、民國時期的書法、繪畫水平。20世紀80年代後,參展和在報刊、書籍發表的書法、繪畫作品甚多。塗孝欽的書法作品“鵝”獲中國書畫創作中心銀獎,並刊在人民日報副刊。韓貞福的硬筆書法作品參加全國硬筆書法藝術展,獲優秀獎,選入《優秀作品集》。一些小學生的書法作品參加全市、全國比賽獲獎。柯崇信、塗孝欽等人的美術作品多次參加全省、全國性大賽獲獎,並在報刊、書籍刊載。
境內攝影始於民國5年(1916年),在縣內建第一家照相館。20世紀80年代後,攝影業快速發展,攝影技術不斷提高,全鎮專業照相館發展到7家,開辦了“米蘭國際婚紗攝影”加盟店。同時有不少業餘攝影愛好者。一批攝影作品在全省、全國參展獲獎。塗孝欽的攝影作品“咱村的姑娘們”在2011年6月《紅色經典》全國攝影大賽中獲一等獎。
20世紀80年代,音樂、舞蹈、戲曲作品創作開始出現,90年代後,作品大量湧現。吳明泉、譚志秀創作反映玉溪鎮新農村建設的歌曲和縣中醫院院歌。黃小林、肖玲等創作編導大批舞蹈參加縣、市表演並獲獎。黃小林、汪子洪等創作並編導大批小品、小戲、相聲,參加縣、市演出並獲獎。汪子洪的作品發表在《貴州劇作》。
境內有儺文化、高台舞獅等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巴漁儺戲遠近聞名。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田耕一郎率“出土文物、祭祀禮儀與中國基層文化之研究”國際合作課題組六人到巴漁、池村考察儺文化,觀看陳軍等人表演“吞火龍燈”、“退七星劍”、“金雞退劍”等儺戲絕技表演。韓國慶尚大學崔龍珠等13名專家學者考察巴漁、池村儺文化後,贈“道真儺戲,聞名四海”條幅。包括玉溪在內的道真儺文化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蟠溪高台舞獅享譽省內外,多次參加全省、全國性表演獲獎。1986年,代表遵義地區參加全省民族體育運動會,獲表演優秀獎。1995年,在雲南昆明參加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獲表演項目二等獎。1996年,應邀到上海大觀園演出三個月,表演上百次。2003年,應邀到廣東惠州市開展賀新春一個月,表演60餘場次。包括玉溪鎮在內的道真高台舞獅、哭嫁歌、打篾繡球、三麼台,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12月11日,縣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縣分12類32項。其中,包括玉溪鎮在內的有民族民間傳說故事、打鬧歌、哭嫁歌、儺戲、儺面具製作、三麼台、仡佬族婚嫁習俗、仡佬族喪葬習俗、土家族送瓜、仡佬族民間醫生韓彩鳳用中草藥治療毒蛇咬傷技術等11類26項。
境內雕刻、刺繡、編織、剪紙等民間工藝具有較高水平。蟠溪佘星二,民國年間領徒承修的王寅亮墓,墓上人物群像、飛禽走獸、花卉蔓草、幾何圖案等的石刻刀法細膩嫻熟,運用園雕、鏤空、高浮雕、淺浮雕及各式陰、陽刻凸凹線飾,無一雷同。楹聯墓誌的楷、草、隸各體書法刻飾清晰規整。其墓因建築工藝水平較高,已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大路鄒氏墓、淞江天河寺、構樹和換金壩等地的房屋古建築都見證了石雕、木雕的工藝水平。新城社區民間工匠韓洪柳,受祖傳從國小習雕刻技術,2008年成立貴州中黔儺戲文化工藝傳承有限公司,雕刻各種儺面具,其作品參加全省、全國展覽並獲獎。有的作品已被中央民族大學博物館、貴州民族文化宮收藏。
境內民間婦女具有刺繡的傳統。刺繡有游繡、梭繡、架繡、挑繡、隨意繡等工藝。刺繡作品大件有被面、帳簾、帳緯,小件有童衣褲、童帽、童鞋、圍腰、腰帶、枕頭、手帕、鞋墊等。刺繡圖案有人物、花草、鳥獸。
民間素有編織工藝的傳統。包括竹編、棕編、藤編、草編、麻編、蠶綿編、紡織針編等。尤以竹編織品居多,主要為生產生活工具的背篼、箢篼、曬席、臥席、撮箕、簸箕等等。棕編蓑衣、棕背、床墊及草編草鞋、草墩較為普遍。還有藤編的藤椅及麻布編、蠶編等品種。
玉溪鎮文化事業的發展造就了一批文化人才,正是這批人才的湧現促進了文化的繁榮。清代,考取鄉試解元的韓之顯,被學政、撫台題額祝賀,稱其為“學壓南方”、“開泰真州”。民國時期,有著名藝人佘星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後,文化人才輩出。著名詩人韓純忠,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貴州詩詞學會顧問,先後在國內28省(市、區)的470餘種書刊發表詩詞5300餘首,著有詩詞專集四部,獲“中國改革開放文藝終身成就獎”。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王貞饒,詩詞作品獲貴州詩詞學會詩詞新聲新韻創作大賽一等獎,獲中央文史研究館、中國文學研究院、中國作家創作協會等單位授予中國一級作家、中國當代著名詩人稱號。舒運佑,長期從事文學創作,著有詩歌、小說、電影文學劇本、電視文學劇本,發表近百萬字的作品。有的作品獲全國獎,有的作品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文藝報》、《十月》、《中國詩人報》等報刊刊載,其代表作被中國當代作家代表作陳列館收藏。農民詩人柯昌佑等出版詩詞專著,在國內26省(市)書刊發表詩詞兩千多首。農民王世璞,長期從事詩詞、楹聯寫作,在國內多種報刊發表。汪子洪,從1986年開始,堅持創作戲劇小品,先後在《黔北演唱》、《遵義文藝》、《黔北文藝》、《貴州劇作》等文藝刊物發表,所創作的劇本不少被文藝演出團體採用並多次獲獎。黃小林,長期從事戲劇、小品、相聲創作並負責編導,多次參加縣、市、省演出並獲獎。陳道祥,創作小說、散文、詩詞、民間故事等數十篇,先後在《山花》、《南風》、《貴州教育報》等多種報刊發表。鄒藝,從教育崗位退休後,在縣關工委工作,撰寫關心下一代的文章,在《中國火炬》、《貴州政協報》、《貴州民族報》、《遵義日報》等報刊發表。柯崇信,從小酷愛書畫,任遵義師範學院美術系主任。其作品在《美術》、《中國美術教育》、《書與畫》等刊物發表,其代表作被收入《當代名家書畫寶鑑》、《貴州花鳥畫卷》等。塗孝欽,是書法、繪畫、攝影的全才。書法作品獲中國書畫創作中心銀獎,繪畫作品在全國參賽獲金獎,攝影作品在全國大賽中獲一等獎。黃逢貴,長期從事民族法制的研究與實踐,在《貴州民族報》、《民族法制通訊》、《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等刊物發表文章數十篇,著有《民族區域自治機關制訂單行條例常識》一書,與人合著《中國法律在少數民族地區實現途徑研究》出版發行。王傳貴,著名經穴按摩保健專家,長期為中央領導人經穴按摩保健,並多次為外國高層軍政要員施術理療。發表論文多篇,編著多部數百萬字專著。
玉溪鎮黨委、政府重視文化建設,堅持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兩手抓,推動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1992年玉溪鎮建立後,設定文化管理機構,配備工作人員,黨委、政府明確分管領導。加強對農民管樂隊、舞獅隊、舞龍隊的建設與管理。1995年開始,對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進行調查,挖掘和傳承,扶持儺文化發展。1998年,成立“千鄉萬村書庫”工作領導小組,開展送科技、送文化、送衛生“三下鄉”活動。在各村、社區開展農家書屋、農民文化中心的創建。1999年,啟動“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加大資金投入,實現了村村通工程,全鎮電視覆蓋率達95%以上。2000年後,多次組隊選送節目參加縣裡舉辦的文化演出活動,有多個節目獲獎。組織接待日本、韓國專家學者到巴漁、池村考察儺文化。選送節目參加“多彩貴州”道真選拔賽區海選。扶持民間工匠韓洪柳創辦中黔儺文化工藝傳承有限公司,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桑木壩打造新農村建設和生態農業旅遊風景區。投入資金修建從縣城通往十二盆的休閒公路,建休閒娛樂涼亭,為城區居民提供休閒健身的場所。2007年、2011年,舉辦兩期全鎮文藝調演,鎮黨委領導帶頭登台演唱表演。在桑木壩村舉辦全鎮少數民族民間文化體育活動,以圍繞區域性民族民間民俗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開發為重點,以打造民族特色示範村寨建設為目標,組織具有仡佬族、苗族、土家族文化的打篾繡球、高台舞獅、舞龍、押枷等比賽和文藝演出以及仡佬族“三麼台”美食等活動。邀請文學藝術愛好者撰寫“桑女仙村”為題材的文學作品。投入資金30萬餘元,建職工文藝活動室,為幹部職工開展娛樂、健身活動提供場所。支持和引導各村、社區創辦各種文化服務陣地建設,開展公益性文化服務。2011年,編纂出版《玉溪鎮志》,屬全縣第一部鄉鎮志。在全縣鄉鎮中率先成立玉溪鎮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下設寫作、音樂舞蹈、書法美術攝影、民間文藝四個協會,首批會員109人。文聯成立後,創辦文藝刊物《玉溪》,第一期已出版問世。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定》後,鎮黨委、政府更加重視文化建設,對玉溪鎮文化建設制訂新的規劃。與重慶文化藝術界開展文化交流活動。

基本信息

主 編:玉溪鎮文化志編纂委員會
出 版:中國文化出版社
總 編 審:中國文化出版社國內編審處
責任編輯:雨 涵
印 刷:中國文化出版社印刷廠
開 本:787×1092mm1/16
字 數:400千字
印 張:24.50
版 次:2012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 價:368.00元

出版社簡介

中國文化出版社是一家歷史悠久的綜合性出版機構,主要出版文化、藝術、教育、衛生、經濟管理類圖書和書畫、攝影作品集以及各類學術專著。該社前身是1936年成立於上海的中華文化書局,1938年遷入香港,1955年更名為香港文化出版社,1982年定名為中國文化出版社。在多年的發展中,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出版了上萬種圖書,業務範圍遍及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文化出版社已成為一家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多元化文化出版機構。業務包括圖書編輯出版、書刊代理發行、文化學術交流等。附屬機構包括作家委員會、《水墨味》雜誌社、《藝術典藏》編輯部、《中華翰墨》編輯部等。總社地址:中國·香港九龍彌敦道208-212號四海大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